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襄阳先贤习凿齿最早奠立襄阳三国登高文化地位.在习凿齿的如椽笔力下,襄阳三国俊杰的登高行为得到恰当记载和充分保存,襄阳三国登高文化的内核得到凸显和深化.习凿齿关于襄阳三国登高文化史实和史论启示我们,襄阳还应该建立系列的三国登高文化,为襄阳旅游注入“抚乘踌躇,慨尔而泣”的抚襟追思与黾勉功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襄阳三国文化是三国时期襄阳境内发生及流传与演绎的历史文化。本文通过对《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三国演义》、《襄阳府志》等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力求较为详尽地概括襄阳三国文化的基本内容,总结襄阳三国文化的鲜明特点和独特地位,并针对襄阳三国文化应用开发的实际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3.
在汉末到魏晋跌宕起伏的三国文化全景图中,襄阳处在群雄瞩目、星汉灿烂的核心地位。襄阳是三分源头的战略思想库,造就了以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战略设计师,他们与刘备、孙权等政治家联手,将三分天下的战略策划变成了现实;襄阳是三分天下的战略支撑点,是三分天下的起点与支点,是天下归一的基地与圆点,"三国以来,尝为天下重地";襄阳是三国文化的战略策源地,是汉末三国初年的文化中心,孕育发展起来了独具特色的荆州学派,造就了叱咤风云的人才团队,产生了纵横驰骋在各个领域的领军人才。三国因襄阳而起,襄阳凭三国而名。  相似文献   

4.
南阳是三国文化较为丰富的地区,归纳起来,共有八大特点:南阳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和成才的摇篮,南阳是三国历史的源头,南阳是魏蜀吴的人才库,南阳有卧龙岗等驰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南阳卧龙岗祭拜诸葛亮活动曾为明嘉靖皇帝所钦定,南阳有一笔名人与卧龙岗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由南阳人和事而积淀形成了数十个汉语成语,南阳在全国三国旅游线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汉水流域是全国三国文化核心区之一:三分鼎立,规划于隆中;三国肇基,得力于夏口;三国终结,策动于襄阳;三国文化,汉水为重。三国文化是汉水流域传统资源的优势文化。培育汉水流域三国文化带必须立足襄阳,打造三国文化展示和传播基地;走出汉水,建设湖北三国文化圈;放眼未来,让三国文化传之后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赵德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57-60
襄阳既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又是借助城市主题建筑传承和发扬三国文化的重要城市,以教育建筑、交通建筑、纪念建筑、文化建筑的主题建筑借助装饰设计来再现三国文化,既构成襄阳城市景观的内容,又不失为襄阳城市建筑环境追求文化地域化、特色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三国的移位     
什么时候是三国,《辞源》(1983年修订版)的解释可以代表当前史学界的看法; 三国,东汉后,魏蜀吴分别建立政权,鼎足而立,称三国。三国时代始于曹丕称帝至吴亡(公元220—280) 共历六十一年。 这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 它的下限,还有一种意见是划在司马炎称帝的265年;至于上限并无异议。然而涉及到一些具体人物和事件,在现当代很多人的笔下就完全置这上下限于不顾了,特别是任意将它向前移位的随处可见。  相似文献   

8.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9):F0003-F0003
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最早可追溯到1988年,当时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成立了地方史研究室,并聘请武汉大学教授黄惠贤先生担任主任,开展了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襄阳师专学报》从1988年起就开辟了“地方史专栏”,  相似文献   

9.
谈到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人们就想到汉朝以后的“魏蜀吴”。其实,魏蜀吴三国鼎立不到半个世纪。另有一个不太被人注意的三国时代,三国鼎立长达一个世纪以上,那就是“宋金夏”。这个三国时代的特点是:三个国家、三个民族、三种文字(汉字、女真字、西夏字)。金国的“女真字”曾经在中原应用百年以上,金亡以后逐渐成为无人认识的死文字。大约遗忘了四百年以后,到清朝末期才有中外学者尝试释读,但是进展迟缓,一直到晚近才真正释读成功。金光平金启孮父子两学者的重要著作《女真语言文字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1964年油印本,198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是使女真语文学达到成熟水平的丰硕成果。这是我国晚近在人文科学方面少数几种高水平的学术著作之一。下面试作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10.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9):F0002-F0002
余鹏飞,1936年生,湖南长沙人,1959年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襄樊学院历史学教授。历任襄阳师专历史系主任、政史系主任,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襄樊市诸葛亮研究会副会长。现任襄樊学院襄阳及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主任。  相似文献   

11.
三国史研究是中国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热点。关于三国史研究的状况,成果极其丰富,因此只能讲讲近年来的状况。近年的概念,具体地说,只能限制在近五六年,也就是2005年以来。即使这样,也还要做进一步限制,即仅限制在概括整体研究和国外(日本)研究方面,在具体介绍成果时,只以2010年以来的成果为限。之所以如此,因为第一,成果太多而时间有限。第二,201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所研究的领域和问题是以以往的研究为基础的,能反映近年来的整体面貌。第三,这些代表了史学界三国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三国84年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三国酝酿建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晋、吴对峙时期。又可分为五个写作板块:曹操专权;“蜀汉”;“曹魏”;“孙吴”;晋、吴对峙。  相似文献   

13.
周瑜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的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 ,也是我国历史上实有的三国鼎立之时吴国的重要辅臣 ,对后汉三国之势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无论是作为艺术形象、还是历史上实有其人的周瑜 ,都是值得研究的。在周瑜的身上存在着非凡的“才气” ;周瑜因才气而成为吴国的重要辅臣。在对曹操的战与降的选择和赤壁大战等情节中充分显示出了周瑜的“才气”。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典范化,其本质意义就在于作者为其注入了忠义盖世、儒雅绝伦的道德内涵,从而体现孔夫子所提倡的《春秋》大义。由于历史观的不同,造成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叙事重点、细节选择、人物褒贬等多方面的不同,为了把关羽塑造成一个体现《春秋》大义的忠义英雄,罗贯中大胆虚构了一系列故事,以之强化和凸显关羽忠义品质。关羽的走麦城的悲剧虽然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在道德上和人格上却是胜利者。关羽与曹魏的军事冲突转变成道德的冲突。这正是儒家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5.
周瑜和诸葛亮的关系,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使"既生瑜,何生亮"几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电视剧《三国演义》和《三国》至今仍在演绎瑜亮相斗的故事。考察历史资料发现,赤壁之战前周瑜和诸葛亮对操军实力的分析,都认为曹军必败;且周瑜和诸葛亮并肩作战,瑜亮相谐,共治曹操,终于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瑜亮相谐"是一种和而不同,更是一种多样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期所形成的吴蜀联盟在客观上是孙刘联合拒曹的军事、外交产物 ,联盟的缔结始于荆州之争 ,也随着不同割据势力对荆州政权的争夺而不断强化和弱化 ;由于孙吴政权在吴蜀联盟中占据外交的主动 ,因而从其主观上看来 ,吴蜀联盟更是孙吴“限江自保” ,乃至“总括九州 ,志成帝业”的外交手段  相似文献   

17.
三国孙吴统治湖南达60多年。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揭示:孙吴政权对湖南人民的赋税剥削是比较重的,并将湖南变成了它的财税搜刮的主要基地。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奇书之一。拥刘反曹既是作者的基本立场。也是全书的结构主线。在三国鼎立之势中,东吴一方陷入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既不是作者极力歌颂的汉家后裔,也不是鞭挞批判的篡权贼子,而主帅周瑜这一形象在夹缝中不断地徘徊,一会儿是神勇无比、屡建奇功的英雄,一会儿是心胸狭窄、愚蠢无比的小丑,不同的性格奇怪地缠绕在一起,塑造成了一个扭曲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东汉建安年间及曹魏时期“清介”之吏事,首见于三国魏人鱼豢所撰《魏略·清介传》。史家独取“清介”二语表而出之,以为类传之名,可从汉季曹魏以“清”为美之社会政治风尚中获得说明。此间,政治文化经由标举“清流”而逐渐发生了流转,其中“清介”之吏及相关吏风的出现显示了这种演变的一个方面。所谓“清介”,同后汉的“清流”,甚至《史记》、两《汉书》所表彰的循吏吏风已殊多不同。“清介”吏风的显于当世,多少携带着曹操个人风格影响的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