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国际化概念界定为基础,采用研发强度、技术流动和创新能力作为国际化系统的表征变量,基于二维矩阵识别G7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国际化模式演化路径;在中国与G7国家创新国际化比较参照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加拿大和日本国际化路径作为借鉴,中国技术创新体系国际化适合选择LLL→HLL→HHH路径。  相似文献   

2.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问题的研究是国际创新研究领域的新探索.本文首先基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概念建立了国际知识流动的分析框架.随后,通过构建引文网络表征国际知识流动过程,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统计学方法研究典型国家知识流动的国际化模式以及国际知识流动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中国在参与全球知识流动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具有独特的国际化模式:在空间维度上,中国表现为知识引进与知识溢出相结合的弱中介模式;在时间维度上,中国表现为引进学习(2000年以前)、追赶学习(2001—2005年)、自主引领(2006年以后)三阶段的模式演变.  相似文献   

3.
开放式创新下的产业创新国际化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创新国际化的实质是突破产业边界和国家边界的限制,利用和整合全球创新资源,集成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要素,吸收和输出技术成果,以实现产业整体的升级、乃至新产业的产生。开放式创新理论很好地契合了产业创新国际化的要求,从创新主体交互、创新资源流动、企业创新活动等方面构建一个基于开放创新理论的产业创新国际化模型,分析了产业创新活动的发展和深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使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定义的专利发明人和所有人信息,建立了一个3×3的分析矩阵,依此识别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实现模式。基于该分析框架,以德国、日本和韩国1980至2009年数据为例,分析典型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模式,并特别分析了中国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发展历程,提出促进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云  谭龙  李正风  程旖婕  刘立 《科学学研究》2015,33(9):1324-1339
系统梳理了国家创新体系及其国际化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在前人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结构-主体"分析模型的基础上,首次从系统和动态演进的视角,研究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要素-制度-功能-阶段"四维分析模型。基于该模型,参鉴国际权威创新评价报告的基础指标及数据,研究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综合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综合水平得分最高,中国的得分在所有发达国家之后,但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制度维度。最后,本文从三个维度提出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发展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进一步充实、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要求,亟需加强创新系统相关理论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分析创新系统理论的演进特征以及不同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阶段特征,探讨总结"主体-结构""活动-功能""系统-生态"三方面视角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重点和政策着力点,并基于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部署要求,提出新时期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一步充实完善的四方面政策措施:政策导向从完善创新体系向形成创新生态转变;形成动态、繁荣的创新功能主体簇;促进创新要素和价值高效流动;形成支撑保护创新生态的制度和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八个基本假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王春法 《科学学研究》2003,21(5):533-538
根据拉卡托斯有关理论体系的理论硬核及其保护带的论述,通过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八个基本假定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认识。本文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有关科技知识流动和应用的制度安排;这种流动是通过国家创新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这种相互作用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国家边界对于这种科技知识的流动是有影响的;国家专有因素直接影响到这种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与方向;科技知识流动的效率和方向又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增长实绩;国家创新体系也存在着制度失效问题;不存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4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的跨案例研究,探索了企业国际化程度影响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突破了传统资源观和组织学习理论对于解释企业国际化影响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理论局限性,提出国际化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创新资源和学习机会,更重要的是建立机会识别能力和机会利用能力,进而提升创新绩效。研究证实了动态能力理论对于解释国际化影响创新绩效机制的理论契合性,所得到的理论模型能够充实国际化程度与创新绩效关系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跟跑、并跑与领跑”的三大阶段,中国成功构建从政府主导下“产学研”松散联系到“政产学研”紧密互动,再至“政产学研金介用”七位一体协同联动的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演化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制度安排。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演进与理论脉络,从超越追赶视角阐释了政府引导、多元协同、包容适应的中国式创新基本特点与实现路径,拓展了技术追赶理论的情境解释与适用边界,从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和创新体制四个方面解析后发国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必要性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全球要素资源颠覆性重组的背景下,我国亟待深化认识国家创新体系发展规律,建成与特殊国情、阶段需求相匹配的新型国家创新体系,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下的长期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下的创新政策框架,对1997—2008年中国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的研究表明:中国国家创新体系中并没有给予中小企业创新活动合适的位置,这在组织结构、立法、金融资源、商业创新支持体系和人力资源政策方面都有所体现。中国创新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更受到注重创新和知识创造的国家创新体系狭义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追赶使命导向"的技术政策目标导向,共同解释了国家的创新政策供给更偏向支持大型企业,倾向让中小企业面对市场规则,即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游离在国家创新体系之外的这种局面。国家创新体系本身概念的发展和中国技术政策目标的不断调整将使这种局面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1.
金砖四国国家创新体系政策措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金砖四国政府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政策措施的相似之处及相异点做了梳理和比较。认为:一方面,金砖四国创新政策正日益呈现趋同性倾向,并逐渐接近最佳国际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在政策的侧重点、目标与路径方面各有差异,但四国创新体系的政策措施仍缺乏某种根植性,只有从本国特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全面发展的视角来考虑本国的创新政策,才有可能构建一个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科研目标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通过对发达国家高校科研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分析,探讨我国高校科研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和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3.
OECD国家创新系统研究及其意义——从理论走向政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理论走向政策"是创新系统研究的重要趋势。本文以OECD"国家创新系统项目"为案例,分析该研究如何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理论研究走向政策研究。并探讨了这种研究对我国创新系统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由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组成的复杂系统,政府通过科技创新政策解决系统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问题,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协调性。本文首先给出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定义,分析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及其协调性的内涵;其次,在讨论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协调性与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关系的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协调性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协调性两方面分析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的需求;最后,提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协调性内容。  相似文献   

15.
《普罗米修斯》2012,30(1):37-58
Abstract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brief look at the literature o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NIS). Building on the NIS approach, we present a simple conceptual framework. National innovative competence is dependent on the presence of dynamic STI actors, operating within the confines of compatible institutions. We distinguish the roles played by different STI actors and argue that heterogeneous actors engage in innovation for different reason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not always a natural consequence of engagement in innovation but is characterised by a distinct set of considerations. The latter part of the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the case of Ireland. We identify the institutions pertaining to Ireland’s current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n outline of STI actors according to their role in the system is then presented. In turn we outline the various contributions of Irish STI actors and explore their motives for engaging in 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using Thailand as a case study, aims at understanding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ch are less successful in technological catching-up. In contrast to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ailand’s NIS does not link to its economic structural development level. As Thailand moves from agricultural to an increasingly industrial economy, its NIS remains weak and fragmented.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two affected Thailand’s competitiveness and partially contributed to the recent economic crisis. Studies of NIS in countries like Thailand should focus o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long-running perpetuation of weak and fragmented N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