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江景宁县广播电视台于2006年初推出了一档民族针对性极强、完全使用畲语播音的《畲语新闻》,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畲族群众对为他们"量身定做"的新闻节目存在"既欢迎又无奈"的现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民族语言新闻节目应保护和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新闻源与节目表现形式的开拓与创新上做好做足文章,使其在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当地的文化、经济建设中发挥独特作用。民族文化新闻报道创新的核心就是对其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的深入发掘和报道。  相似文献   

2.
袁媛 《青年记者》2017,(29):86-87
随着经济的发展,今天的中国从政府到民间越来越关心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电视文化节目正是呼应了这种从上至下的文化需求,扛起民族文化的大旗,成为新的荧屏“骄子”.扎根民族文化土壤,讲好文化故事,是电视节目赢得观众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孝感市发挥丰厚的孝文化资源优势,在政府的主导下制作并推出了一批文化产品.2016年年底,由孝感市委宣传部牵头,孝感电视台联合地方高校推出了系列讲座《孝文化讲堂》,提升了“孝文化之乡”的软实力,受到了各方好评.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新世纪、新阶段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档案工作要适应这个要求,必须要有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要解放思想,破除因循守旧观念;要与时俱进,树立大服务理念,要摆正位置,在发展文化事业的大环境中发展自己.对于广播电视系统档案管理工作而言也是如此.但广播电视系统的档案工作还存在着与新的形势、新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凝心聚力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源沃土。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回应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对传承文化精髓、凝聚社会共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主流媒体视角解构文艺创新实践,探寻广播电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邢丽梅 《传媒》2014,(3):69-72
正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具有极强的约束力、凝聚力和导向力,是电视媒体与受众之间产生认同感的主要源泉。文化频道(本文中泛指纪录频道、人文艺术频道、文化公共频道等)的建设一直是媒体人始终不渝的追求。1983年的《话说长江》开辟了文化纪录的先河,1996年起文化栏目的建设已在中央电视台逐步兴起,《见证》《讲述》及2012年开播的《魅力·记录》都在受众中引起不俗的反响。2000年初,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频道——中央十套科教频道  相似文献   

6.
诸暨电视台     
浙江省诸暨电视台自1992年开播以来,以打造"和谐团队、一流广电"为目标,荏苒间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自办节目《诸暨新闻》、《百姓热线》、《乡村道地》等打造出了独特的文化品牌,在诸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至2008年底,诸暨电视台的制作、播出设备全部实现数字化,现有摄像设备40多套,10讯道数字转播车一台,10米摇臂一台,前期制作采用非编网络系统,节目采用硬盘播出系统播出。诸暨电视台拥有860平方米演播厅一个,双机位虚拟演播室一个。建台20年来,有500余件电视作品荣获绍兴市级以上奖项,多件作品荣获浙江省及国家级大奖。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电视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受众最多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类广播电视频道蜂拥而起,我们应该提倡广播电视中的多言多语环境,避免广播电视频道相互间的雷同非常重要,使之表现具有民族或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彰显自己的个性,以打好广播电视特色品牌,在众多的频道中处于竞争优势。为此,本文从增设海南话语言特色谈起,较为具体地论述了海南广播电视台增设海南话频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黄惠君 《今传媒》2011,(4):38-39
在媒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民族地区地市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受到来至各方面的压力每况愈下。文章结合阿克苏地区电视台的实际,从新闻立台、栏目活台、责任正台、剧场稳台、管理强台、经营富台、策划兴台等方面,就民族地区地市电视台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提高电视舆论引导力、创新导向阵地专业化、打造新闻宣传政治力、打好公共服务品牌化、提升社会责任执行力、实现资源整合多元化、推行观众至上营销力的"四力三化结构"。  相似文献   

10.
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台应当视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为己任,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喉舌的职能作用,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也是党和国家赋予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台的政治使命、社会使命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传统文化节目作为大众媒介传播的表现形式之一,对社会认同、民族认同的建构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促进作用。其在时代精神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贯穿于传统文化节目的制作、传播全过程,其认同结果的实现取决于时代精神影响下的社会语境,以及传统文化节目在呈现与表达过程中的建构路径、建构方式与建构策略。  相似文献   

12.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城市电视台应依托自身平台优势,适应分众化特点,通过典型引领、通俗解读和发挥地域优势,自觉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成为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3.
"品牌的一半是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影响力。传媒品牌如果失去了文化的灵魂,就如同无根的浮萍,不可能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观察城市电视目前小有气候的品牌节目、品牌频道,无不是在利用、发扬区域文化特色上清醒较早,先行一步的。本土文化的独特性、不可替代的品质是城市电视的生存之本,只有浸润其中,浸透每一个细胞,拼命吮吸精华,我们羸弱的躯干才会强健,才  相似文献   

14.
高校电视台集新闻节目、教育节目、文艺节目与服务节目于一身,对大学校内的文化活动、学术活动进行集成,增加大学以及大学园区文化建设的载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制作节目、参与节目,促进大学师生的交流、与社区的互动,由此活跃大学以及大学社区文化,并为大学生培养提供新的基地。建立高校电视台,还可以丰富高校新闻传播渠道,让校内师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发展信息、高等教育改革的动态。  相似文献   

15.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这是贵州发挥民族文化生产力的核心要求。民族文化竞争力是文化竞争力所衍生的一个概念,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价值。文章分析了贵州民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保护的难点和创新方面的问题,反思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民族文化生产力的提升要靠加强民族文化保障力、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拓展民族文化吸纳力、提升各项政策导向力以及重视民族文化生产力等现实和理论想相结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长河的长期发展变迁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下衍生出了编辑这一角色。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定位编辑角色的文化导向、文化传播、文化创新和文化建设作用,转变编辑角色,对于提高编辑的社会文化职责和文化传播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电视台的生存之道,就是在电视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城市电视台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和经营理念。城市电视台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有利于党对宣传舆论的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员工积极性、有利于事业、产业共同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阵地与市场、事业与产业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将其逐渐推向市场,广播电视需要去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市场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大众媒介,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否有所改变,又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承担等问题均值得进一步探索。文章以电视台为例,通过对文化体制改革及当前文化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梳理,运用利益相关方理论及卡罗尔金字塔模型,对"转企改制"进程中电视台该承担什么社会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作为我国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出版在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和繁荣民族文化发展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任务。考察内蒙古民族文化出版的现状,对于把握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出版的整体状况和推进我国民族文化出版事业的继往开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描述内蒙古民族文化出版概况的基础上,借助SWOT态势分析法,对现阶段内蒙古民族文化出版的内部优势、劣势和外在发展机遇及潜在威胁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对未来内蒙古民族文化出版的可行性路径给出了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电视台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产业发展,是必然方向。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理顺各种财务关系,探索建立既适应文化体制改革要求,又符合实际工作需要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财务一项紧迫而亟需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