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奇正”一语,在古代经典著作中多有论述。《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是说用光明正大的方法治理国家,用多变出奇的战术指挥部队作战。《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性。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对“体”、“用”范畴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观点,流露了体用一源、即体即用、体用无定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次对“体”“用”范畴从体用一源、即体即用、体用无定等方面作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反者道之动,弱道道之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观点,说明了其在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以及实践论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势篇》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兵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可见,孙子兵法特别强调“奇”、“正”互用。那么,什么是“奇”,什么是“正”呢!历来兵家众说纷纭。不管怎样解释,各家都承认,“正”是用兵的常法,即遵循战争的一般规律;“奇”是打破常规的变法,是指在特殊情况下的灵活机变。用兵应当正兵合战,出奇制胜,把“正”和“奇”结合起来。当然,“正”和“奇”也是相对的,一些奇法由于有效的解决了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就变成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正法了;一些正法由于竞争双方普遍熟…  相似文献   

5.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论中,“奇”与“正”这一对范畴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道家哲学的始祖老聃,在其仅有五千言的《老子》中首先要言不烦地论述了这一哲学的辩证法,以其睿智的哲人之思肯定了其在政治、军节以及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复杂作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后来的孙武发挥了老  相似文献   

6.
《老子》中"以奇用兵"的内涵,古今诸多注家将其解读为"以阴谋诡诈之术用兵"。这是从纯粹军事学意义上作的解释,是与《老子》"道法自然"的理论特质及老子反伪贵真的道论内涵相悖逆的,因而是不准确的。"以奇用兵"是老子在道法自然的理论前提下创设的新型用兵方略,其核心要领是师法自然而兴军用战,其内涵要点为:法自然玄奥之德而兵形神奇,法天地好生之德不纵欲滥杀,法自然肃杀之德而不得已应战,法自然无为而成之德而收不战而胜之功。较之操作性、功利性极强的兵家方略,《老子》"以奇用兵"体现出浓厚的思辨与理想色彩。  相似文献   

7.
(一)在很多时候,明中叶至清初的‘“真假”观念是就“虚”、‘实”而言。张无咎曾说“小说家以真为正,以幻为奇…··牺游记》幻极矣,鬼而不人,第可资齿牙,不可动肝肺。住国志从矣,描写亦工,所不足者幻耳①”;金圣叹的《吟啸主人(平虏传;序》中有这么一段:“传成,或曰:风闻得真假参半乎?予日:苟有补于世道人心者,即微讹何妨;有坏于人心世道者,虽真亦置”;凌蒙初的《拍案惊奇序》亦云:“其事之真与饰,名之实与赝,各参半”…·这些都是把“真”视为“真有其事”的具体真实,与之相对的“假”自然也就是指作者的艺术虚…  相似文献   

8.
被古代兵学家们称为"用兵之钤键,制胜之枢机"的"奇正"理论,其思想渊源于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思想;春秋时期"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的战争实践,是孙武"奇正"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一线部队与预备队的编组配置,是"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古典兵学"组合求胜"战略思维模式的思维范式;"奇正互变、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造成的"以碫投卵"的战略态势,才是"以正合,以奇胜"的"奇正"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9.
<正>第六辑识读《道德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道”,不仅包括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之法;“德”,则是修道者必备的世界观、方法论及为人处世之法。  相似文献   

10.
<正>空城计,出自《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意思就是空虚的就让它空虚,使人更加难以揣测,在进攻和防御中运用虚的战术来隐蔽自己的空虚,越发显得用兵出奇。而说到空城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摆的那场空城计了。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进攻孔明,到了城下,却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虚”和“实”。所谓“虚”者,即阅读主体对作品内容的领悟、内化、升华,是情感的陶冶、美感的享受、意义的建构。而“实”者,即写作技巧、语言特色、作家作品等知识的掌握以及相关信息的了解。“实”是“虚”的基础和前提,而“虚”是“实”的发展和升华。二者相辅而行、相互融合,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2.
道家历来主张“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但这并非是说管理者可以实行无政府主义。如:《老子》第五十七章中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意思是用正常方法治理国家,用特殊而富于变化的方法指挥军队。《老子》第六十三章中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相似文献   

13.
大体第一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为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我们讲的人才必须德才兼备。离开德讲才,或离开才讲德都是片面的。但二者又不是平列的,“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司马光这个人才观原则上是正确的。古今中外,不同阶级的人才观都是如此,所不同的只是对德和才的具体内容的界定有所区别。有才无德的人,只能是自私自利、无责任心、无义务感的人;反过来,离开才讲德的人,只能是搞假大空的人。毛泽东同志曾经用“又红又专”界定人才。在一次讲话中,他又说共产党人应是“顶天立地的人”,“顶天”指熟悉马克思主义,“立地”指…  相似文献   

15.
虚实转换法     
《新读写》2010,(7):31-34
“实”与“虚”是写作学里一组相对相反的概念。“实”是客观的。“虚”是主观的;“实”是具体的。“虚”是抽象的;“实”是眼前的,“虚”是远处的。所谓虚实转换法。是指面对抽象的、无形的话题(文题),应该把它落到实处,即虚题实写;而面对具体的、有形的话题(文题),应该诠释出题目的虚指意义,即实题虚写。  相似文献   

16.
一、道德教育:去伪名与求真人庄子说:“名者,实之宾也。”(《逍遥游》)“名”和“实”相分,主次分明。“名”是对“实”的陈述。“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人间世》),这里的“实”指实利,与上句中的“实”不同。圣人也不能跳出“名实”的拘囿,遑论凡夫俗子。  相似文献   

17.
《信陵君窃符救赵》收入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作为传统篇目,其注释多处于义未安。兹提出意见,就教于广大同仁。一、不敢加兵谋魏课本(以下此二字省)注:“不敢用兵侵犯魏国。谋,作侵犯的打算。”究竟是“侵犯”还是“作侵犯的打算”?前后不一致,让人无所适从。且以“用兵”释“加兵”也似欠妥:“用兵”,既可指指挥部队打仗,又可指部置兵力。如果这里的“用兵侵犯”是用来解释“加兵”的话,那末,“谋”字就没有落实。此注之罅漏显而易见。今试解: “加”是侵凌的意思。《论语·公冶长》:“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无欲加诸人。”正义引马注:“加,陵也。”陵、凌通。《左传·隐公三年》:“少陵长,小加大。”“陵、加”互见。孔颖达疏:“加亦加陵。”字又作“驾陵”。《左传·襄公十三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峡素以山峰峻拔、水流湍急、江美山奇驰名于世。瞿塘峡更以其雄伟壮丽为三峡冠,有“夔(?)天下雄”的美称。清人张问陶在其绝句《瞿塘峡》(?)赞颂它美如“图画”,即使用“刀管玲珑”之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由此可见瞿塘之雄奇。然而,乐山乐水者代不乏人,唱三峡之歌,咏瞿塘之诗,仍不绝于耳,古今诗人各有千秋,别具风采。台湾诗人刘菲的《过瞿塘峡》便是其中一首颇有新意的山水之作。 这首诗采用了虚写的手法。所谓虚写,即不正面描写山水,主要以写诗人的心情,感受、神思来展现山水之貌,实写其情,虚写其景,情中见景。诗一开头便以“进入瞿塘峡”时心情的变化来写“瞿塘”景色。诗人乘轮船进入瞿塘峡时,扑面而来的是雄伟的  相似文献   

19.
刘勰与钟嵘论“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江 《重庆师专学报》2004,3(2):62-65,90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都多次用到“奇”这一术语,但两人所论之“奇”的内涵有很大区别,他们对“奇”所持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折射出两人论文指导思想和著述目的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孙子兵法·兵势篇》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认为,正面进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同上)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要善出“奇”招,注重从侧面对教学目标进行迂回包抄。只有增加“攻击点”,才能使教学方法立体化。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