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孙子兵法》中蕴含一个以孙子势哲学为核心的孙子哲学体系,它是由孙子人本唯物论、孙子势哲学、孙子辩证法、孙子管理哲学构成的,其全部内容融合成广义孙子势哲学。势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具有普遍性、永恒性,是实施特定决策目标的合动力统一体;孙子势哲学揭示了若干超前理念;市场与战场均具有竞争性,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现代人学用《孙子兵法》主要是学习孙子思维方式,领悟孙子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学习孙子哲学才能实现,所以孙子势哲学在构建兵法经营学中具有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2.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是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孙武的后世于孙。他的《孙膑兵法》一书与其先祖的《孙子兵法》一样,是我国历史上倍受推祟的两部军事杰作。《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著录有《吴孙子》(即《孙子兵法》)82篇,图9卷,《齐孙子》(即《孙膑兵法》)89篇,图4卷。汉以后《齐孙子》失传,而到《隋书·经籍志》中即不见著录。因此,宋以后特别是明清以  相似文献   

3.
陈欢 《初中生辅导》2023,(Z1):35-36
<正>《孙子兵法》是一部诞生于2500多年前的兵学杰作。从宋朝开始,《孙子兵法》的作者就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孙武所作,有人则认为是孙膑所作,甚至有人把这两个人混为一谈。好在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考古挖掘出的竹简中,揭开了《孙子兵法》作者的千年之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有其书。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兵家中有两位功勋卓著的“孙子”:春秋时期,见吴王阖闾的“孙子”名曰孙武;孙武逝世后百余年的战国时期,齐国将军田忌向齐威王引荐的另一位“孙子”名曰孙膑。而《孙子兵法》正是春秋时期孙武所作。  相似文献   

4.
当前《孙子兵法》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对如何应用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理清的问题。应用好《孙子兵法》,应坚持和把握几个要点,要全面系统、要把孙子思想放在传统文化大背景下考察、要学习孙子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要把应用上升到战略层次、要取精华去糟粕等,并通过“准”、“新”、“实”、“俗”等四条途径去深化对《孙子兵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与高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十三篇①是我国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所著的一部兵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孙子兵法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世界军事理论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日本人就尊奉孙子为兵圣,推崇《孙子》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兵学圣典”和“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美国军事理论家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的序言中也曾指出;“《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塞维茨②的著作媲美。”《孙子》,系统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套十分完备的战略战术原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  相似文献   

6.
对“产生《孙子兵法》的土壤是吴文化”的论点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求证。《孙子兵法》十三篇,撰著在吴国,问世在吴国,离不开吴国的国情和吴地文化特征。孙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十三篇”,“以书干阖闾……庶必见用”,显示吴文化属性的特征。为适合吴国的强国称霸需要提出“进攻战略”、“攻心战术”、“诡诈战法”等新的战略思想,体现吴国军事文化特征。在兵法各篇中较多反映吴国地形地貌,充分显示江南自然环境特色。吴国军队编制以及寿梦时“吴始益大,称王”和“专诸之勇”都翔实应用在孙子战略谋语中。研究《孙子兵法》与吴文化,就能深入了解孙子著述原意及《孙子兵法》的精髓和真谛。  相似文献   

7.
电视连续剧《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播出以后,许多人都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孙子兵法》为孙膑所著,而“三十六计”则是孙膑总结出的三十六条计策。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先说《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为春秋末年的孙武所著,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和《孙武兵法》,共八十三篇,图九卷,今存本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等。它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法,历来被称为“兵经”,受到国内外的推崇,有英、日、俄、法、捷等文译本。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把《孙子兵法》作为学员的必修课程。据说,海湾战争时,美国士兵人手一本《孙子兵法》,一位美国士兵忘了带,便赶紧打电话让家人寄来,可见《孙子兵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滨州学院学报》2022,(1):36-41
《孙子兵法》虽然是古老的战争与战略理论著作,但是对当代军事竞争和战争指导依然具有借鉴价值,并且几乎适用于所有竞争领域的战略指导。然而,近年来《孙子兵法》研究并不十分热,也存在方法运用不当和缺乏创新的问题,影响了对其思想的创造性阐释和应用价值的深入探究。梳理了当前《孙子兵法》研究学术成果较少、学术价值总体上不高及写作和研究方法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孙子兵法》研究“科学孙子”和“孙子科学”的基本路径及适用方法问题方面的思考,进一步从加强方法论和思维科学理论学习、跨学科学习构建丰富的知识圈、善于打破思维定式采用不同研究范式方面,对创新《孙子兵法》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裨益于深化《孙子兵法》研究。  相似文献   

9.
《谋攻》主要论述谋划进攻战胜敌人的问题,强调以谋胜敌,不战而屈人之兵。下面拟就语言方面试作分析。 1.1 孙子曰: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开头均冠以“孙子曰”三字,表示下面的话都是孙子说的。可以说这是《孙子兵法》编写的体例之一。 2.1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相似文献   

10.
《孙子兵法》又称《孙子》,是我国两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末期伟大军事家孙武的著名军事理论著作。《孙子》所阐述的思想是我国古代军事文化的结晶,揭示了古代战争取胜的一般规律、特点和原则,具体记述了战略战术的运用,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罕世文化珍品。《孙子》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所注重,为文人所研究和赏识,流传甚广,影响极大,具有永久的魅力。在中国流传的大概二千种以上的兵书中它是最早的,在世界兵典中它也是最早最全的。书仅十三篇,六千多字,而“用兵之法悉备”,它被誉为“兵家圣典”。孙子和孔子一样被尊崇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一部兵书为何流传那么久远,至今仍然有重大的探讨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认为主要是它的核心的哲学思想,是它蕴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精华,是这一思想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思想孙子还没有,但他的《孙子》一书却包含着丰富而深遂的哲理。  相似文献   

11.
《滨州师专学报》2013,(2):57-57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孙子兵法》82篇,图9卷。今存本13篇,历来被称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受到国内外的推崇。是书为宋代“武经七书”之一。  相似文献   

12.
《滨州学院学报》2018,(3):27-35
陈任旸译注的《孙子十三篇直讲》是清代孙子学文献中较有特色的兵学读本,其译注具有提要以将领用兵之法为旨归;内容不乏具有时代特色的创见;译注与原文联成一贯,拆解原句并重新标点后成一新句;以直译为主,辅之以意译;多次使用口头语体译注《孙子兵法》;偏好运用设问的方式译注《孙子兵法》等特点。《孙子十三篇直讲》对民国时期的孙子学研究产生一定影响,在近代孙子学史上也具有承前启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是一部专门研究制胜艺术的兵书.从胜利取得方式来看,孙子把胜利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百战百胜,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从胜利取得效应来看,孙子则把胜利的效应分为胜利的正效应和胜利的负效应.以史为证,胜利的负效应具体表现为四种情形:一是胜利后“骄傲自大”;二是胜利后“国力疲弱”;三是胜利后“争权夺利”;四是胜利后“内忧外患”.《孙子兵法》主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规避胜利的负效应:一是孙子通过强调“非战”“非攻”和“非久”的作战理念来努力规避胜利的负效应;二是孙子通过“优待俘虏”“夺取战利品”和“巩固战果”三大举措来积极规避胜利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4.
《滨州学院学报》2019,(3):13-21
从辛亥革命前后到民国创建初期,孙子兵学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回溯这一时期孙子兵学的勃兴轨迹,可知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政治上,《孙子兵法》地位的新确立;二是军事上,《孙子兵法》的作用再肯定;三是学术上,《孙子兵法》研究范式的新突破。这其中,孙中山的作用与影响不可低估,黄兴与蔡锷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值得一提,蒋百里、陆懋德、刘邦骥的学术贡献必须重视。在民族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从实践和时代的迫切需要出发,积极肯定《孙子兵法》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为推动孙子兵学的发展,为发挥《孙子兵法》这一民族瑰宝对于民族救亡与复兴的时代价值,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竹简孙子》和《魏武注孙子》一系的现行本《孙子兵法》加以比较,特别以《形篇》中"守"的解释为中心展开讨论,认为实现不战屈敌、保全本国为目的的国家战略,是符合孙武本意的。因此《孙子兵法》原本不存在"善攻者"三字,并非脱字、误字,这样文脉贯通,是《孙子兵法》本质意义上的字句。  相似文献   

16.
一、孙子和《孙子兵法》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月不详),我国古代的大军事学家.孙子在总结以前的战争经验和军事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军事学说,著兵法十三篇.后孙子由齐至吴,以兵法十三篇献给吴王阖闾,遂为吴王所用,图强争霸。《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学著作。这部著作对战争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而具体的分析,分析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观点和辩证思想。它对作战的原则、方针、形式、指导等作了明确的论述,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被公认是一部阐述“战胜”的军事理论著作,其理论体系的构成与论述,皆围绕“胜”而展开.梳理了孙子的“战胜”思想,从“胜”的运筹、“胜”的方法、“胜”的境界等角度,全新解读《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体系,以期为深化《孙子兵法》理论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毫无疑问,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出土的兵书竹简之学术价值是不容低估的。仅仅就竹简本《孙子兵法》的发现而言,它对于破解历史上两孙子之谜、判断《孙子兵法》成书的大致时代、厘定《孙子兵法》"十三篇"的篇章次序、对勘《孙子兵法》传世本的文字内容、释读《孙子兵法》的某些疑难章句、阐明《孙子兵法》的相关军事原则、深化有关孙子所处时代社会变革性质的认识、梳理《孙子兵法》与"古司马兵法"之间的渊源关系,都具有  相似文献   

19.
《滨州学院学报》2022,(5):14-20
“用间”在《史记》关于战国和秦汉时期的战争记载中多处出现。通过最早的“用间”理论作品《孙子兵法·用间篇》对《史记》“用间”策略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司马迁的记载以“内间”为主,辅之以“死间”“反间”“生间”,同时还存在无法分类的部分。这反映出战国、秦汉时期“用间”实践与孙子“用间”理论之间有所区别。其中,《史记》记载战事中的“反间”内涵扩大化了,实际上类似于孙子所言“乡间、内间、反间”的结合体。这导致后世学者在解释“反间”时,常将《史记》具体记载作为《孙子兵法》“反间”的注解,但两者实际存在不同。“用间”的理论与记载是从春秋至秦汉军事理论与兵学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反映。  相似文献   

20.
本期刊出的3篇孙子研究作品,内容涵盖较广,涉及兵学发展史、孙子故里考证等方面。其中《孙膑对孙子兵学的贡献》围绕孙膑的兵法及战争实践,阐述其对《孙子兵法》的继承与发展,及对孙子兵学形成的卓越贡献,材料翔实,论证严谨,行文活泼,颇值一读。《敦煌残卷的性质及在孙子故里考证中的史料价值》一文,是一篇关于孙子故里的考证性学术论文,通过对敦煌残卷性质的透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