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在视角和方法上的长处。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小说史略》的成书过程和版本流变,以及目录学和校勘学的方法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的具体运用情况,试图揭示传统文献学方法对《中国小说史略》学术价值的生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的奠基性著作,在中国小说界的地位至今仍不可动摇,虽然后来许多小说研究者也对编撰中国古典小说史进行了不懈尝试,许多高校相继出版了关于中国古典小说史的专著,但后续作品从各方面都无法和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相提并论。本文对《中国小说史略》对《水浒传》的分类进行再认识,提出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水浒传》应归入宋人小说类别里的公案小说。  相似文献   

3.
欧阳健先生所著《〈中国小说史略〉批判》一书,本于"求真务实"之良知、"后来居上"之勇气及反思之意识,从鲁迅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前后之行状与时代背景、从"熟悉它所揭示的资料"、"领悟它所得出的论断"等视角入手,对《中国小说史略》之文献、观念、体例及评骘等方面予以客观而科学地分析,指正《中国小说史略》若干失当之处,所订甚精,于治小说史者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写于1935年,主要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参考,并在其基础上更新了部分史料。此作因被《中国小说史略》的影响力所遮盖,以及解放后没有再版等原因,历来所受关注较少。以《中国小说史略》为参照,发掘和分析《中国小说发达史》的小说观念与言说体例,期待展示其中别有洞天的学术风景和谭正璧自家的研究旨趣。  相似文献   

5.
“文”和“意”是《中国小说史略》中使用频繁的两个概念.它们都和《典论·论文》的“文气说”密切相关,“文”和“意”的使用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批评表述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小说史略》这种表述方式的运用显示出了《典论·论文》中“文气论”的传统思想资源与现代学术发展相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产生过程,不难发现:鲁迅不仅描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而且通过构建小说史,实现了文化批判和"学问根柢"重建的目的。"全本"《中国小说史略》应该是学术专著和课堂教学两种存在形态的统一。从"教学版"到"学术版"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通过小说类型命名和增删等将现代意义的"小说""历史化"和"自然化"了。鲁迅重写小说史不仅在于大学教育体制内作知识的更新,而且重新反思小说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诚望杰构于来哲也”──鲁迅论《中国小说史略》钟扬一、“此稿虽专史,亦粗略也”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它问世之初,就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胡适除了在他的小说考证中多次借重鲁迅的成果(当然,鲁迅在《史略》中...  相似文献   

8.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以小说与稗史的考辨为基础,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小说的独特的进化历程。这种建立在对小说与稗史考辨基础之上的小说史观,符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实际,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现代小说的独特审美趣味。重新审视《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对于今天我们构建民族小说理论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我校中文系齐裕焜副教授主编,齐裕焜、陈惠琴、包绍明三位同志编著的《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一书,即将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计四十五万字。本书在小说史的编写上是一次有创造性的新尝试。自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问世迄今,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世纪。尽管研究我国古代小说的论著汗牛充栋,但小说史的编写却量少质差,而且都没有超越《中国小说史略》的藩篱。近十年来,海内外对我国古代小说中几部名著的研究工作确有较大突破,但古代小说史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文研所)《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中国小说史》(北大中文系)《中国诗史》(陆侃如、冯沉君)《中国戏曲通史》(张庚)《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中国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