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汉语文字的使用上,大量的新词汇不断涌现,这表现在新闻语言上尤为明显,但它并没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界限,有的是词汇,有的是短语,有的是句子,本文为叙述方便,暂且都称其为“新词汇”。人们对这些新词汇虽然已司空见惯,但仔细研究一下,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随新生事物的出现而出现。二是一些地方方言、行业用语的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媒,客观上是当今社会公众最易接受的一种通俗文化传播。鉴于此,新闻理应率先传播规范语言。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和人们思想的活跃,我们的新闻传媒也不时随意“制造”一些新词汇。比如近期,最先是以一些报纸招聘航空服务大嫂的新闻为由头,很快在全国新闻传媒中“演绎”出“营嫂”、“工嫂”、“农嫂”、“地嫂”等新闻,而且大有一触即发,不可收拾的势头。且不说什么这些“嫂”的提法本身欠妥,单说这些新词汇就有些令人费解。从词意上看,  相似文献   

3.
妙用,即在新闻语言中,十分巧妙地引用一些新词汇。在引用中,应坚持这样的原则,即引用的词汇应比原来的词汇更为简便易懂,更为生动活泼,更贴近所报道的事实,更能感染读者。如:“官倒”、“下海”、“懒棉花”、“白条”,等等,这些引用,就较为贴切自然,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在引用这些词汇时,作者考虑到文章的对象,显得妙趣横生,余味无穷。要妙用新词汇,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构成因素来考虑:一是注意区别不同的读者对象。新闻虽然是对整个社会发布的,但某一新闻又往往是特指某一件事,或某一个人,或某一部分人的,注意到这一点,就可以灵活妙用新词汇了。如《别了!司徒雷登》就比《拜拜,美国大使》要生动活泼得多,也显得庄重、大方、气派、深沉。司徒雷登是当时美国驻国民党政府的大使,如果称美国大使,可能对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是明白易懂的,但这样写则不免于平淡一般,而用“司  相似文献   

4.
这年头,最不缺的就是新闻.天上地下,国外国外,喜的忧的,各种新闻生生灭灭,比时间还快.`其中,关于新闻的新闻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5.
新闻语言是新闻传播最重要的载体。能否准确运用新闻语言,是能否真实、及时、客观、全面地传播新闻事实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新闻语言运用“失准”,造成信息传播不全或受众信息接收发生误差等情形时有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意不全。即由于新闻语言遣词造句不到位,使得传播的信息没能“打中”媒体最需传递或受众最想获取的信息靶心。  相似文献   

6.
新闻语言要“求新除弊”刘家焕,蒲赵国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语言随着社会进化而进化。在社会日益发展、物质日趋文明中,新技术、新产品、新思想、新经验的传播,既需要博采优秀传统语言的精华,又需要新的发展,新的词汇,所以新词汇的不断出现是必然的。当然也...  相似文献   

7.
新闻从业人员与社会各界有着最经常、最广泛的联系,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而且会直接影响着其履行社会职责的效果,影响着新闻事业的声誉,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威信.如果新闻界忽视了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恐怕党和政府赋予的重任将难以完成,作为新闻生命的真实、客观、公正就难以保证.也无从发挥健康、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葛西劝 《军事记者》2003,(10):46-46
新闻媒体作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窗口,对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新闻界存在的一些使用不规范文字、错别字以及滥用舶来语、地方语、行业语等现象,直接危害了汉语言的健康发展。“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专家教授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都呼吁进一步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文字水平,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在语言文字工作中的示范作用,应当引起各新闻单位的高度重视。要科学使用这些新词汇,首先要弄明白这些新词汇的来源。它们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一是中心城市的方言、市井俚语。如大款、傻帽儿…  相似文献   

9.
新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闻英语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现代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变化日新月异,新的词汇层出不穷.新闻英语频繁使用新词,包括新事生新词、派生新词汇、旧词衍生新义;广泛使用借用词,如借用外来词,俗语和俚语,地名,人、物名称等;多使用首字母缩略词.英语新闻词汇具有简洁性、可读性以及新词的广泛运用等特点.新闻英语的这些词汇特点,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提供正确的中文翻译.  相似文献   

10.
编辑成天跟语言文字打交道,过硬的语言文字功夫是他们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对语言文字缺乏驾驭能力的人,是不可能做好编辑工作的。新闻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述的。新闻语言相对文学语言、外交语言、文牍语言、科学语言、宗教语言而言,有自己独有的特征和要求。一要准确、鲜明、生动。新闻语言以准确为基石,要求笔下写出来的与实际存在的形神毕肖。但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人们需要精品阅读,面对海量信息,报纸的传统优势在慢慢显现出来,其权威性、原创性、深刻性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像那种传“二手货”的新闻,报纸就可以不要登了,太浪费版面,因为没人看;但要评“二手货”,就有人关心,特别是那种关注度很高的热点,每天可择取最有新闻价值、最有传播价值的内容,深析、说解、评论,把它做足了,就更有意思了。信息大爆炸时代.受众不缺信息,缺的是思想与观点。当然这需要一支很专业的新闻队伍,我以为这也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新闻语言",就是运用最鲜明、最生动、最准确的文字.报道最丰富的新闻内容.顾名思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语言是音义统一的全民交际工具.新闻语言具有表达事实传播信息客观、确切、简洁和通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退休赋闲在家,每天不乏书报杂志相伴。近读几家早晚报,上面有些新闻的标题给笔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大有挥之不去的感觉。之所以“不去”,是觉得这些新闻的标题“并不怎么样”,有的甚至“很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14.
新闻摄影的影像语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摄影影像语言的把握能力如何,对于其价值的实现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像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让一个语言表达能力差的人来讲,就会毫无吸引力一样。“一图胜千言”这句话,只有当你拍摄的照片确实胜过千言时,才能算作是真理。因此,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和总编辑等必须下功夫研究新闻摄影的影像语言,才能使图片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我认为,新闻摄影的影像语言有以下几种: 1、纪实语言 新闻摄影的语言,不需要华丽的词句,不需要太多的形容,不需太多的艺术加工,只需纪实性、见证性的语言。纪实语言是新闻摄影的一个最显著的表达方式。纪实性语言与文学、绘画等其它艺术语言的显著区别,在于它是对新闻事件的纪实,它不可以像拍电  相似文献   

15.
刘莹 《青年记者》2012,(20):117
媒体担负着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而新闻语言则肩负着向受众表达新闻事实、传递新闻信息的特殊使命,是新闻写作的最基本元素。讲求新闻写作的语言艺术,最根本的就是要掌握使语言新颖、活泼、生动、风趣等的技巧。特别是中国的语言文化,具有涵义发散、分合随机、组合具象等特点,于是出现了借喻、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也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而社会新闻往往出自各种作者之手,特别是一些记者素质偏低,其语言使用上的差距很大,有些不地道、庸俗、格调柢下的语言表述,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要提高对不良语言现象的防范能力,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  相似文献   

17.
我们如何规范社会新闻写作,讲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便成为编采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社会新闻在媒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语言的运用最灵活,最丰富多彩,有时最容易出现不规范的现象。社会新闻不同于政治性、政策性、科技性的新闻,因为后者以说教或解释为主,其语言的政令性和规范程度相对来说较高。所以编采人员要研究社会新闻写作中的语言运用,认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雅与俗的关系“雅”即“典雅”是一种蕴藉华美、文雅脱俗的语言风格。穆青曾主张新闻可以用诗话、…  相似文献   

18.
新闻媒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拥有将各类经济与产品信息广而告之的权力,拥有舒缓人们心理压力使紧张情绪得以有效宣泄的权力,拥有不断弥合人类精神极品与大众庸俗生态之间鸿沟的权力,甚至拥有影响人类语言乃至创造话语和新词汇的权力。然后这些权力却不是新闻媒体最根本的权力,那么新闻媒体的根本权力是什么呢?显然应该是舆论监督的权力,尤其是新闻媒体对政府实施监督的权力。当前新闻涌动着推进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热流,因此对这一话题的探讨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李欣阳 《声屏世界》2014,(10):34-35
<正>新闻的"播""播"新闻的方式是广播电视新闻最基本、最重要、最普通的播报方式,也是播音创作主体运用在各类新闻节目传播中最独特、最鲜明、又自成一腔的语言样态。对于"播音腔"一说,原北京广播学院张颂教授这样认为:"播音腔,实质上应体现播音语言的特点,那就是: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播新闻时要做到: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式稳健、讲求分寸、节奏明快、语流晓畅。由于新闻稿加播音的要求,形成了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