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兴梅 《教育艺术》2007,(11):72-73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一般伴随认识活动出现,并且与认识活动交织在一起.对于数学教学,如果我们能融合进我们的情感教育,注意情感陶冶,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学习,就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和育人任务.  相似文献   

2.
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被认识,才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陶冶学生的情感呢? 一、以语言训练为基础 文章是靠语言符号——文字来传情达意的.教师必须要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文章所陈述的内容变成脑中的形象,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教育.只有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学生的情感才能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3.
陶冶式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命题之一。所谓陶冶式教学就是指一种以立德审美为旨归,利用美的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审美体验,注重审美情感陶冶和学生心灵建构,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我国语文教育素有陶冶性教学的传统,即把教学的过程作为陶冶的过程。关注生命的成长,注重  相似文献   

4.
<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就是通过教学对小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专门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具体途径与方法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通过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情感领域施加影响情感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提升的教育。语文教学中没有情感,其教学效果就会失去灵性和灵魂,变得苍白无力。没有了情感,其教育的价值就  相似文献   

5.
应该说,在我们的语文澡堂中,体验式学习已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但是教师们往往更多的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体会作者的情感思绪和人文内涵,课堂上一时情感泛滥,心潮起伏。这样的认识碌然有失偏颇,因为它窄化了“体验”的外延。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应仅仅是一种情感陶冶的活动,更主要的是一种言语体验活动。朱熹曾在《读书之要》中指出:“读书要切己体察,不可只作文字看。”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满着情感。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运用信息手段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受到陶冶,掌握知识。运用信息手段创设语文情境教学是从情与境,情与景,情与理的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使情感活动,认识活动充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陆雨晴 《语文天地》2011,(18):22-23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语文教育如果缺乏审美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我们的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  相似文献   

8.
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效应海伦市第一中学于春耕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特殊的功效,因为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内省作用。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情绪一旦被激活,内脏反应特别是...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对教材功能有如下认识:1.语文教育不能等同于政治教育。以往的语文教育混淆了对两者的认识,往往把语文教育的功能单纯理解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忽略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价值,语文在学生人格的形成、心灵的陶冶方面所起的作用,从而大大弱化了语文的文学教育功能和情感教育功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充满着情感,我们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运用信息手段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受到陶冶,掌握知识。运用信息手段创设语文情境教学是从情与境,情与景,情与理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使情感活动,认识活动充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育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这和诗歌的陶冶精神是一致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诗中的真、善、美。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应该具有诗一般的创造活力和优美意境。诗的本质是创造,诗的灵魂是创造,追求语文的诗意,就是追求语文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教育作用。根据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创设作品情境,教师生动讲解,学生深情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产生生活和学习的动力的教育方式,它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教育活动。通过分析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特征分析,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仅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强调知识的积累,忽视了情感的陶冶。将情感与认知剥离开来,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不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情感与认知是相辅相成的,情感过程依赖于认知,认知是情感的导向和表达,认知过程需要情感的推动和激励,情感是认知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已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但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我们应该将情感陶冶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础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的教育作用.根据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创设作品情境,教师生动讲解,学生深情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产生生活和学习的动力的教育方式,它是一种富有情感色彩的教育活动.通过分析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的理论、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特征分析,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角度提出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目标。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重视教育美,语文教学更能显示其教育美的威力。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语文教师应以美的品行、情感、语言启迪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为什么要强调情感教育和培养呢?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从小学语文教材看,大部分篇目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生命,充满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是陶冶学生情感的典范之作。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情感教育的因素。从语文学科性质看,小学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它肩负着发展和培养学生情感、意志的独特作用,我们既要抓好学生语文基本功训练,又要造就他们美好的心  相似文献   

17.
一、音乐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 (一)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在各种不同的音乐作品中,都凝聚和散发着非常浓郁而丰富的感情色彩。音乐的美育如同其他一切形式的美感教育一样,是在人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之上,并与认识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的情感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和现象激发人们真实情感,从而受到影响、陶冶、鼓舞的一种教育。当我们在欣赏音乐时.其思想感情与音乐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接受并感染上作品的感情色彩,在不知不觉中产生情绪上的变化。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头一段音乐时,会让人产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相似文献   

18.
美是一种心灵的情操,它使我们的精神健康、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是以美的情操和原则去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的教育.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审美因素,许多语文文质兼美,文情并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琴芳 《考试周刊》2013,(39):34-35
美育的目的主要是"陶冶感情"。语文美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情感教育。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过多关注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本文从理解审美情感入手,指出其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就语文教学的三要素:教材、教师、学生,论述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呼吁语文学科更多地关怀人性、人本身,体现人本主义教育观。  相似文献   

20.
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的活动伴着一定的情感,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意志的活动过程。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充分发挥情感功能,才能使学生借助情感功能这根指挥棒学而得法,乃至学有所成。一、语文教学中情感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