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具有浓厚的“拥刘反曹”的倾向,这应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创作者企图把刘备作为奸雄曹操的对立面,塑造成一个理想的仁君。因此,刘备成了“仁”的化身,被不少论者誉为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第一个仁君。可《三国演义》中曹操却说刘备是“外君子而内小人也”,周瑜对刘备的评价也不高,刘备只不过是“枭雄之辈。”仔细研读《三国演义》,我们认为刘备确实是一位“外君子而内小人”的奸雄,并通过这个形象的分析,挖掘出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浅析刘备的“仁义”──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随感河北高阳县教师进修学校张彦昌最近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对刘备的"仁义"形象有些粗浅看法,特别是对照鲁迅先生"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评论,愈感到鲁迅说的深刻、中肯,入木三分。刘备在《三国演义》的原...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三国演义》刘备在人际交往中的语言特点和外在表现特征进行了分析。这包括具体事例历史环境的说明、对语言特征的描述,并结合语境分析其心理状态,有步骤地论证了"长厚似伪"这一观点。本文着重于对《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不同刘备形象的对比分析,质疑传统观念上刘备道德信义的化身,通过《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语言特点深入剖析其隐藏的"虚伪"本质,并证明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存在"长刘备之厚"的错误倾向,缺乏客观性。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仁君"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政治理想,而最能体现其政治理想的人物形象非刘备莫属。作者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将刘备的艺术形象塑造为一位"义重如山"、"礼贤下士"、"宽厚爱民"的明君圣主。作者在《三国志》中刘备的历史"真身"的基础上,形象地刻画了《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艺术"化身",刘备的形象塑造对于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的刘备,既有“明君”之誉,又有“枭雄”之称。罗贯中描写《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时,以历史人物刘备为原型,同时根据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审美倾向,着力突出其明君形象,而有意谈化其枭雄色彩。这样的刘备形象,虽有血肉不够丰满、个性特征不足、个别描写过头的弱点,却仍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成为古代学作品中前所未有的“明君”范型。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当《三国志通俗演义》以历史小说的面貌出现在中国长篇章回小说的艺术长廊的时候,无疑给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瑰丽的风采。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既高度地忠实于历史事实,又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是除诸葛亮、关羽、曹操之外,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是作为理想的“明君”形象来塑造的。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三国演义》描写刘备形象之失时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这里我想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历来褒贬不一。毛宗岗称赞《三国演义》有“三奇”,又可称为“三绝”即诸葛亮“智绝”,关羽“义绝”,曹操“奸绝”。而近人则认为这正是《三国演义》人物描写的缺点,“三绝”是道德类型,人物是类型化而非个性化的。其实,毛宗岗是有艺术眼光的,《三国演义》里写得最好的的确是诸葛亮、关羽和曹操。刘备是“仁君”的典型,张飞则是鲁莽英雄的代表,但是,刘备纯粹地“仁”,张飞一味地“莽”,缺少独特的风采神韵。在《三国演义》之后的作品里,可以看到类似的人物。而诸葛亮、关羽和曹操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有人认为《三国演义》中袁绍等人,并非绝对化,是与“才”敌为“不才”,与“不才”敌则又是“才”者,因而是个性化的典型,似乎比“三绝”更成功。实际上,袁绍性格虽较复杂,更接近历史人物的原型,但并非成熟的个性化典型,其艺术魅力难与诸葛亮、关羽、曹操相匹敌。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写刘备“善哭”丰富并强化了刘备“仁君”心性、“义士”性情、“英雄”之志、“枭雄”之术“儿女之情”等方面的性格内涵。而且,“善哭”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刘备矛盾的性格结构。矛盾而复杂的性格使刘备形象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12.
一、借“箭”。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教学模块:1.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师叙述导人:同学们看得热血沸腾,是啊!百年历史,百年战乱,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里塑造了许多英雄,有忠义血性的关云长,有勇冠三军的张飞,有仁义为先的刘备,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写刘备,是把他当成圣君、仁人形象来写的,我在题目中却对“仁人”两个字加了个引号,为什么?因为刘备虽然是罗贯中心目中的正面形象、仁君形象,但在作者冷静的描写中,刘备这个“仁人”,有时颇有点儿作秀味道。爱民《三国演义》的作者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创作小说,儒家提倡“明君仁政”,就是希望有圣明的君主,能够按“民为邦本”的思想对老百姓行仁政。汉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向往清平世界,向往有“明君”拯救他们。刘备就被罗贯中塑造成这样一个人物。刘备在小说中一露面,“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就明确表达这样的理想:“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刘备一生讲究仁德,他的队伍所到  相似文献   

14.
等你来挑战     
《科学启蒙》2015,(Z1):79
1.补全数字7 2 9 11 20()2.寻找汉字规律3.三国演义县太爷正翻看《三国演义》,厨师进来对他说:“老爷,不瞒您说,《三国演义》是我天天必读之书。就拿今天来说吧,我炒菜缺了四样作料,全在这书里面,所以我来看看!”县太爷听了半信半疑,他只知道《三国演义》里写的是曹操、刘备和孙权,还没听说过写有做菜用的作料呢。厨师说:“当然有,老爷您听着——刘备求计问孔明,徐庶无事进曹营,赵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历史小说,生动地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文化的情况。 三国时期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历史上就有“人才莫盛于三国”之说。在刘备,曹操、孙权属下众多的谋士战将之中,诸葛亮是个极其光辉夺目的人物。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国文化”,都热情讴歌诸葛亮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出鬼入神之计”,能运筹椎幄,决胜千  相似文献   

16.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主要依据是《三国志》.因此,将前后两者加以比较分析,对于认清作者尊刘贬曹的创作指导思想,大有必要.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是史书,基本上是如实记载;另一个是小说,允许艺术描写.小说不等于历史,二者存在差别是自然的,无可厚非.但正是这些差别,却向人们揭示了:作者在取舍或增补时的指导思想和创作意图.为论述方便,以下《三国演义》简称为《义》,《三国志》简称为《志》.一、关于刘备的“宽厚”与“仁爱”罗贯中笔下的刘备,是一个贤德开明的君主,这主要体现在刘备的“宽厚”与“仁爱”上.只要将刘备“宽厚”、“仁爱”的外衣剥去,贤明君主的桂冠不击自落,作者的拥刘思想也将暴露无遗.请看以下事例:例一,《义》第二回“张翼德怒鞭督邮,何国舅谋诛宦竖”中有这样的情节:刘备求见督邮,督邮拒而不见,反要加害于刘备.张飞酒后听说此事,“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人馆驿”,揪住督邮的头发,扯出馆驿,绑到了县前的拴马桩上,用柳条抽打,一连打断了十几根柳条.幸好刘备及时赶到,喝住了张飞,才饶了督邮一命.书中写道:“玄德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由此看来,张飞粗鲁暴烈,玄德宽厚仁爱,毫无疑义了.其实,张飞何曾打过督邮  相似文献   

17.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对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印象深刻。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向是智慧过人、所向披靡。他从初出茅庐一直到五丈原病死这五十余回书中,使用过无数成功的计策,锦囊妙计就用过三次。其第一次是在第五十四回及五十五回。周瑜与孙权定“锦囊妙计”下计谋,以孙权之妹为诱饵,骗刘备过江到东吴招亲,想趁机杀害刘备,索回荆州。  相似文献   

18.
煮酒论英雄     
论者都以为,《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主义的史诗,其中有的是对英雄精神的讴歌和崇扬。《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十分的耐人寻味,而对“英雄”二字诠释得清清楚楚。那时的曹操已经摆脱早年的困境,占有不小的地盘,且将汉帝拥入自己怀中,“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刘备却困顿潦倒,无处寄身,不得已只得“依附于曹操”。刘备知道曹操乃非常之辈,“为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可是,老谋深算的曹操并没轻易放过他。不邀别人,偏邀刘备于小亭一会。烧好热腾腾的酒,盘中放几颗酸溜溜的青梅,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谈论起英雄来了。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塑造了刘备善“哭”的性格特点。对于他“哭”的原因和目的,我们应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他的哭,为立业,为求才,为兄弟,为求生。从个人生活到政治主张,再到用人治国,一应俱全。所以对刘备“哭”的研究与剖析是理解和把握刘备形象所不应忽视的一点。  相似文献   

20.
上午真热!我最不喜欢上午了。可是上午电视里演《三国演义》!我又最喜欢上午了。说到《三国演义》,我就非常生气! 因为刘备最后被曹操统(tong)一了,虽然现在只演到“赤(chi)壁(bi)之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