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冀鲁豫一带农村中,男子讨老婆方言中有“‘xín’媳妇”的说法,查找多种辞书,却始终难以找出“xín”音 准确代表的汉字。有大学中研究语言文字学的朋友解释:不就找个媳妇么,“寻”呗,中国古音多着呢,你找得过来么?言外之意,“xín”乃“寻”的古音。古音所指何字?如何发生的变音?于是,搬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字典》及《古今汉语词典》查找,可惜,根本就没有读“xín”的“寻”字;就连《辞海》、《辞源》当中也没有。近读《战国策》,忽然记起“幸”在古代宫廷中所指的意思:“亲近,宠爱。”(“君王…  相似文献   

2.
“宠”字在现代汉语中是“宠爱,偏爱”的意思,但在古汉语中有不同的意思.本文就《郑伯克段于鄢》中“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中的“宠”字的各种解释展开论述,认为这里的“宠”字应理解成“荣宠”.  相似文献   

3.
我们阅读文言著作,学习古汉语,都了解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在音节构成上有显著不同,即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占优势,古汉语中却是单音词占优势。语文教学中,串讲文言文,一般常是逐“字”(单音节)解释,这也正是根据古汉语词的这一特点而需要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王曲梅 《甘肃教育》2013,(21):73-73
高中语文教材《荀子·劝学》中有“学不可以已”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师用书把它译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很明显,译文以今律古,把“可以”当成了现代汉语。笔者查检身边的古汉语工具书,竟未能找到“可以”这个词,比如《辞源》中以“可”字冠头的词条就有三十多个,但其中就无“可以”这一个。  相似文献   

6.
冯皓 《现代语文》2002,(5):51-51
在冀鲁豫一带农村中,男子讨老婆方言中有“‘xin’媳妇”的说法,查找多种辞书,却始终难以找出“xin”音准确代表的汉字。有大学中研究语言字学的朋友解释:不就找个媳妇么,“寻”呗,中国古音多着呢,你找得过来么?言外之意,“xin”乃“寻”的古音。古音所指何字?如何发生的变音?于是,搬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今汉语字典》及《古今汉语词典》查找,可惜,根本就没有读“xin”的“寻”字;就连《辞海》、《辞源》当中也没有。  相似文献   

7.
“走”字在古汉语中是“奔跑”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中通常速度的“走路”之意。高一新教材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说到两军交战,一方失败,“弃甲曳兵而走”,这里的“走”就是“跑”的意思,再引申为“逃跑”。“曳兵”指拖着如长矛之类的兵器,即手握兵器的一端,另一端则放在地上拖着跑。万一被敌人追上,还可以用它来抵挡一阵,以便继续逃跑。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曹刿论战》中有一段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话:“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的“再”字,是“第二次”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再”意思不一样。此外,古汉语中还有“二”、“贰”、“两”等,这几个词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它们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第五册文言文的注释,有两条似觉欠妥。一、《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课本将“临”字注为“靠近”这样以今解古,有失文意。“临”在古汉语中没有“靠近”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可作“靠近”解,意思是“在旁边儿”,没有方位性。文中已说明亭子在“泉上”,若将“临于泉上”解为“靠近在泉上”,显然不通。“临”在这里实际是“居高临下”的“临”,应该解作“居高处朝向下处”(《辞海》语词分册“临”字第一义项),这是“临”在古汉语中的常用义。文中介绍亭子用  相似文献   

10.
陈学江 《语文知识》2006,(10):21-21
在现代汉语中“贫穷”是一个词.指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缺乏。而在古汉语中“贫”和“穷”却有不同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李婧 《学语文》2006,(1):44-44
李密的《陈情表》中有一句话:“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它往往引起学生的误解。主要原因在于多数学生只知道“孩”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小孩”的意思。对它在文言文中的意义却知之甚少。而且教材对此也没有做出明确的注释,如果老师在讲课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没能够对“孩”做出充分的解释,那么学生便会犯下以今释古的错误。想当然地以为这句话里的“孩”就是“小孩”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并没有任何区别。事实上“孩”的“小孩”义只是一个后起的意义。“孩”在这句话中是另外一个意义,即“小儿笑”。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中的“所以”和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无论是含义还是用法都是不同的,这是在学习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的。本文将以中学语文文言课文为例,着重分析古汉语“所以”的特点和用法,并分析现代汉语“所以”的由来以及占汉语“所以”在现代汉语中的遗存形式。一、古汉语“所以”的含义在古汉语中,“所以”是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结合而成的一种“所”字结构  相似文献   

13.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考点讲解]《考试大纲》将该考点规定为: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所谓“识记”,就是识别和记忆的意思。考查特点是:考题所选字以常用的现代汉字为主,注重考查词语中字的读音,重点考查形近字、音近字、多音字和习惯上误读的字、难读字。在2004年高考语文试卷中,考查形式分五种:①找出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②找出加点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③找出所给汉字的汉语拼音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④找出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⑤找出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金题解析]1.下列…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的被动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说的古汉语,是指唐代以前的汉语。唐以前的汉语是怎样表达被动意思的,这在过去讲古汉语文法的书上经常见到,即所谓“被动式”。它的举例是:“为……所’式”,“为字句”、“见字句”、“于字句”等等。这些统统都可以名为句式。了解了这些,是可以对我们读懂古书有很大帮助的。但是,这些所谓“式”,是从形式上看的,究其实际,还远远不能说明古汉语里被动意思表达的情况。因为在古汉语里,不具有这样的形式,也未尝不是表达被动意思的。换言之,表达被动意思的句子和表达主动意思的句子,有的并不必、也不能单纯从“式”上来找区别。是主动句还是被动句,有的只能从词句的意思上来辨别;还有,有的句子虽然在形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课古诗三首中的《游园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开”句,“小扣”是否应为“小叩”呢课本给“小扣”的注释是:“轻轻地敲”。可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上,“扣”字并没有“敲”的意思,只有“叩”字才有“敲”、“打”的意思,如“叩门”。按“叩”的解释才与诗中意思吻合。请问是“扣”还是“叩”“扣”是“叩”的通假字,所以“小扣”就是“轻轻地敲”的意思。课本只给“小扣”注明释义,没有说“扣”通“叩”,这是因为小学生没有必要接触“通假字”这个概念。古人写文章时,借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6.
“怒”的词典释义情况如下:《说文》:“怒,恚也。”即“怒”就是“愤怒、生气”的意思。《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怒”的释义,基本都列有以下几项:①生气,气愤;②气势盛;  相似文献   

17.
一、“活用”的提法是不科学不客观的《词的活用》一节中,教材编者说:“……在文言里,这些词的用法都有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词的活用。在文言中,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首先,以上引文的第一句是本末倒置的。查《现代汉语词典》对“变化”的解释是“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可见,“变化”是新的对于旧的来说的,文言词属古汉语,怎能说发生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既然不是古汉语“变”了,又怎能说是古人对语言的“活用”?我认为所谓“活用”不过是现代人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去解释古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很多学生经常会用到“带”和“戴”这两个字,可是每当下笔时总犹豫不决,不知道应该写哪个字,然后就胡乱地写上一个应付差事。其实要区分这两个字也不难,关键是要弄清这两个字的古汉语意义和现代汉语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的教学,历来都是语文教学之中的重点、难点。如果老师不讲解字词句的意思,学生理解不了文章的内容,怎么去欣赏它的美?又怎样去理解它的感情?可是,老师讲解课文,那“之”“乎”“者”“也”又令学生生厌,面对这问题,我困惑不已。课堂上,学生七嘴八舌的回答,看似掌握了,可是每到测试,学生个个紧锁眉头,成绩出来,那不理想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学生们都埋怨说是老师专挑不重点的内容考他们,他们复习好的重点老师偏偏不考,有学生还嬉笑着说:“真希望我的座号就是我的分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曾辉 《语文知识》2004,(7):29-31
汉语中的数词古今变化不大,但是在数的表示方法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却有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基数、分数、倍数、概数和虚数上。下面就中学教材中常见的几种情况简要地谈一下。一、基数。古汉语基数的表示法与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整数与零数之间常加一个“有”字。例如: ①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前出师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