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摘 要 【目的】基于近日在巴西召开的第四届世界科研诚信大会的主题内容,结合中国科研管理机构与期刊学术出版诚信环境的改进,确信科研诚信是一个全球课题。【方法】 通过数据搜集和图释分析,客观比较了中国“211”等高校、科研院所、相关政府科研管理部门及中国学术期刊重视科研诚信建设的现状。【结果】 中国科研与教育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均在2006年前相继设立了科研诚信管理委员会与办公室等;截至2013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211”等高校均在各自网站在线了学术道德奖惩政策,并相继成立了学术道德委员会等机构;中国近60%的学术期刊正在使用反剽窃软件进行重复率检查工作,以防学术抄袭,部分期刊还制定了严格的学术伦理政策。【结论】 近十年来中国的科研管理与期刊学术出版的诚信环境正在发生改变,这些改变有利地提升了中国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和信誉度,也对如何进一步探索学术诚信的外延和内涵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高校科研诚信相关研究缺少实证数据支持的问题,基于学术生态视角,通过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从生态主体、校内生态环境、校外生态环境3个维度对影响高校科研诚信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科研人员的性别、身份对高校科研诚信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性别与科研诚信行为呈正相关,身份与科研诚信行为呈负相关;科研人员对科研评价体系的认可、学校查处科研失信行为的透明度、整体科研环境以及学术规范程度与高校科研诚信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因此,从高校层面来讲,应当保证科研评价体系的合理公正、处置科研不端行为过程的公开透明以及及时向社会通报有关信息;从社会层面来讲,应当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整体科研环境,共同促进高校科研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3.
科研项目的科研诚信管理是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阐述科研项目申报、评审、过程管理、结题验收等阶段的失信表现形式,深入剖析了造成科研失信的原因,并提出了构建全覆盖科研诚信治理体系、规范科研成果管理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机制、严厉打击科研失信行为、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等5个方面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科研诚信建设关乎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保障高校科研繁荣、教学长足进步的一项重要前提,也是我国全面转型,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障。科学研究作为高校内涵发展重要标志,其发展对加快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研诚信则是一切科学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因此,深入研究科研诚信缺失的根源,探索适合国情以及各高校特点的科研诚信保障机制,对进一步减少科研不端行为,维护学术的尊严和价值,营造纯净和健康的高校学术环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激励和促进科研人员保持学术初心,减少各类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通过建立科研活动主体、评议主体及科研诚信监督主体的动态博弈模型,从学术共同体参与科研诚信监督体系及对科研主体是否进行诚信激励两个维度出发,以最大化诚信率、最小化学术不端、最大化学术不端惩罚等3个目标为导向,系统性分析当前科研诚信体系激励机制,由此提出进一步完善相关奖惩机制设计以及推动科研诚信立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详细了解高校科研诚信教育与认知现状,采用问卷形式对高校学生、教师、管理工作者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86.21%的受调查者发表过论文,77.59%的受调查者曾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而仅22.41%的受调查者表示完全了解科研诚信与学术不端行为,高校科研诚信的受教育率为58.62%。分析表明,当前高校存在科研诚信认知不足的问题,科研诚信教育程度有待提高。建议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素质与诚信素养,创造诚信良好的科研氛围。  相似文献   

7.
科研诚信是科研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活动存在着种种问题,论文剽窃、经费弄虚作假、成果评选潜规则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而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一个原因就是现行学术评价制度的不完善。该文分析了现行学术评价制度的特点,认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科研人员急功近利的心态,催生了学术不端行为,并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健全学术评价的评价机构和制度体系,淡化科研评价激励约束功能,从而促进高校科研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8.
学术不端行为近几年在高校有不断蔓延之势,本文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两方面分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提出了改进科技评价体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将科研诚信纳入科技管理工作中等构建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9.
简析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诚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科研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现象与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关联,探讨了科研能力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方式和提高科研能力对科研诚信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与科研诚信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研诚信建设对于高校科研能力的提高,整体竞争力的上升甚为重要,科研管理工作者在科研诚信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在对科研失信的原因分析基础之上,提出几点建议,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重塑高校科研诚信环境。  相似文献   

11.
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已成为政府与科技界的共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会同五部委诚信建设部门及部分高校、海外专家学者召开了科研诚信教育座谈会,围绕如何推进我国科研诚信教育等议题开展探讨。会议认为,我国目前科研诚信教育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应该尽快制定并逐步完善科研规范,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科研管理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推进我国科研诚信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2.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针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如何结合学校科研实际,明确目标定位,扶持一流学术大师,优化队伍建设,完善科研创新体制,明确管理职责,保持政策制度稳定,营造以人为本,创新科研管理理念,诚信宽松的科研氛围是推进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苗亚静 《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4(4):379-381,404
如何最大程度发挥校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的使用效能,是高校科研管理特别关注的问题。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外部学术评价体系、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宝鸡文理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助体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注重过程评价、加强竞争机制、完善资助类型、强化院系监督,建立科研诚信体系等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级科研项目是高校科研项目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开展科研项目预研、活跃学术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校级科研项目主要分为人才类项目、科技预研型项目和学术交流型项目三种类型,其设置应遵循衔接性、服务性、系统性、目标性等四个原则;优化校级科研项目体系结构,加强校级科研项目的二级管理,激发研发基地和学术带头人的带动作用是高校校级科研项目管理中应注意的重点方面.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科研诚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科研诚信问题在学术界泛滥,我国高校同样存在这一问题。文章阐述了当前高校科研诚信所存在的问题,并从科研主体自身及其所处环境出发找出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诚信问题成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当前高校科研诚信所存在的问题,并从科研主体自身及其所处环境出发找出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而提出加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浅析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高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体系为研究对象,结合本校科研项目质量管理引入GJB9001A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后的实际运行,分析高校科研项目工作的特殊性和高校科研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针对高校的科研项目实现和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提出有利于高校科研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学术不端恶性事件的频频曝光引起世界对科研诚信的高度关注。本文从国内外媒体对我国学术造假情况的报道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查处学术不端案件情况入手,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科研诚信状况的调查数据,浅析了我国当前科研诚信的状况。作者认为,客观报道我国科研诚信状况,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技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科研项目的数量也与日俱增,并且科研项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深入也是日益加深,高等院校内专业型人才是从事科研项目的中流砥柱,因此为了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与科研的整体管理水平就要了解高校科研的运作流程和开发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科技研发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从白宫、联邦部门和联邦资助项目管理3个层面研究美国政府在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笔者认为,白宫在确立科研诚信指导原则和政策导向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等联邦部门制定了符合本部门使命和特点的诚信政策,科研项目的诚信管理做到了全链条、重预防和严格规范,美国政府在科研诚信体系中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