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文学翻译中有意"不忠"的顺应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中 《培训与研究》2006,23(1):116-120
传统译论认为译文应“忠实”或“等值”于原文,这种译论把翻译看作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纯粹的语际转化过程。但翻译实践表明许多成功的译文往往是不“忠实”或不“等值”于原文的。从语言顺应论的视角来看,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要想实现成功的交际就必须顺应译语读者、译语伦理道德、译语文化语境、或译语情景语境等这些文本以外的因素,这些均是产生有意“不忠”的原因。因此,翻译中有意“不忠”有别于“胡译”、“乱译”,有其特定的语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翻译忠实问题一直是现代翻译理论中的核心问题,就“忠实”引发的争论似乎也未曾停止。在传统译论中,“忠实”一直被视为翻译的唯一标准。那到底“忠实”是不是翻译的唯一标准?译作是否一定要忠实原作呢?本文作者从中西文化差异和西方翻译学派对翻译标准的进一步认识这两方面来论证传统译论中把“忠实”作为翻译的唯一标准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在诸多翻译理论中,“忠实”是不可忽视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但是“忠实”的程度并未有具体标准.完全“忠实”原文是理想化的,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改译是必然的.而功能翻译论提出“忠实程度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这意味着“忠于原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该文将以黄果树瀑布景点英译为例来在考察翻译中译文和原文的“求同”与“存异”同翻译目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翻译时既要忠实原文又要译文通顺。目前《大学英语》精读教师用书所附译文中有些翻译片面强调“忠实”,过分直译甚至死译,致使译文不通顺,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还有个别翻译没有准确表达出原文意思,有误译、漏译现象  相似文献   

5.
传统译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问题是“信”或“忠实”,都是以原文/作者为中心,强调译作/译者对原文/作者的绝对忠实,显出较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从性别角度关注翻译,探讨翻译标准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的歧视,提出了另类的女性主义忠实标准,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发出了女性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传统译论奉“忠实”为译者第一要务。本文从语言差异因素、政治与意识形态因素、文化冲突因素、审美取向与伦理道德观念因素以及认知因素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不忠实译文的发生原因,并以此说明翻译也可以不忠实,“不忠”情有可原。  相似文献   

7.
王欣 《青海教育》2008,(1):51-52
传统中西译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或“忠实”,即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译文既要忠于原作之美,也要忠于它的不足,也就是说,原作是什么样就尽可能把它译成什么样。不忠的译文或译者招来的往往是责难,因为“信”可以说是翻译的天经地义,‘不信’的翻译不是翻译,不以‘信’为理想的人可以不必翻译。虽说大家都明白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但“译者故意添加、删节而导致走样,  相似文献   

8.
覃晓霞 《海外英语》2012,(15):144-145
在诸多翻译理论中,"忠实"是不可忽视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但是"忠实"的程度并未有具体标准。完全"忠实"原文是理想化的,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改译是必然的。而功能翻译论提出"忠实程度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这意味着"忠于原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该文将以黄果树瀑布景点英译为例来在考察翻译中译文和原文的"求同"与"存异"同翻译目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翻译理论着眼于将原文看作“绝对标准”,主张译者应竭力摆脱主观性的控制,使译文忠实原文。这种传统的译论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参与作用,按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行为,无论在理解或是对现时目标读者的关照上,译者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0.
翻译即征服     
翻译历来体现不平等性,体现权力之争。传统译论中的“忠实”、“对等”体现原文与译文权力的不平等性,强迫翻译征服译文。而后殖民语境下存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翻译是殖民者用以征服弱势文化的工具。这种翻译研究及翻译实践中的权力差异使翻译具备的征服性,均对翻译活动与翻译实质缺乏正确解读。翻译急需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1.
赵朋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1):105-110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译介理论研究不断升温,研究的热点也呈现出多元视角,但其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在译文与原文之间处理好对异域文化的传真。对于翻译文化研究应从文化研究、文学文本操纵的“失真”及其求“信”方面着手,分析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阐述翻译的“文化传真”功效所具有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2.
刘杰辉 《培训与研究》2008,25(10):117-119
说明书在产品国际营销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鉴于说明书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目的,如何保证说明书翻译的质量并顺利实现其功用便成为研究者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说明书英译实践中“忠实、准确”与“可读性”准则应用之研究,作者认为上述准则不仅可以而且必须为译者所遵循。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视角下国际商务翻译中的“零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中"零对等"现象越来越多,原因是"零对等"翻译可以更好地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效果上的对等。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人们对文学翻译的研究远盛于对科技、商务翻译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科技、商务翻译均可以用对等的方式翻译,但事实上,科技、商务翻译中"零对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商务翻译中的零对等现象及其存在的理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其他语言一样,日语中也派生出许多新词,在日语翻译中,日语词典的更新显得有些滞后,造成有不少词语在现有词典中查不到或没有对等的词义注释,例如"ATA"、"筐体"等等.为此,文章首先把这类词语定义为日语中的类"ATA"词语,并结合实际翻译过程的经验,评述了这类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同其他语言一样,日语中也派生出许多新词,在日语翻译中,日语词典的更新显得有些滞后,造成有不少词语在现有词典中查不到或没有对等的词义注释,例如"ATA"、"筐体"等等。为此,文章首先把这类词语定义为日语中的类"ATA"词语,并结合实际翻译过程的经验,评述了这类词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翻译是跨文化的桥梁。汉英语言中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其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东西方人理解的误区。主要探讨了"黄色"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的问题,力图实现汉英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  相似文献   

17.
在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时,农村教育的“赔本”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眼球。教育本来既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因为它可以形成一种能提高人的未来收益的资本。但是在社会发展更加依赖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国农村又如何会出现与之相悖的教育“赔本”现象呢?本文拟就这一现象的产生及其原因作一系列解读,认为农村教育“赔本”现象,与我国延续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教育投资系统以及农村教育模式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复义”是英美“新批评”的核心术语,复义现象不仅存在于文学语言之中,也存在于生活语言之中.《老子》“音声相和”就是一个复义语.“音声相和”的所指可从音乐实践中诸多“乐从和”的文化事象和言语应答的生活情景作多层次的阐释,由此对作为中国音乐美学重要命题的“音声相和”的丰富意蕴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过程中,"异"与"同"矛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异同之间,体现的是翻译的方方面面。对翻译中"异"与"同"矛盾之辩证关系进行论述,分析文化视阈下对"异"的思考。当前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各国间文化交流非常频繁,译者应把握时机,正确对待"异"与"同"的矛盾关系,积极发挥创造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