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撑。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提升全省的整体经济实力,本文通过调研,总结了河北省欠发达县域发展的成功经验,相信其所带来的启示必将会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并以此推动全国整体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而建设新农村则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动力,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3.
郑智  万义平 《科技广场》2006,(10):36-37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相关的。近几年江西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江西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促进了江西经济的发展。因此正确处理江西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对于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尹航 《科教文汇》2009,(8):211-212
农村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农村目前金融服务状况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本文对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目前河北省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河北省县域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加强分类指导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从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实际出发,综合运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的有关原理,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设计提出了包括5大类18项指标的全省新农村建设县级分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取综合指数法,对全省有农村的135个县(市、区)加以科学分类,共划分为45个强区强县、60个中等县和30个欠发达县三种类型,着眼协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分别提出了三类县指导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构想、目标任务、路径选择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自身社会主义特色的建设工作越来重视,其中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计划正在不断的落实,包括:新农村的土地管理、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而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讲,土地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尤为重要。因为土地是以前农民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土地的科学管理,不但决定了农民的生活和当地的经济发展,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7.
学会要获得持续发展,"渔"(政策)和"鱼"(资金)同等重要。湖北省科协牢固树立"项目带动"理念,坚持以奖促建、奖建结合,通过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双管齐下的方式,实施"科技创新源泉工程",争取省财政资金300万元/年(迄今已进入第4个项目年),全省30个学会(协会、研究会)与高校科协获得资金支持;2013年底,又成功争取到中国科协地方学会能力提升专项资金100万元,两个支撑项目的"杠杆效应"有力地促进了学会工作的创新发展,推动了学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是指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以城乡结合部为重点,统筹规划,整合各类涉衣资金和社会投入资金,对农村田、水、路、林、村、房等采取综合整治措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江西省科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带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谱写了科协事业发展新篇章。一是发挥科协组织的特色和优势,服务江西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围绕江西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大力推进决策咨询工作,一批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进入决策层,有26篇《决策咨询专报》获得省领导37次重要批示。大力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共建立院士工作站50家,柔性引进两院院士82名,实施合作项目164项。大力推动学会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举办学术沙龙96期。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近五年,全省各级农函大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0.5万余期,培训学员155.3万人次。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建设和农业银行股份制的历史机遇下,为了有效地推进农行支持新农村建设。并推动其共同发展,为农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满足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运用了定量分析方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状况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大力推进小额信贷业务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崔振洪 《科技广场》2013,(10):166-169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四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俊  李执勇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2):164-166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只有通过深化改革,通过社会各界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对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有利于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提升县 域综合治理能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加快县域数智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方法/过程】基于文献分 析,系统阐述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内在逻辑、必要性、可行性、困境、作用机制及推进方式。【结果/结 论】研究表明: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推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 式,需要全面推进县域数字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促进县域智慧产业发展、深化县域政府云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加 快县域城镇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局限】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县域城镇数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的内在逻辑关系,丰富了相关研究内容,但偏向于理论性分析,后续研究需要在实证方面加强。  相似文献   

14.
耕地保护县域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中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与政策、行政与财政体制,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27个县级市和25个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县级政府多重角色选择与责任规避的机理,揭示了县级政府规避耕地保护的责任,导致耕地过度损失的原因,以及实施耕地保护县域补偿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构建补偿模式,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县级政府具有独立经济人的特性,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之间存在巨大收益差距,且地方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建设用地出让收入,是其热衷于推动耕地非农化的主要原因;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补偿地方政府因保护耕地所导致的财政损失,缩小耕地保护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边际收益差值;在省与县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中设立耕地保护补偿项目,并以省内耕地现状数量与质量、人均粮食产量及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损失为基准,建立补偿资金转移支付预算模型,不仅具有客观公正性,还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如果实施补偿,补偿资金成为耕地保护好且产粮多的县域重要财政收入来源,将会有效激励县级政府耕地保护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经过历次变迁并体现出阶段性特征,按照制度经济学理论,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渐进式制度变迁,而且在农村金融组织制度、农村金融市场制度方面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已有的经济贡献和经济效率是通过量的扩张实现的,金融制度"质"的贡献是比较低的。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以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与改革作为出发点,提高农村金融制度运行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现代服务业是依靠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江西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信息、物流、旅游、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使得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江西逐渐转变传统的产业模式,开始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其在江西省的经济地位日益改善。但江西省现代服务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其他省份相比发展水平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通过对江西现代服务业现状的探索,并对近几年江西省现代服务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江西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规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如多数发达国家一样正经历"在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之前环境随经济发展而恶化"的困境。作为中国的一个经济大省,山东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此种两难发展模式极大威协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背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制约经济的长期增长,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品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仅靠市场机制则难以脱困。我们必须依靠政策环境规制来解决此问题。鉴于此,本文从山东省政府层面寻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对策,包括环境规制绩效,制定处理环境污染的对策等。  相似文献   

18.
京郊不同城市功能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北京市海淀区、顺义区和平谷区三个处于不同城市功能区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典型区县,采用单因素目标比较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用地强度、用地结构和用地布局三个方面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测算,然后比较分析了研究区之间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区域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并为加快首都郊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结果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存在着区域差异,在综合集约度上,海淀区>顺义区>平谷区,这与区域宏观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但差异性表现不显著;在分项集约度上,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的区域差异显著,但具体表现有所不同,由宏观区位条件和小尺度微观因素综合作用所致。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与布局调整、加快企业用地向工业园区转移和提高农村居民点用地容积率应是今后北京市不同城市功能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佰发  苗长虹 《资源科学》2020,42(3):460-473
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状况的重要表征。研究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自相关,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利用7期土地利用数据对黄河流域1970—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及变化进行探究。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生态保育用地和耕地占比多年平均值分别为79.04%和18.64%,表明生态保护和粮食生产是其两大主体功能;②城乡建设用地占比逐年提高,城市群地区是建设用地扩张的主体空间;③黄河流域耕地、生态保育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各节点年份Moran’s I均大于0.75,表明3种功能类型用地具有强空间正向集聚效应,呈现出“凹”字型分布格局;④城乡建设用地扩张以牺牲耕地为代价,同时部分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渐转化为城镇用地;⑤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因素,驱动力因素存在区域差异,在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南,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伴随经济再发展不会出现大规模城乡建设用地扩张。  相似文献   

20.
实现“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发展目标,不仅要求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而且要求社会更加和谐进步。但是我省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发展循环消费是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要战略支撑,是实现我省经济腾飞、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目标的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