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问题,从1978年以来,史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先后发表约40余篇文章。各持己见,众说不一,但归纳来看,有三种提法。即封建政权说;两重性政权说,农民政权说。所以存在意见分歧,我们认为:一是在阐述问题时,有所脱离农民阶级的具体事实;二是在于分析该问题时所持的标准不同;三是立论点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不一致。现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提出以下粗浅的意见。不当之处,请同行指教。  相似文献   

2.
论太平天国政权性质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太平天国政权不能笼统地定为“农民政权”或“封建政权”。1853年定都南京前,太平天国颁布了反映农民阶级愿望的纲领性文件,并把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清王朝,作为惟一的斗争目标,此时它属于农民政权。定都南京后,太平天国将对清的矛头转向内部,为巩固与争夺最高领导权而相互残杀,个人与宗族利益至上,它转变为洪秀全家族的封建政权。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政权,也有开科取士的。明末张献忠的大西国,清代的太平天国,都曾开科取士,并且都曾点过状元。这两个农民政权的科考,都有过历代正统封建政权的科举所没有过的现象。崇祯十七年初,李白成建立大顺国并攻入北京以后,张献忠率军入川,于同年十月建立了大西国。大西国虽只存在了两年零一个月,却举行过两次乡、会联试和一次特科考试,不过两次都是以屠杀结束的。  相似文献   

4.
明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在江南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就是弘光政权。它从福王朱由崧1644年5月即帝位于南京,到次年5月灭亡,整一年时间,可谓是个短命政权。其原因是什么呢? 第一,当时客观的政治军事形势不允许弘光政权长期存在,是其速亡的外因。 弘光政权在江南建立的时候,国内存在着三种政治力量,即农民军、清朝和明朝残余势力。三者相比,清朝刚刚封建化,政治清明,军事力量强大,清朝统治者雄心勃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究竟是农民政权,还是封建政权?这是近年来史学界争论不决的问题。倡为封建政权说者振振有词,自认为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有史实根据的。其实,他们的所谓论据,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原是值得商榷的。第一,他们自称系依据马克思所说的革命暴力“是每个孕育着新社会的助产婆”并不能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观点来论证太平天国政权的封建性的;但不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特点出发,考察其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性。结果理论脱离实际,把太平天国起义与历代农民战争视同一样,连革命暴力这一“助产婆”的作用也否定了。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后期苏南浙江政权的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后期在苏南和浙江的统治,一度被认为是所谓“农民政权封建化”性质的蜕变。其实这是一次“本土化”的过程,是太平天国政权建设的新思路。这一“本土化”进程不仅体现出太平天国后期政权建设更加理性与务实的倾向,也与天京朝廷宗教狂热势头相悖,呈现出世俗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西学东渐背景下,洪仁玕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选择太平天国政权包含了反清和效忠洪秀全两方面的内容。洪仁玕的一生深受洪秀全的影响,他个人流亡香港的特殊经历也是其以太平天国为最终归宿的原因之一,传统文化中的族类民族思想和封建君臣伦理观念对他的选择起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农民战争史上,农民阶级推翻旧封建王朝的军事胜利是不乏其例的。但是,他们所建立起来的农民政权,都不例外地,或长或短地在革命中或革命后蜕化为封建王朝。农民革命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成了地主和贵族改朝换代的工具。就连发生于近代,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其建立的政权,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在革命中出现封建化的趋势。其重要原因,在于小生产者的自发反封建,以致最终不可能摆脱封建主义的羁绊。因此,总结一下太平天国政权封建化的原因,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对于实事求是地评价农民战争在历史上的作用,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太平天国各阶层的农民民主意识的发展极不充分,不仅呈现出多层次,而且程度偏低。最高层次的洪秀全及天国精英集团也不过是“半边民主主义”而已。中等的天国老兄弟,下等的天国新兄弟,或只知经济平等,或只有农民传统的“翻身意识”。然而,它对太平天国农民民主政权的影响却是深厚的。天国的军师负责制、审判公开制、乡官公举制都建立在这种农民民主意识的基础上。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具有耀眼的光环,正是这种农民民主意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经世文入学习西方的呼声逐渐淡出中国社会时,太平天国政权再起波澜,刮起一股带有农民色彩的开放风.他们以"异端"宗教集合民众,用西方先进器物装备自己与清王朝抗衡,甚至按西方社会模式设计国家的发展前景.他们的开放举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铺垫.  相似文献   

11.
<正>在抗战中.全国存在着三个政权:一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另一是以共产党人为代表的——陕甘宁边区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三就是日本侵略者在其占领区扶植的伪傀儡政权.在这三个政权中,伪政权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工具,是中华民族的败类,所以亦不被国内外所承认.这样,国共合作抗日,两个政权并存,就构成了抗战时期最突出的基本特征,也对抗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国共两党由十年内战到携手抗日,一方面是民族危机一步步加深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主动倡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对国民党作出重大让步之后才实现的.国共两党是拥有军队和政权的大党,为了共同抗日救国,两党必须在抗日的前提下,承认两种政治制度的合法并存.在这个问题上,我党采取了主动、灵活、务实的态度.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1935年我党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政权的组成由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扩大到资产阶级和一切同意民族民主革命分子.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许诺改组政府、停止内战、联合红军抗日等条件之后,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三中全会,提出五项国策和四项保证.表达了在国民党推行五项国策的前提下,共产党可以通过互谅互让,承认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在全国  相似文献   

12.
1851年在广西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它在反对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的同时,也扫荡了这个政权赖以“安身立命”的孔盂之道,在中国人民革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救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太平天国革命和土地问题为中心议题,以太平天国革命建立的政权是农民政权为论点,论述了太平天国革命中实施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和实质。  相似文献   

14.
天师道对封建政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天师道影响封建政权的原因大致有三:道教思想理论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神道设教",天师道渗入封建政权;天师道的法术为其影响政权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5.
权力腐败 ,从根本上来说是权力的商品化。它导致人们对权力本质的重新认识 ,促使人们的权力价值观发生变化 ,从而造成政权的合法性危机。权力腐败所引发的三种政权合法性危机对于一个政权的生死存亡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更始政权是一个由农民阶级落后势力控制的落后农民政权。指出这个政权在出色地体现了它对旧政权的暴力推翻作用后,由于农民阶级自身不能完成重建封建秩序的任务,又错误地推拥了地主阶级腐朽势力的代表为政权领袖,极力排挤地主阶级开明势力.从而最终导致了政权的覆灭。  相似文献   

17.
一八五三年三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即改南京为天京。并在此定都,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此后,太平天国政权与清朝政权南北对峙达十年之久。其间太平天国政权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商业政策和措施,对当时中国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太平天国的商业政策应如何评价,史学界褒贬不一。本文试图将太平天国的商业政策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同清朝政府的商业政策进行对比考察,以期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中央苏区政权是中共开始治国安邦首次实践下的战时创新型政权。它的四个基本特点是中国化的苏维埃政权体制、工农民主专政、民主集中制为原则和党的一元化领导。这些形态特点既具有较强的苏俄(联)模式特征的一面,又具有鲜明的中国化色彩;既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时代进步性,又具有因经验等因素所导致的时代局限性。但它在近代中国政权形态史,特别是中共政权形态史上特殊的地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选自中学历史必修I专题三。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同时也是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开篇之课,高中生学好本课内容对深刻掌握近代民主革命尤为重要。带领学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政权腐败,是学习本课的重要环节。高中生对很多历史问题更多是停留在感性上,深层次地带领学生分析太平天国政权的腐败原因,可以让学生深化理解本课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自它形成之日起便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南岳寺庙的客体 ,即寺庙本身来说 ,它的发展与兴盛得力于国家政权的大力扶持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既是皇权伸向地方的触角 ,又是国家政权的某些象征。作为南岳寺庙的主体 ,即寺庙的僧众们来说 ,积极地参与了国家政权的活动 ,极力维护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使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 ,幻化出国家政权浓缩了的影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