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前河北省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韭形势较为严峻,为改善目前就业困境,应采取以下举措:一是要完善社会体育服务体系,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二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教育,倡导自主创业,鼓励灵活就业;四是改革课程设置,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与社会工作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以及就业创业形势日趋严峻情况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将成为缓解就业压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一大发展趋势。因此,要从社会、院校以及毕业生三方面去论证思考,社会和院校要营造优良的创业氛围和外部环境,积极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毕业生要应秉持科学的就业创业观念,正确面对就业、理性创业,更好地发挥出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完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高校毕业生,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7部门共同制定《"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计划要求,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并拓展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毕业生实习见习基地.那么,如何行之有效的落实这一计划,解决当前实习中出现学生找不到实习岗位、企业招不到学生等诸多问题,记者邀请多方专家和企业人士共同来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5.
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科技进步和经济危机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政府要加快经济转型和提供宏观的就业环境、开发适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性岗位,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学校加强就业指导课程,鼓励大学生的自主创业,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6.
今天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了解到,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更加艰巨繁重。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面对史上规模最大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强调,要大力创造就业岗位,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通过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通过开展现场招聘或者网络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搭建一个提供就业信息的渠道与平台,为毕业生开展  相似文献   

7.
据英国《独立报》2009年4月9日报道,为防止经济危机造成的毕业生就业危机,英国政府已启动了一系列就业促进计划。该计划的内容包括:在私有企业与公共部门为大学生设置实习岗位;在大学设置志愿者工作;鼓励学生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提出"继续实施和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各地也要因地制宜开展地方项目,鼓励和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  相似文献   

9.
郑罡 《文教资料》2011,(34):212-213
蜂学专业毕业生底子薄,就业面窄,就业信心不足,高校与教师应多渠道、多方位提供就业岗位,畅通信息,鼓励学生“先实习再就业”,“先就业再择业”,利用多媒体和广阔的校园信息平台,帮扶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0.
试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保障是失业保障的新发展,就业保障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就业.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远未建立起来,这主要表现在政策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保障就业的整体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等几个方面.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保障体系,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政府宏观调控体系,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完善高校毕业生失业登记制度,创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公平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充分发挥体系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刊中报     
《宁夏教育》2007,(6):39-42
我区投入1000万元力促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今年我区加大政府购买就业岗位和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岗位的工作力度,认真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计划拿出1000万元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逐步地应用到了各行各业,并使各行各业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化。这些因人工智能技术导致的变化为高校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提升了就业质量,并增强了就业幸福感,但与此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就业岗位机制与需求造成了破坏,从而导致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不断攀升。因此,高校有必要采取教育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并促进实践教学、实施就业培训等措施,以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研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针对大学生就业对企业提出:措施第二项,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第三项,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14.
资讯     
正人社部:力争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有新提高人社部日前发出《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要求各地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坚持市场导向,着力改革创新,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实现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有新提高,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稳定。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通知》要求各地落实和完善鼓励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税收、金融、社保补贴等政策,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统筹实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等基层服务项目;对符合政策扶持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要及时发放就业失业登记证。  相似文献   

15.
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鼓励大学生创业,既是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途径。所以,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就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有效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左娅 《成才之路》2009,(13):I0011-I0011
日前从国务院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召开的专题会议上获悉:4月底前将完成所有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配套文件的制定出台工作,其中包括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实施办法、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有关措施、科研项目单位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有关规定、统筹实施面向基层就业的各专门项目的有关规定和“三年百万”高校毕业生见习计划实施办法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加强毕业生就业思想教育,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搞活“定单培养”,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促进非正规就业: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在传统的正规就业之外非正规就业,是不失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促进毕业生就业模式多样化的另一条途径。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方兴未艾,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并有很大潜力可挖。我们必须采取进一步提高对非正规就业认识,切实转变观念,积极引导扶持;全面保障非正规就业毕业生权益,实现非正规就业正规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创业教育,提高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能力等措施,促进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非正规就业。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全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制度,高校毕业生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持续大幅增长,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为此,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高等教育必须着力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必须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2011年全国8个省30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尽管我国政府通过大量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出于对发展前景的担忧,只有少数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且体现出明显向东部流动的倾向;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和求职岗位情况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大多在这些方面处于较弱势地位;他们在基层工作的职业地位、学用匹配度、起薪和工作满意度都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