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从连续体关系角度研究《文心雕龙》术语,首先认为整个理论体系可以分解为一系列核心术语,其次强调术语释义要始终联系全书宗旨和周边术语。本文由关乎写作宗旨的“文心”“圣谟”“文德”,到关乎写作总则的“立文之道”“情文”“声文”“形文”“文采”等,展开系列考察,以说明《文心雕龙》内在的连续体关系,并在此视角上对这些术语作出具有一定新意的解释:“文心”是明道设教的“圣谟”及后世作者对圣人用心的传承;“道”特指圣人作为天地之心所悟之道,“文”特指具有明道设教功能的圣贤书辞;“立文之道,其理有三”意思是,立言的根本尺度和旨归是明道,需要同时考虑形文、声文、情文要素,形、声成采,情采兼备方可谓“立”;“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指传承明道设教之用心须着落于准确用字和整体立意。  相似文献   

2.
唐代韩愈、宋代欧阳修是中国古代散文代表唐宋八大家中的领袖人物,“韩欧”是唐宋散文、正统散文、文以明道、古代成熟散文的标志。历史上对“韩欧”文价值的比较认识存在差异,有韩高欧低、欧高韩低、“韩欧”各具特色、“韩欧”否定论等各类看法,本文就此进行归纳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铁荣 《闽江学院学报》2010,31(1):78-81,124
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自然之道也”这一关键性问题的真正内涵,梳理出刘勰写作思路与推理方式的明线是:天地之文(道之文)一人类之文(《周易》之文)一六经之文(圣之文);暗线是:广义之“道”(老子之“道”)一《周易》之“道”一狭义之“道”(儒家之“道”)。明暗两线通过原文的中心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而扭结在一起,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从论“文”的角度出发,刘勰是从老子之“道”开始,中经《周易》之“道”,而与儒家之“道”彼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呈现为儒道互补、阴阳相济的辩证之“道”的样式。  相似文献   

4.
柳宗元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观注社会,观注现实,观注人文精神.若用一个传统的话讲,就是“文以载道”.柳宗元和韩愈是同时代的人,他们都无不主张和提倡“文以载道”之观点.“文以载道”“文道统一”,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乃至“人文精神”,以文来明道,到了唐宋更为发展了这种观点.尤其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韩愈和柳宗元二位老先生,将“文以载道”作为文艺理论之基础.因此说,古代的“文以载道”之思想和今天的人文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柳宗元将“文以明道”之思想贯穿到他的实际创作之中,即通过寓言的方式和方法来表现,更加突出了“文”、“道”思想对人们的功谕、劝诫和对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以文为戏”的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诸子散文之中,到了唐代,“以文为戏”的作品大量出现.韩愈在中唐时期提出了散文复古的主张,其创作理论的核心是“文以明道”.然而,韩愈在散文创作中更为优秀的作品是抒发一己之情的“以文为戏”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文”与“道”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明道》篇中,已经有了“道缘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提法。但因刘勰使用骈文,意思往往含糊不清。到了唐代,韩愈、柳宗元都重视这个问题,也说得比刘勰明确,值得深入研究。这里,先就柳宗元“文以明道”的观点,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从自然主义的天道观出发,苟子将“道”的重点看成是礼义之统的人之道,主张以人道掌握并治理天道。在此基础上,他将“明道”看成是诗、乐等艺术的理论旨归,第一次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将“中和”之美提了出来,把追求“中和”之美看作是“明道”文艺观的基本原则。他的“明道”的文艺观,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文以明道”说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原道》篇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在这个“道—圣—文”的公式中,“圣”是“道”与“文”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作家、作者,所以《征圣》篇可视为作家论或作者论之纲,其观点贯穿于全书。圣,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唯其最有创造性,才有借鉴、教育、指导、师范、楷模的作用。以圣人为师,刘勰认为首先应像圣人那样“贵文”;要像圣人那样“识道”,这是“师乎圣”的根本;“识道”是“明道”的前提,先要有所“识”,才说得上有所“明”。刘勰认为,圣人“明道”之文的特点是“精理为文,秀气成采”;“明道”作文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但也要“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相似文献   

9.
我国古代文章学理论在唐代以前就初具规模。“言志明道”说明了社会生活乃至阶级属性对文章功能的干预作用,“缘情尚文”则显示了文章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纵观整个古代文论,“言志”与“缘情”、“明道”与“尚文”始终处于对峙发展之中。本文试以秦汉隋唐文论的状况分析为基础,找出文章理论双轨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谢俊美 《考试周刊》2013,(37):13-14
<正>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文"与"道"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例如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即是《原道》,他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①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自己"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②强调为文的目的乃在于"道"。  相似文献   

11.
郭福宏 《天中学刊》2007,22(6):70-73
汪琬作为"清初三大古文家"之一,其作品历来受到后人的推崇,而其关于散文理论的论述因散见于文集中,至今鲜有人论及。汪琬的散文以"道"为立论之根本,其散文的创作与实用、审美理论均以此为前提。汪琬兼及儒家和道家的"道"学观,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生成他的自然、道德之"道"和实用、致世之"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魏晋南北朝“文以气为主”向唐代“文以意为主”的转化过程。认为“以意为主”在魏晋南北朝就已开始孕育、生长。而“以气为主”向“以意为主”的转化 ,实质上是中国古代艺术范畴体系的元范畴——道 ,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态。同时 ,论述了唐代“以意为主”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力图见出艺术范畴及其体系的本性之一斑  相似文献   

13.
韩派古文作家是中晚唐古文运动的主力军,韩派古文创作的销沉是唐代古文运动衰歇的标志。在对前人有关韩派古文衰落原因的散论进行归纳辨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导致韩派古文创作逐渐销沉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道"的超现实性;二是情感枯涩。  相似文献   

14.
“唐律”是指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风尚。南宋后期四灵、江湖诗人致力于追踪这种诗风。刘克庄对“唐律”的特点和它的优缺点,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论,构成了他的“唐律”观,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唐代古文运动的繁荣与唐代史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唐代改变了前代私人撰著国史的惯例,正史由国家设史馆编纂。唐代史学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史官地位尊崇,史学的载体古文因而受到推崇。唐代科举设立史科,也提高了史学的地位,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唐代古文家多重视史学,很多古文家曾任史官。  相似文献   

16.
出于总结前代化遗产的现实需要,在学领域,无论初盛唐的骈家还是中唐古运动的先驱都能从政教作用出发反思前代创作经验。随着古的形成,骈从普遍的章形态逐渐转变为一种特殊的章体制,在此过程中,古家及其先驱又对作为一般章形态的骈偶体制加以批判。这两种批评潮流都促进了骈批评从一般章学向专门体学的转型。而唐人对本朝骈的批评因具有重视政教体的倾向,与宋代作为专门体学的四六批评已有相通之处。因此唐代骈批判呈现出破中有立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中期,一部分人提倡古,反对骈,至韩愈、柳宗元出来,一度声势颇盛,形成与骈对峙局面。但至晚唐、五代,古即趋衰落,骈似占明显优势,直至北宋,古运动方才取得胜利。唐代大多数骈风明白晓畅,甚至通俗化。这种风被宋代古家讥为浅俗,相比之下,唐代不少古反而显得深奥。唐代小说绝大多数用散体写作,骈句只占少数,但其句式整齐,语言浅显通俗,风格与崇尚古雅的古不同。现代有的史研究认为唐代小说体与古运动有密切关系,乃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8.
"宫体文"从内容到形式,对此后中国骈体文的发展,无论是唐宋的"四六",还是清代的骈文,都只有负面影响,为后者所摒弃。从"宫体诗"到《上海宝贝》,这种文学精神是违背正确的女权观和恋爱观的。所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还是应该遵循"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唐代骈文较六朝骈文发生了重大变化,李白骈文在吸收和继承六朝骈文实绩基础上,又对六朝及初唐骈文进行了大力改造,以气驭文、散体化革新和题材的开拓上对唐代骈文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和李诗一样从另一个侧面充分体现了壮大雄浑的盛唐气象。  相似文献   

20.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针对初、盛唐以来颓靡的文风,他提出写作古文要学习先秦两汉之文,尤其是要学《史记》。《张中丞传后叙》是韩作中深得司马迁神髓之作。本文从《张中丞传后叙》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两个方面来探究韩文对《史记》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