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一方面始终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实施育人工作,致力于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作出卓越贡献;另一方面,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政素养,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发生了影响世界的两大事件:新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生物工程为主要标志的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不可逆转地改变着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整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研究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以更好地利用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满足时代需求,为新时代培养所需人才。本文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的新机遇、面临的新挑战、提出的新要求出发,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三个方面,提出新时代背景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与时俱进、因势而新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基本意蕴.在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协同变奏的发展历程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得到了快速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恒"与"变"的主线矛盾、思想与信息双向互动、时空观全新整合的场域编织等发展合力的共同驱动,向着系统性创新迈进,持续推进体系...  相似文献   

5.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因势而新,但是文化多元化所造成的价值观多元化增加了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难度,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使它难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面对这些挑战,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加强以人为本、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提升大学生价值观层次、构建大思政模式、创新价值观教育手段等诸多实践路径,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添新活力。  相似文献   

6.
鲁延安 《安康学院学报》2006,18(4):26-28,40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对科学发展观在人与社会全面发展问题上的新阐发,又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好图景的新注解.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规范、价值和动力等要素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中国改革是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的需要;是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探索适合本国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国家继苏联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维。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内在的联系。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它用新的理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世界社会主义摆脱困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新征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等重大核心问题进行探索后作出的客观科学判断。这一新发展征程有内在的客观现实逻辑和科学发展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民族复兴之路的历史必然、党和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实践取得重大成就与变革的现实必然、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客观依据等方面,生动体现客观现实逻辑;在持续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增强我国综合实力、推进人民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等方面,充分体现科学发展逻辑。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的逻辑特性,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强国建设实践史诗。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前提和发展思想逻辑上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新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新境界;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新目标;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新要求;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新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