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3 毫秒
1.
网络舆论生态是指以网络各类媒介为载体。传播各种信息所形成的舆论环境和舆论态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崛起。网络为广大网民营造了一个几乎不受约束的网络舆论环境。“人人都有麦克风”,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发布者。广大网民可以平等、自由、公开地参与到网络舆论当中。  相似文献   

2.
网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之快是以前任何一种媒体都无法比拟的。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1年12月31日,在我国上网计算机为146万台,上网用户约为400万人,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几乎增长十倍,网络的触觉渐渐地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传播已呈现出不少前所未有的特征,其快捷性、大容量、互动性等方面的特点凸现出来。网络记者使用先进的电子设备,在采访的同时完成编辑、发布,使新闻报道与新闻发生几乎可以同时。比如,中美知识产权谈判时,网络记者是拿着电话采访。石广生说一句,网络记者对着电话说一句,现场就传出去了。可以说,网络社会更为自由,"信息"一词更为灵活,更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高姗 《新闻世界》2013,(3):145-147
影片《楚门的世界》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楚门一直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内,这里每一个人都在演戏,他却以为这就是他的现实世界。事实上,正如李普曼说的,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拟态环境,而网络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以及一个自由发表观点的平台。它能够保障人们知的权利,解放人的理性,促进社会的民主进程。如今,网络民意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跟帖是网络用语,与纸媒本来是不沾边的。而且由于网络的特殊性,跟帖的内容也非常自由。在网络上,是否有人跟帖,有多少人跟帖,是评价一个事件或一个话题是否有人气的标志。跟帖之火,有时很让人嫉妒;跟帖的形式,同样也因为自由活泼,而引起网友的普遍青睐。那么,在跟帖中,在看帖中  相似文献   

5.
目前网络媒体在中国已发展成为引导和洞察社会舆论的重要窗口,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不只是网络机构和网络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个网民的责任.互联网的应用,要求每个网民都要有自觉的意识:当你在互联网这个公共平台上享受发布信息、发表言论的自由时,你也同时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和服从网络规范.网络媒体在享受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高度自由和无限分享的同时,更需要坚持媒体操守,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践行一个媒体的社会守护职责.  相似文献   

6.
张娟  赵一欣 《新闻世界》2010,(12):90-91
作为网络媒体的代表,BBS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是一个自由、开放的言论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交流平台。本文主要分析了新闻媒体网络论坛的代表——人民网强国论坛的“深水区”,对其在某一随机时间段内的帖子进行内容分析,采用量化统计方法,分析其呈现的特征,进而探讨在媒体网络论坛中是否存在“把关人”和“议程设置”。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普通民众获得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见自由表达平台,网络民意在我国产生的影响力日益突出。网络暴力是依赖于这种自由表达平台而产生的网络失范行为。该文旨在于以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为依据,选取两个案例对比分析网络民意和网络暴力的相关属性,通过"江歌案"着重探讨二者在舆论场域中的转化机制,引导网络暴力向良性的网络民意转化,从而使网络失范行为有所减少,以期对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阴立影 《今传媒》2012,(2):96-97
新媒体时代受众地位获得极大地提高,使大众信源传播成为可能。伴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和受众话语权日益提高,似乎正在形成一个高度自由、自发有序的网络舆论状态。看似平静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却有一股"暗流"——"网络水军"隐藏着,这股"暗流"给新媒体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本文试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水军"的形成、生存环境以及传统媒体如何避免成为"网络水军"的打手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赵晨阳 《新闻窗》2007,(3):64-65
播音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有人说,“播音和节目主持这项传播活动的艺术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是由于它们本身都有特殊的准则、特定的规律;另一方面,它们的实际操作都是富有创造性的”。但艺术是需要思考和创作的,而作为一个职业播音员,每天要播出大量的稿件,如果要求对每一篇稿件都思考和创作,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嫁作人妇的玫子,依然是我们中最有“职业道德”的一个:姐妹们的聚会她极少说“不”,亦不会扭捏地找照顾家庭之类的理由迟到早退。就像株反常的木棉,在别人都趋于黯寂收敛的季节,却还可以妖娆得更自由。因为她说.婚姻是给自由买的保险——而当两人感情尚不稳定时,自由是没有安全感的,分分钟钟成为感情的裂痕。  相似文献   

11.
网络著作权已经不是什么新生事物,刚刚过去的几年.一系列的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促使人们认识到了网络作品的著作权同样神圣不可侵犯。如今,宣称“网络作品不享有著作权.可以自由使用”的人已经不多了。 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案件提醒我们,关于网络著作权的讨论还远远没有结束。其中一个话题就是:怎样掌握网络作品的适当使用问题7以笔者代理的冯英健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李友根著作权侵权案为例,我们对上述问题作一下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全球资讯网是有史以来最一视同仁、最民主的大众媒体了。常言道,出版的自由不是谁都能享受的,它只属于那些买得起出版业的人。收音机和电视都由那些买得起广播经营许可证的富翁们所操控。相比之下,只要拥有一台连通着网络的电酗,任何人就都有与几十亿人沟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刘锦标 《新闻记者》1990,(11):47-48
近年来在新闻界有一个热门话题,谓之曰:“要淡化宣传意识”。认为.“宣传意识”是造成新闻报道不真实、不客观、不公正的主要因素。这种观点颇有市场。本文想就此谈些粗浅看法。我们认为,新闻的“宣传意识”,就是新闻报道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和服务于一定阶级、一定政治需要的行为意识。这种意识,是由新闻事业的阶级属性决定的,是“淡化”不了的。新闻事业都是阶级的事业。由资产阶级投入巨资建办并由他们控制的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只能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制造舆论,不可能为劳动人民说话。早期的资产阶级新闻学曾提出过“自由  相似文献   

14.
赵胜南 《报刊之友》2014,(3):121-122
网络舆论正处于一个高度自由、自发有序的状态,看似平静的网络环境下却隐藏着一股的“暗流”---“网络水军”,这股暗流在很大程度上操纵着网络舆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以“网络水军”为研究线索,把网络水军的炒作分为人物的炒作、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及网络刷票三种表现形式。分析网络水军传播过程中对媒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阿什蒂亚尼孩子的“壮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伊朗在伊斯兰世界是相对自由的,他们没有任何背景,而且很年轻,就是借助网络和对外接触,一点点推动事情变化  相似文献   

16.
1994年岁末,北京“三昧书屋”,有那么二十来个人围坐一圈,各掏20元,手捧清茶一杯,为了一个问题,一个想起来有点无聊也有点意思的问题走到一起来了。这就是“自由撰稿人”问题。 受邀之初得知将来联谊小聚的多是以“卖文为生”者,聊聊的目的不过是交流一下爬格子的艰辛及如何提高爬格子的效率,名目就是“自由撰稿人”聚会。最初并没有想到这名目本身会成为一个问题,聊着聊着竟发现似乎大家都不太清楚“撰稿人”前加上“自由”以后究竟意味着什么。 作为泊来的概念,“自由撰稿人”在西方通常是较有影响的大手笔,如专栏作家。他们不属于任何媒体机构,他们的名望却使其文章为许多媒介乐于采用,报酬之优也远非一般的编辑记者可比。 因为是泊来品,在中国自然也会打上这样的印记:这应该是一群主要靠卖文为生而又有较高知名度的人,他们有别于专为某一特定传媒机构服务的人,无论从写作水平、洞察力乃至分析展现种种社会问题时的犀利程度上讲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大量涌聚的网络门级事件,宣告了网络"门"时代的到来,通过对门事件发展历程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网络门级事件的时期变动。网络"门"时代有自己的暗喻,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生态群样,群体情绪宣泄下的网络门文化值得思考,过多的自由被滥用后便是自由的贬值,尤其是"90后"年轻一代在网络中的早熟困窘应该被关照。  相似文献   

18.
我的设计有一个特点,就是留下余地和可能,我认为这叫自由。我不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让空间、让形态回到基本点,这就有了最大的自由,因为基本点是不可能去掉的,除此之外我认为不应该添加什么。在一个空间,可  相似文献   

19.
出版法为出版界翘首久盼。但“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主要分歧集中在“什么人可以办出版单位”问题上,关键的问题在于对出版自由的理解。出版自由是相对的。任何一个权利主体,在法律上都具有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规范。出版法既要保障公民的出版自由又要设定自由的限度,都是以国情为根据的。出版自由又是发展的。如果仅因为今天的出版法对出版自由的体现尚不完善,就否定制定出版法的必要性,是不明智的。任何主权国家对出版自由的界定都是自主的,既不能照搬外国的“自由”,也不必硬去“接轨”,必须坚持自主原则,制定一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出版法。  相似文献   

20.
“e”是近两年来非常流行的一个字。我这里强调“e”并不只局限于电子商务(e commerce)、电子邮件(e mail)、电子交易(e trade)或电子文件(e file) ,而是与经济(economy)机遇息息相关。不仅如此 ,迄今为止电子信息技术引发的这一经济革命 ,还只是范围广泛得多的技术、商业和金融创造力蓬勃发展过程的初始阶段。当以信息技术推动的经济变革大潮惊涛拍岸的时候 ,所有的企业都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网络成为理所应当的生活方式今天的网络是一种数据的网络 ,它属于技术概念的范畴 ,而将来的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