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艳霞 《科学课》2008,(2):45-45
教学目标1.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在水中是怎样变化的"展开观察、实验,学习运用猜测、对比实验、类比推想等方法来研究和解决问题。2.通过观察比较食盐、砂糖和沙、面粉在水中的变化,能够判断"溶解"和"不溶解"的不同,理解"溶解"这一变化现象的本质含义,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则不行",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和沉浮现象,能够用语言和文字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2.针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初步感知,理解有关“沉浮”、“溶解”的概念。3.在动手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教学准备:橡皮、塑料尺、小玻璃瓶、橡皮泥、泡沫塑料、水槽、盐、红糖、土壤、石子、筷子、透明杯子。教学过程:一、从生活中引入师:在上节科学课中,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固体,今天老师这里就带来了一种固体,看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红糖),如果老师将红糖放入水中,你们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猜测。)犤评…  相似文献   

3.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的关系。对于沉浮知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沉浮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解。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和事实对比,  相似文献   

4.
针对鸡蛋在稀盐酸中沉浮实验的现象,简述了实验原理,设计了实验探究方案.通过观察与分析10只鸡蛋在0.4 mol·L-1稀盐酸中出现的沉浮现象,说明鸡蛋沉浮的条件比较苛刻,影响鸡蛋沉浮的非化学因素是蛋壳薄膜,所得结论对鸡蛋沉浮实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实验一得     
问题: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有一环节是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分别是油和水、酒精和水、醋和水.油和水的相互不溶解、醋和水的相互溶解现象一目了然,但酒精与水的相互溶解由于二者皆为无色透明液体,故靠肉眼不能识别,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学生会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分析】《把固体放到水里》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本课是通过把物体放到水里后呈现的两组现象:沉与浮、溶解与不溶解,来研究固体的另外一些性质。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就"沉与浮"这一现象做深入、细致的探究。【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知识与技能: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哪些固体可以浮,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  相似文献   

7.
以"溶解现象"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教材如何"构建知识网络"和"精雕教学细节"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新课改以来,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学的价值教育出现了从"绝对主义道德"到"去道德化"的钟摆运动,这一现象与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沉浮兴衰的历史有着相似的性质。本文运用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剖析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整个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学的价值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南京市某幼儿园和某小学共90名4~8岁儿童的溶解概念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儿童对溶解现象的认识和儿童对"溶解"这一科学概念的认识.研究结果发现,儿童的科学概念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不同思维发展阶段的儿童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儿童在解释溶解概念时经常混淆"溶化"与"融化"这两个概念;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倾向于强调外力因素作用在溶解过程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教学分析 《沉与浮》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的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的沉浮”,  相似文献   

11.
朱秋艳 《贵州教育》2013,(12):26-29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让学生知道"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过程与方法: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计划,经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在制定研究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12.
负面心理现象之一"高原现象" 在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绝大多数考生都会有一段时间在学习上出现复习效率不高,对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成绩不但没有较大提高,反而沉浮不定,甚至呈现出一路下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表示物体的沉浮. 2.引导幼儿利用提供的材料,大胆探索船为什么不沉. 3.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体验到成功和自信,共同分享创造成果,乐意与同伴合作.  相似文献   

14.
过程描述:在上《观察更多的溶解现象》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给孩子们准备了酒精、香油、墨水、牛奶、等等各种液体.课上重点让学生来判断各种液体之间的溶解及不溶解现象,心想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太简单了.我成竹在胸地上课了,第一个实验就是判断酒精是否能溶解在水里?经过了猜测、实验之后,我让学生自己下结论.  相似文献   

15.
教学分析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以“固体和液体认识”为基础,围绕“提出问题——寻求问题答案”安排了四组教学活动:想办法使橡皮泥和铝箔浮起来、研究小潜水艇的沉浮原理、探究鸡蛋或土豆浮起来的方法、用沉浮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希望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溶解的快慢与什么有关。2.经历对盐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过程,经历对比实验的过程,能对实验所需条件有根据地选择。3.敢于和善于提出假设和猜想,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材料超市盐、冷水、热水、烧杯、玻璃棒、勺子等。  相似文献   

17.
"物质溶解放热"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课题1"溶解时的放热现象"中的实验.教材的做法是:先用温度计测出水的初温,然后取出温度计.加入NaOH固体,用温度计再测出混合物的温度.结果读数增加,从而说明溶解过程是放热的.当教师演示本实验给学生看时.只有坐在前面的几个学生可以看到,可见度低,且趣味性不强.如按下面方法进行改进,则既可以提高可见度,又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密度是物质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概念。关于密度概念学习进程的研究中,Kennedya nd Wilson(2007)发展了一个和小学课程中沉浮紧密相关的学习进程,将学生密度概念的发展与沉浮现象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9个层次水平的认识。而国内袁美英在《5~7岁儿童沉浮概念发展的横向研究》中参照国内外有关研究中对儿童沉浮理解的划分,将儿童的沉浮概念划分为8个层级水平。鉴于此,本研究以南京市玄武区二至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阶段儿童密度概念及其探究能力发展水平,以期形成可能的学生理解“密度”概念的学习进程,为小学阶段密度概念的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l、了解水的性质。 2、了解沉浮现象。 3、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的兴趣。讨料:1各种水果、石子、铁制物。 2、胶泥.3、茶杯、碗、盘子。玩法:(一)什么东西会沉?什么东西会浮? 1、把各种水果放在水巾,观察其现象o 2、把其它物品放入水中(包衙百子、铁制物、胶泥等),观察其沉浮现象。 (二)用胶泥做船 1、观察一团胶泥的沉浮。 2、让幼儿想办法让胶汜浮起来。 3、用胶泥制作小船,使之浮在水面。 (三)碗、碟的沉浮 l、让幼儿自由地把茶杯、碗、碟』波入水中观窖其沉浮现象。 2、观察什么时候碗碟会沉(侧披)?什么时候碗碟会浮(平放)。 一1玩水游…  相似文献   

20.
认识物体的沉浮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内容。老师们对这一知识该让幼儿掌握到什么程度有不同的看法。有些老师认为,只让幼儿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就行了;有些老师则认为,还应让幼儿了解物体沉浮现象的原因。我的看法偏向于前者,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