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学术界将在嘉靖壬午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出现的双行夹注称为“小字注”。这些小字注在考证《三国演义》成书和作问题时被不断引用,成为《三国演义》本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作为本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世纪有必要对《三国演义》小字注研究作一个全面的回顾。本拟从三个角度来考察小字注的研究动向,以求从中总结出更科学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诗李壁注,是最著名的宋诗注本之一。本文重点对李壁后期仕历厦注荆公诗的具体时间、李壁注荆公诗所据底本的版本系统等问题进行了探索。通过考辨指出,李壁实际居住抚州的时间不到两周年;李壁注荆公诗所用底本与今所见詹大和本、王珏本虽属同一系统,但差别较大,当为更早的版本。  相似文献   

3.
胡毓骅 《寻根》2003,(1):108-114
徽墨是我国的“文房四宝”之一,历来受到文人骚客和达官显贵的青睐。在徽墨业中,“胡开文”是我国近代一家闻名中外的老店,至今已有近240年的历史。现在“胡开文”三个字几乎成了徽墨的代称,“胡开文”的名号遍及徽墨的故乡—原徽州地区诸县,其墨则遍及海内外。但是“胡开文”不是人名,而是墨业的店名。“胡开文”墨业的创始人是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上庄村也是胡适的故里)的胡天注。据《上川明经胡氏宗谱》记载:“天注公,驰赠奉直大夫,名在丰,字柱臣……生于乾隆壬戌年(1742年)六月二十七日未时,故于嘉庆戊辰年(1808年)十…  相似文献   

4.
史向前 《寻根》2001,(1):35-39
所谓传注之学是指传注经典的治学态度与治学途径。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多通过注解、阐述传统经典的方式书立说。从先秦开始,尤其秦汉以后,思想家们代表性的作多为经传或经注,一部经典往往被不同时期、不同学一再注解,甚至注上作注,谓之义疏,注疏本太多,自然又有了集注、集解之类的书。传统经典成了学术史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为学术活动几乎成了注解和阐述经典的功夫,以至长期形成了经学与其他学科纠缠难分的现象。这一特点的形成有中国化传统的特殊背景,具体分析当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5.
伊尹与末喜     
金性尧 《寻根》2000,(2):96-98
伊尹与周公,都是扶幼主的开国贤宰,也是旧时史家心目中的两尊偶像。可是周公有恐惧流言之危,伊尹的经历更复杂了,他曾经做过商汤的间谍,助商灭夏之后,又成为商之叛臣。孟子说“伊尹五就汤五就桀”,实非如旧注所说,起先还想夏桀改过,耐性等待。等待改过,为什么还要到敌国的商汤那里去  相似文献   

6.
陆九渊作为心学开山与朱熹理学思想相对峙,多数学将朱陆之异界定为认识与存在之别,认为陆九渊以心为本体,朱熹以性理为本体,陆九渊提出“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论断表明其以心为生发宇宙万物之源泉的观点。笔认为此说法尚须进一步探讨,陆氏同样承认天理的至上性,吾心即宇宙似乎更多的在于开启人们的主体意识,从而把握天理、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隋志》著录的郑玄经学注疏体例,并与《汉志》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郑玄代表了传注学的新范式,即面向文本的注疏,这是汉代经典注疏史的新阶段。通过对汉代注疏史的宏观考量,并从中看到今古文经学分野的实质,是经学史发展的两个阶段的区别(传阶段与注阶段)和两种经学传承方式的区分(依靠人的传承与依靠文本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论语注>是郑玄晚年之作,他以<张侯论>为底本,校之以<古论>而为之注.自晋至唐,盛于一时.五代以后,该书逐渐亡佚.南宋以后,则连残本也见不到了.为了恢复郑玄<论语注>的原貌,自南宋王应麟始,惠栋、马国翰等人先后据前人所引之断章残句加以辑佚.20世纪以来,敦煌、吐鲁番地区先后出土了多件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为研究郑玄<论语注>提供了颇具史料价值的物证.<论语注>的注释特色是"以古学为宗",注重对<论语>字词的释义注音;同时也"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注重对经文的微言大义的阐发,成为会通今古学以释<论语>的代表作,在<论语>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我们追求幸福齐力编译一天,我问弟弟:“你幸福吗?”他说,“是的。不,要看你指的是什么。”“请告诉我,”我说,“你最近一次感觉到幸福是在什么时候?”“在1967年4月。”他说。我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对生活采取不严肃的态度。弟弟的回答提醒了...  相似文献   

10.
爱的内涵是方方面面的。不同的世界观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比较下面三位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职业男性名人的观点,我们能够得出“我爱女人”这句话的精髓。孙中山的“三爱”日本友人犬养毅在孙中山谈及他的“三爱”时问道:“您最爱什么?”孙中山回答:“革命!...  相似文献   

11.
于光远 《寻根》2003,(4):88-91
我注意到“姓氏学”这门学问,倒是有许多年了。但从自己不注意到注意“姓氏学”还是有一个过程。我想不妨把这个过程讲给大家听听。  相似文献   

12.
不要以为这是只有几岁的稚童才这样发问的问题。其实,每个人在内心中都不自觉地在这样发问,或者你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只不过以另外一种形式出现,比如说填表。你在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同时,你就在给自己确认了一个认同:我是一个律师——这是职业的认同;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是我儿子的父亲——这是家庭角色的认同;我是中国人——这既是政治认同,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文化认同,因为文化认同涵盖了多种认同。上小学的时候,放寒暑假回来后,很多同学都会述说“回老家”的经历。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没有老家可回。我的父亲是…  相似文献   

13.
马紫晨 《寻根》2005,(2):55-60
“梁祝”,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之一。就我个人讲,则因工作关系,耳濡目染,首先是从那些数不胜数的民歌、故事、曲艺、戏剧和诸多民间工艺作品中感知并注意到它的。另外,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又是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度过的,许多老人对汝南“梁祝”的津津乐道,就更加引起了我对这一课题的深思。我认为学术界不要总是把目光盯着“江南水乡”的蝴蝶,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前贤辑录《谷梁传注疏》、《毛诗正义》、李善《文选注》中王弼佚文的基础上,结合新发现的《谷梁传注疏》一则王弼佚文,讨论王弼佚文的义理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王弼注《系辞》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诗史”说及诗史互证是杜甫诗歌研究经常使用的术语,随着时代演进及艺术规律探讨的深入,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却少有明确界定和认识。本文从中国古代文史结合及杜诗研究史的角度,试图厘清“诗史”说的具体义项,并对杜诗阐释史中“以史证诗”的局限进行考察,认为“以诗证史”是史家所擅长而非注家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文艺思想,后人多叙引其“知言养气”说、“以意逆志”说与“知人论世”说,而少有涉及“夜气”说者。有之,在诗论中,首见于晚清“同光体”诗派巨子陈三立。  相似文献   

17.
公元8世纪基督教会将每年的11月1日定为“万圣节”,以纪念那些圣徒。万圣节的前夜即10月31日,在英语中最初被称为“All Hallows Eve”,随后演变成“Halloween”,也就是人们俗语所说的“鬼节”。基督教信仰流传至中世纪时,传说10月31日这一晚阴阳两界之门是最易被冲破穿越的。亡之灵会光顾生之家。活着的人们届时备下食物以招待祖先及故人,  相似文献   

18.
王涛 《华夏文化》2023,(4):47-51
<正>郭象的《庄子注》是建立在庄子的内、外、杂篇的基础上,进行的注释和理解。钱穆认为,庄子的外、杂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钱穆:《庄老通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55页)。庄子内篇不谈论“性”的问题,而郭象的《庄子注》是在以内、外、杂篇为整体的思想上,将外、杂篇中的“性”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郭象通过“六经注我”的诠释来发展自身的哲学思想,通过“独化”的思想使得万事万物都达到“适性”逍遥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王雱现存《老子注》文本,从佛家用语、援佛解老两个层面,对王雱《老子注》与佛教的思想关联加以考察,并进而对王雱经世致用的学术宗旨以及融会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特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司空图是晚唐时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重要的诗歌理论批评家。他的《二十四诗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其《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等文,宣传诗歌要有“味外之旨”、“象外之象”等主张,也为人们所注意。他文集中另有《注愍征赋述》、《注愍征赋后述》二文,对卢献卿的《愍征赋》发表看法,也颇值得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