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出名的。 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身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  相似文献   

2.
“一”和“二”近来,不知什么原因,对油画产生了兴趣。朋友的几幅油画习作,久看不厌,真有几分陶醉。然而,最让人费心也最给人以思考的莫过于为画选框的过程了。其中确有一番周折和思绪。这里只将思绪的过程和结果记录如厂:从表面上看,画是框的内容,框是画的形式,以致人们很容易将画视为“主”,将框视为“宾”,似乎没有人为欣赏框而将画框悬挂起来。一般人总是为画做框,为画选框。凭框作画自然也有,只是出于特殊目的而为之。按照传统的观念讲,前者可解释为内容决定形式,后者可理解为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决定内容,即使画不好…  相似文献   

3.
打电话过去,黄永厚先生已经搬了,在我的圈子里,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现在,我手里就只剩下一些他的照片。 认识黄永厚先生要追溯到十年前。那天下午,诗人梁小斌对我说他要出去一段时日,到北京去,看一个朋友。除了文学,梁小斌对其他事都是很马虎的,他常常去向不明,让许多朋友和兴冲冲前来拜谒的崇拜者在他的小棚屋面前铩羽而归,因此日日遭到谴责。这次破天荒地想到临行前通知我一声,可见谴责的力量是无穷的。 梁小斌要去看的那个朋友就是黄永厚。那时候黄永厚先生在画坛上已久负盛名,对万千慕名者而言,他站的是一个够都够不着的地方,可梁小斌却大言不惭地说跟黄先生是很要好的朋友,还可以中等地去“看”他,这让我心里很不平衡。我对梁小斌说,行啊,既然你跟黄老交情那么深,你帮我要张画吧。我以为这样就可以将他一军了,可谁知没多久梁小斌回来时,居然还真把画给带回来了。梁小斌得意非凡,不停地说,你知道这画什么价吗?要挂在什么斋里去卖,那可是抵万金的。我捧着画早已乐不可支,对梁小斌的炫耀,已  相似文献   

4.
聘请木匠当教授1929年9月,徐悲鸿受聘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一天,应几位朋友相邀,去参观在京举办的一个中国画展览。宽敞的大厅里,一幅幅装裱精致的画令人眼花缭乱。徐悲鸿看了一会儿,感到很不痛快。因为不少作丽者墨守成规、闭门造车,致使画面陈旧,使观者兴味索然。忽然,挂在角落里的一幅小画引起了他浓烈的兴趣:画面上画了几对虾子,只见他们  相似文献   

5.
我在光明日报先搞副刊、后搞电影评论、而后又编副刊的那些年里 ,结识了一批青年朋友 ,有的至今还保持着联系。记得我到文艺部当美术编辑不久 ,一个青年人来到编辑部 ,他衣着随便 ,不修边幅 ,一头乱发像一丛野草 ,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 ,腋下夹着一幅白布蒙着的油画。他自我介绍 ,他是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的学生 ,画了一幅画想请编辑看看。我帮他把白布揭开 ,一看是一幅人物画 ,画面的正中是一个女邮递员 ,两手握着身旁的自行车把 ,画名叫《信鸽》 ,我觉得此画不错 ,人物形象美丽生动 ,心里暗想可以刊用 ,就请老美编、版画家荒烟(已故)来看 ,…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直观、形象和运动的特点,比起其它新闻媒介,具有无可比拟的魅力。 如何发挥电视新闻的图像优势,增强新闻直观视觉效果,笔者想就此问题谈一点认识。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有位朋友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看”不如“听”。他列举了许多声音画面两张,甚至声画有相悖的事例。这个意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如今,一方面许多大台办出了“东方时空”、“黄金时间”等名牌新闻栏目;另一方面传统的图像加解说形式仍占主导地位,尤其是中小台的自办新闻,存在着诸多亟  相似文献   

7.
速写画是报纸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报纸新闻的“轻骑”之一。它的特点是简便、准确、迅速而及时,富有强烈的战斗性,为读者所喜闻乐见。速写画以生动活泼、简练而明快的视觉艺术形象反映新闻事实。好的速写画能活跃版面,使报纸的主题更鲜明、突出,更富有艺术感染力,是增强宣传效果的有力形式。作为报纸美术编辑,几年来,我根据报纸的需要,以速写画作美术报道,在报纸宣传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结合探索实践,谈几点体会。怎样画好速写中的人物动态?我初到工地现场,对工人在生产中的动作看一点画一点,往往遇到两个难题:一是没画完,工人的动作已经变了;二是只注意画局部动作,画出的人物动态,从整体看不  相似文献   

8.
陈志刚 《兰台世界》2017,(15):109-112
汉末、魏、西晋是诗、书、画结合的积蓄期,东晋是我国诗书画结合的真正开始。从诗与画结合的方面看,诗歌的抒情传统与绘画的传神思想在东晋初次相遇,我国古代诗画相通的大门被叩开。从诗与书结合的方面看,以"二王"书帖为代表的东晋书法中的抒情成为诗与书结合的纽带,可谓之"书法文学"。从书与画结合的方面看,东晋书法、绘画都要求体现书写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情趣,书画深入融合已经达到了我国古代文艺史上的最高潮。  相似文献   

9.
自从朱自清写了《背影》,便定格了我们看父亲的眼神。儿子似乎都不太愿意正视父亲,不怎么看父亲的眼睛,要到父亲转过身去,才凝视父亲的背影,一直看到父亲的背影在视野里渐渐消失。朱文写出了父子之间的微妙,使得“背影”成为了父辈的象征。可是,光看背影,我们怎能认清父亲?罗中立给我们补了一课,他画了一幅父亲的头像让你瞻仰,据说是按照画领袖的规格来画的。为什么要用画领袖的尺寸来画一个淘粪的农民?这里面,有着高深莫测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底蕴。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次到朋友家里做客,看到客室墙上挂着一幅题为《按乐图》的画,便兴致勃勃地欣赏了好一阵子。旁人问他,你看了这么久,看出了什么奥秘?王维说:这画的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他说得这么神乎其神,人家都不相信,便叫乐工来当面演奏这支曲子。乐工演奏时的神情和手技动作,几乎和《按乐图》画的一样。王维观察得如此精细,在场的人无不惊服。细致地观察对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十分需要。我初学写新闻时,常犯不注意深入观察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毛病。一次村上的老会计和我  相似文献   

11.
广周 《兰台内外》2013,(2):24-2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书画大师。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前来拜访已是88岁高龄的齐白石。艾青还带来了一幅画,请齐白石鉴别真伪。齐白石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看,对艾青说:"我用刚创作好的两幅画跟你换这幅,行吗?"艾青听后,赶紧收起这幅画,笑笑应道:"您就是拿20幅,我也不跟您换。"齐白石见换画无望,不禁叹  相似文献   

12.
朋友失恋了.与之相恋两年男友突然去追一个爸爸极富的女孩--对某些人,金钱的感召力总是胜过真情.我一早去看她时,她将自己娇小的身体藏在宽大的晨褛下,屈腿抱膝,脂粉不施,缩在沙发的怀抱里.我因为刚爬了六级楼梯,脸上红扑扑的,与画惯了妆的朋友一对比,但见她无精打采,萎萎蔫蔫,似一朵缺了养份的花,可怜兮兮.  相似文献   

13.
漫友见面谈起创作时,往往感到没什么可画的,想不出新点子。我觉得这主要是生活不够丰厚,缺乏创作素材。画漫画需要有生活。漫画作者可凭借自己现有的条件,多创造一些搜集素材的机会。我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下面四条搜集素材的渠道。一、读报、看电视、听广播报纸、电视、广播都可以提供大量的新闻信息。读者来信可以反映出各种问题;而评论文章则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漫画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外国有些漫画家就是通过报纸取得素材,然后构思成漫画的。画专题漫画的,如画政治时事漫画可多订政冶时事方面的报纸,画经济漫画可多看经济报刊,画文教漫画的则多看文教报纸,  相似文献   

14.
近读吴昊同志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一篇短文,题目叫《谈“记者的朋友”》,觉得其中有些话颇为“有的放矢”,或者说,确是针砭了一些时弊,有人看了会不大痛快的。文章写得叫有些人看了痛快,有些人不痛快,这应该算是成功了。文中说,记者的朋友多种多样,有真朋友,也有假朋友。“对于那些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对一切拍着记者的肩膀称朋友的人,试验其真假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如何对待记者所写的批评报道,特别是批评他所领导的那个单位、那个企业以及他本人的报道。如果能持正确态度,采取正确措施,那是真朋友,相反,只欢迎记者去表扬他、  相似文献   

15.
郭红 《出版参考》2009,(10):37-37
翻着几米的书,一页一页看下去,看文字,也看画,慢慢地觉得自己就是画中的那些人了。是那个正在跌跌撞撞地长大的孩子,也是那个独自在城市里穿行的盲女,还是那个为了女儿向月亮祈愿的痴情父亲。慢慢地,竟然又想起了好多童年时的小事,还有童年时某个场景带来的至今未曾忘记的感觉。忙碌的时光里,竟然也有了一些静静体会从前的时刻了。  相似文献   

16.
永求真梦     
龙丽芬 《报林求索》2012,(2):162-165
<正>先知道陈绶祥大名,而后才看他的画。看了他的画,就结识了这个人。才华横溢的陈绶祥有些"怪",他作画而不卖画,他名气大,却不愿张扬。发现自己造就自己淡然之中,暗埋巍峨。陈绶祥讲人只有努力,有目标,才能成就事业。但目标要具体化。  相似文献   

17.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更是媒体一贯着力“经营”的重点.俗话说得好:“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标题是对消息内涵的高度概括和浓缩,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标题正是新闻事实和文字表达艺术的汇流与综合.鲁迅先生也说过: “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曾经说过: “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它吸引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8.
数年前,一位朋友告诉我在一本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漫画,题为《乔迁之喜》,画上有文字:“科技干部迁入新居”。画面上一个孩子捧着一叠书向新楼走去,后面是他的父母(科技干部)扛着一个书架,满头大汗。有人说这是一幅歌颂漫画,表示对知识分子生活的关心;也有人说这是一幅讽刺漫画,是讽刺新楼盖得不好,书架搬不进门,因而急得科技干部满头大汗。朋友认为这幅画是歌颂性漫画,我也赞同。只是,因为作者没有注意书架与楼门的比例,才造成了读者的误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是作者和编者只注意了这张画意义好的一面,而忽视了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9.
突然发现,自己很久没看过电视。朋友也说自己很久没有看电视了。我们是十多年的朋友,刚认识的时候,他是电视新闻的铁杆观众。据说当年他家里的墙上,  相似文献   

20.
画者鲁迅王锡荣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看懂鲁迅手绘的猫头鹰刘玉凯撰,《新文学史料》2004年3期鲁迅一生爱画。他收藏过不少名画(多数是印刷品),提倡过木刻版画运动,编印过好几种中外画集。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他还偶尔画过一些画。他没有进过美术堂,没有拜过画家为师,是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少小时,他用半透明的"荆川纸"覆在通俗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