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惯性思维和已有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较准确的判断时又时常成为我们创新的绊脚石。就像我们习惯了晴天而发现不了阳光灿烂的美一样,惯性思维和已有经验使我们麻木,麻木的我们缺失了发现与创新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够克服惯性思维,越过经验主义的绊脚石,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摆脱思维的单一性、僵硬性和习惯性,那我们一定能够跨越书本,超越生活,走向创新!  相似文献   

2.
求异思维就是按照与习惯性思维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它往往表现为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和已有的权威性理论持怀疑、分析、批判的态度。求异思维是一个创造者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因为一个人只有善于求异思维,才能发现事物的不足,产生创新的欲望;如果不善于求异,就会因安于现状而毫无创造。下面以两道密度计算题的特殊解法谈培养求异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当人们思考某一类问题时.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指引人们从熟悉的角度思考问题,采取惯用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影响当前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思维定势是思维主体在思维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稳定性的倾向或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它直接影响着后继思维活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肖素荣 《广西教育》2014,(17):32-33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过强化和练习,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上的惯性。尽管思维惯性能够帮助学生熟练地完成解答,但也禁锢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长期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跳出惯性思维的樊笼,让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变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养成按常理、常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习惯思维方式很实用、很有效,因而习以为常,渐渐形成一种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很容易发展成一种思维惰性,它就像无形的枷锁,禁锢着我们的思想,扼杀着我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使我们在解决有些问题时常常出现失误。  相似文献   

6.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各种新思维、新理念不断涌现.各种新课例、新方法令人目不暇接。但静下心来不难发现:当前课堂教学的种种“创新”“改革”已在不知不觉中偏离了课程标准的轨道,与新课标理论指向貌合神离。诸多做法热热闹闹,但徒有形式,没有实效。笔者认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已成为课程改革新的“绊脚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人的思维活动也有一种"惯性"--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感知新事物、认识新问题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某种固定的思路去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既定心理倾向.由于思维定势本身是选择活动方向的一种思维倾向,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解决物理实际问题时,往往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套用在新问题上,常常跳不出旧的"框架模式",使思维误入歧途,陷入僵化,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所谓创新思维方式,就是以不同的眼界、视角、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等,以获取创造性的思维成果,即:“再发现”、“再创造”,从而实现主体创造能力的思维方式.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许多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方法去观察、思考.  相似文献   

9.
不可否认,现在学生的作文大多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无个性、无思想、无新意。症结何在?主要是由于陈陈相因、循环往复的惯性思维所致。这种被人为地同化了的单一的、线性的、机械的思维定式,在作文的起始——立意——就完全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怎能使学生在后面的选材、结构、表述上新风扑面、妙语连珠呢?因此,作文训练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立意上冲破低层次的惯性思维的藩篱,飞向高层次的创新思维的天空,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认识数学教育惯性下的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数学课程改革应该是数学教育惯性传承下的改革,即数学课程改革应是数学文化惯性的传承,数学精神、思想方法的贯穿,数学家的思维品质的吸纳,数学教学方式的价值流变趋势,以及教师高素质体现下的改革.数学教育惯性下的课程改革应注意:评价改革的先行性;教材设计的典范性与先进性;数学教育研究群体的认同性等几方面的内容.国内外教育改革经验告诉我们,人为地违反惯性发展规律,等待我们的将是惯性“回潮”和惯性“报复”,我们不可不慎思之.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错误的结论在学生的思想中为啥根深蒂固呢?究其原因就是思维“惯性”造成的.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也是思维“惯性”.思维惯性如果注意不到,将会造成错误.有很多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就非常容易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从而造成实验失败.下面就列举几例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中容易受思维“惯性”影响的实验.通过剖析学生在面对这些实验时所犯的错误,我们就能够了解思维惯性对我们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数学创新思维是数学活动中的最高层次的思维,它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类比、联想、分析、综合,通过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就要从思维的动机、思维的正确性、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加以引导,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听过许多教师的课,我感到由教学惯性心理支配下的满堂灌、一刀切、照抄板书、依样画葫芦的僵化模式的确令人深感遗憾。惯性心理又称思维定势和顽固性思维,是人类心理进化过程中残存的原始本能的一种表现,从表面上来看,又是经验化心理的一种惰性。因此当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注重内在效率,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的惯性心理,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从而促进中专生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徐建 《青海师专学报》2003,23(5):116-117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运用智慧 ,经过独立的分析综合 ,发现新事物、思考新问题、建立新理论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给人们带来首创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是创新活动的源泉 ,在创新活动中起着主导性、决定性作用。创新思维类型很多 ,主要包括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 ,此外还有想象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逆向性思维等。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会直接影…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不断超越自身的一项重要特征是创新性设计教学过程!但是很多生活在习惯性思维和个人狭隘经验中的教师难免会沉湎于自己已有的成就,满足于先前使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不愿打破旧有模式,不愿想办法去突破创新.澳大利亚“反思与行动研究”者凯米斯认为:  相似文献   

16.
汽车猛刹,乘客前倾,这是物质运动的惯性造成的.思维运动也属于物质运动.这是因为人在思维时脑细胞就会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这一点已为脑科学所证实.因此,思维运动一旦发动后,就像人走路一样,会按照先前的意识一直走下去,直至需要拐弯的时候,才会改变原先的思维方向,这就是思维运动的惯性.  相似文献   

17.
朱勇 《物理教师》2012,(7):35+43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自然界中的物体一样也具有"惯性",平时反复的训练、测试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思维"惯性"使学生习惯于凭已有的经验和固定的思路来解决类似的物理问题;同时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模糊不清和对物理规律的一知半解产生了知识的缺陷,从而导致学生在面对"新题"时跳不出原有的"框架模式",带来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刁生富 《天中学刊》2002,17(2):108-109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把握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以推进创新教育的实施 .创造性思维是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 ,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 ,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和过程 .它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人类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表现 .作为人类思维中的高层次思维 ,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 ,打破常规 ,异于传统 .创造性思维常常以非逻辑、非常规的形式表现出来 ,即不同于传统的经验和方法 .它能对已有的理论提出怀疑 ,并能大胆设想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 .这是创造性思…  相似文献   

19.
刘玲红 《成才之路》2011,(25):24-25
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思维是高级思维活动,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新方法。近几年,我在探索单招学生自主解题尝试教学中,注重培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20.
思维定势就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采用某种固体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表现出思维的一种倾向性.在解题过程中,有时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往往会使解题陷人误区,不得求解或得出错误结论,只有突破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树立创新意思,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才会求出正确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