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自1980年代末期以来,以存在主义哲学解读鲁迅思想渐趋流行,从汪晖《反抗绝望》到王乾坤《鲁迅的生命哲学》,再到彭小燕《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鲁迅》,先后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不仅肯认了鲁迅思想家乃至哲学家的维度,并逐渐形成了一种以存在主义语汇为中心的解读模式,存在主义俨然已经成为切入鲁迅思想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视角。但与此同时,这种阐释模式也逐渐引发学界担忧,并开始质疑此类研究的学理性与有效性,甚至认为鲁迅之为鲁迅的思想特质在大量存在主义哲学话语的充斥下已然面目全非。  相似文献   

2.
《野草》是鲁迅内心思想、生命体验的表达,包含了鲁迅的哲学,从《野草》中我们可以窥见他真实的精神世界:虚无精神、自立精神、复仇精神和牺牲精神。  相似文献   

3.
鲁迅生命独语《野草》处理的是内部世界的幽暗焦灼。其核心问题是个体如何在虚无的存在中存在?鲁迅选择直面虚无、抵御虚无、直至反击虚无,在紧张的对抗中保持生命的激情。鲁迅思想震荡的脉络并不呈线性而是网状。《野草》的叙述相互纠缠,伴随大量象征、隐喻。文本既有思辨性又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黄芳炜 《考试周刊》2011,(10):45-46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作为西方当代主要哲学流派逐步为广大绘画者所接受,它主要研究个人的孤立的非理性意识活动与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存在主义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思想和行为的反思。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非常好地阐释了人类的孤独、存在、  相似文献   

5.
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表现出一定的存在主义倾向,本文从其存在主义倾向的产生渊源、具体表现以及独特个性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并在对战后日本存在主义文学与西方存在主义进行简要比较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并阐释"《金阁式》存在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墓碣文》是鲁迅生命哲学的诗性表达。活着的"我"面对一个坟墓中的"我",是自我心灵在两个世界中的对视与诘问。这种跨越生死的对话,构成了鲁迅对生存本质及其意义的考量,并在精神上经历了一次重大转折:从虚无到实有。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死火》写于一个艰难的时代,文本构思新鲜,意象奇特。随着《野草》研究的不断深入,"死火"的意蕴得到了新的不断的阐释,"死火"象征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心境,是鲁迅反抗绝望心理与生命哲学的例证;《野草》在整体上表达的主题是,希望和绝望之间绝境,死火象征一种悖论的世界;觉醒之后的现代性追寻。"死火"意象超越了当时普遍的悲观主义的梦魇,成为一种凝结的生命意象。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的创作中,《野草》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其中,悖论话语作为《野草》阐释的重点之一,理应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拟从思维品格、哲学品格、美学品格三个方面对此予以探究,以期呈现出它在鲁迅精神世界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野草》是鲁迅急需抛弃一切绝望,寻获新生而艰难探索的集中体现,而《过客》则又集中体现了《野草》对希望与绝望、历史与背景等悖论的拷问过程,是鲁迅开始走出"第二次绝望"的一个转折点。他试图通过忘却、疏离来摆脱"虚空中的暗夜",哪怕前路也是虚无,他只需要当下的"在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结合《野草》整体和鲁迅创作的时期特性的广阔背景上考察《过客》,我们才能理解鲁迅投射在《野草》里的基本面貌,才能使鲁迅研究"从独断型诠释学转换为探究型诠释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太阳照样升起》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这部作品当中充满了悲观和虚无色彩。通过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以及萨特等的存在主义的追溯,可以从哲学层面上加深对《太阳照样升起》的认识。同时,这部作品亦折射出悲观和虚无乃是"迷惘的一代"思想当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1.
鲁迅对信仰的看法极其复杂。早期因痛惜"中国在昔,本尚物质"缺乏真诚的信仰,遂疾呼"迷信可存",肯定宗教作为向上之民必要的精神诉求。在此过程中,却发现国人的信仰存在很多问题。无论是辁才小慧之徒还是革命小贩,只是徒有信仰的空壳。借主义、成大名是他们最普遍的模式。于是,他对"无特操"表现出的追名逐利、虚伪贪婪等种种行为进行了批判。他主张对信仰采取一种既认真又怀疑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2.
苏洵以议论文名传千古,研究者多有重视,而其杂文数量较少,常为人们所忽略。苏洵杂文多来自日常生活,有着与其议论文不同的风格。文章从其杂文内容和风格探究了苏洵的另一特色,从而深化了对苏洵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说到鲁迅,人们总体感觉之一就是“骂人”。但鲁迅是否真的骂人?又为何骂人?又是“骂”的什么人?鲁迅“骂人”的用心之良苦,用意之深远。鲁迅纯然是怀着对中国民众的真诚关心,怀着对中国社会的深重忧虑,怀着对中国明天的热烈向往,而拿起战斗的笔进行猛烈战斗,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的。  相似文献   

14.
自然美是鲁迅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鲁迅认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被人所感知的,同时自然美也具有社会性的一面.因此他推崇崇高的自然美,并在其文学创作中予以表现.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tries to abstract Lu Xun’s ideas on language from his view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It analyzes Lu Xun’s view language from three aspects:on the nature of language,on classical Chinese language and on translation.It also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Lu Xun’s idea on language and western linguists’views.It hopes to provide the readers with some insights in understanding the Lu Xun’s view on language.  相似文献   

16.
鲁迅翻译大量俄国(苏联)和东、北欧"弱小民族"的作品的意图在于以之作为揭露社会弊病、改造国家的参照,翻译的政治目标在于"强国"与"新民"。其翻译的政治目的与文学目的之间的内在张力,使得其意图达到的双重翻译目的难以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17.
鲁迅日记在鲁迅身后的命运,构成“鲁迅”命运的一个侧面。鲁迅日记初次发表,引发读者对其中所呈现的鲁迅形象的不满;鲁迅日记被1938年版《鲁迅全集》失收,为1922年全年日记的丢失埋下了伏笔;鲁迅日记简约的文风,为后来者在日记内容的阐释方面,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一生致力于通过文学、文化活动改造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促使保守落后的中国社会与传统文化向着进步的光明的方向转变。为此,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大致的"捣乱"边界:尽可能地不直接同权势者发生正面冲突,以便使自己存活下来,并能够坚持"韧性的战斗"。除了改造国民性这一目标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以外,统治者的残暴、对"不可再造的"个体生命价值的珍视以及庸众的"看客"心态等等也是他采取这一策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鲁讯小说中“我”的形象塑造从典型化方式看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自己的思想历程为雏形,一种以是自己的生活经历为雏形。从功能和作用看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是作为作品中的次要人物。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从以生命个体性和有限性为本质内涵的中间物意识出发,消解了个体生命的终极性,导致了对自身及外在世界的双重绝望意识。但是,这种绝望意识并没有引发否定人之存在意义的虚无主义,而是以其为出发点,强调以自我选择、自我负责的行为来确证虚空生命的存在价值,因此,小说贯穿了“绝望的抗战”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