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我认为教师也应该这样: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教,教则须疑。传统的教材观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必须对其绝对服从,而新课程倡导的则是一种材料式的教材观,教师可以在其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创造性地研究新的内容和教的方法,对教材进行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在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具体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2.
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怎样才能如愿以偿达到不教之境呢?这需要教师交给学生学习的钥匙。学习的钥匙有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把就是“自学设疑法”。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语文教学中,如能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中心和内容,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培养学生能够在科学领域内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真理,而不是只听教师的讲授,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灌输。这就要求教师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善于教育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  一、启发学生敢于提问题  北宋思想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朱熹也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前人告诉我们,要善于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不仅要在“可疑”处求疑,还应从不疑中求疑。教师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 1.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培养学…  相似文献   

4.
质疑与阅读     
北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在阅读中也应善于质疑。在质疑求解的过程中,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张勇 《广西教育》2013,(42):66-67
新语文教学思想强调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培养,而问题意识则是主体学习意识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这是北宋哲学家张载在《经学理窟》中告诉我们的关于学习的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6.
读书贵在有疑,其中的道理古人早有揭示。宋代陆九渊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代另一位学者张载也说过:“在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认为,把一切学问都看得很容易,而自己觉得没什么可疑的人,一定是未曾学习的人,因为未曾学,虽有疑难也不知道。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相似文献   

7.
季刚 《考试周刊》2012,(1):42-43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教师应消除"教材本位"的思想,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现实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但在新课改的大好春光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有些教师迷失了方向,追逐那种热热闹闹、花里胡哨、哗众取宠的所谓"好看"的课,而轻视甚至无视文本的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强调生活化,重视教学情境的设计,倡导新教材观,主张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淡化了教材处理,而实际上恰恰相反,它对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求却大大提高了。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尊重教材与超越教材的矛盾。如果说教教材只强调尊重教材,严格按照教材的要求进行教学。那么用教材教则要求教师在尊重教材与超越教材的对立中把握其统一,要求教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9.
李梅 《教学与管理》2011,(11):43-44
新的教材观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在正确理解、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完善,使学习素材更加丰富多彩、浅显易懂、魅力无穷,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突出数学实质。  相似文献   

10.
张载论学习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无自得达。今人为学,如(?)山麓。方其迤逦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峻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读书少,则无由考校得义精。学贵心悟,守旧无功。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心中苟有所开,即便劄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得朋友之(?)。  相似文献   

11.
过去的语文教学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教师只是充当了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只要把知识原原本本地传递给学生,就算完成了任务。新课改提倡"大语文教学观","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新课标是我们搞好语文教学的罗盘,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语文教育的特点,各学段应把握的重点等都有明确的表述。面对这些新理念,新表述,语文教师只有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才不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立足于教材,开展备课呢?  相似文献   

12.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爱思考,善质疑是联想和想象思维的主要表现,而语文教学中所依凭的文本很多是作者联想和想象思维的结晶,具有表意的多元化和模糊性,表达上的概括化与内隐性等特点。因此,语文训练活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力的思维体操,能适时相机利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进行大胆设疑,深入探疑,是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应如何应用呢?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解决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的矛盾,也可以说是要学生解决问题。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很重视这个问题,张载说:“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朱熹说:“大疑则大进。”疑问,提出疑问是探究真理的起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一首诗中有两句是:“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也正因为这样,毛泽东要求在教学中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把矛盾——问题带进课堂”是这些思想的发展。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带着问题进课堂呢?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广大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深厚的专业功底、娴熟的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外,还要有从事教学研究,用语言文字表述自己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15.
教材改革走过10多年,来自一线的呼声不绝于耳。语文自不必说,如今数学又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困局。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一线教师,他们自己也"已经很难搞清楚什么是数学",越来越不知道"数学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而"几乎是每3年一个周期的教材改革",明摆着告诉我们,即便是教材研制者对教材也并不满意。既如此,又何不放下身段、接接地气?教材研制自有其学科本体的规律,而作为教材的研究者和使用者,无疑是最接近规律的人。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通俗地说就是要"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正确领会、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不结合本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来组织教学内容,"照葫芦画瓢"、机械照搬教材,导致学生很难产生自主解决问题的需要,甚至出现学生探究方向性的偏差,致使课堂教学总有"教不到位""目标达成不理想"等缺憾。  相似文献   

17.
袁付坤 《贵州教育》2011,(19):44-44
教学是一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育家宁鸿彬也强调:"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由此可见,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材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作为艺术类的一个学科,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我们从事的不仅仅是传授相关知识,还应适时渗透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土教育,增强学科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8.
赵玫瑰 《考试周刊》2012,(48):18-18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它们打破了原有的教学观和教材观,使我们认识到教学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经由"教科书"来教,即教科书不是《圣经》,而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一种文本和载体,教师完全有权力对它做出适当的"剪裁",创造性地使用它。多年的教学经验也证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19.
程颐说:“学者先饕会疑。”张载说过:“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需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发现问题并去求证,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藤、领悟,更重要的是能够激起思想的火花,找到成功的感觉,提高学习的兴趣。因此,学生学习时不可全盘接受,而要信而不迷,大胆质疑。  相似文献   

20.
“质疑问难”浅析许兰英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出。”可见,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有疑了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质疑问难“双边”活动,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