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我们都知道,读书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必由之路,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能够有质量地生存,读书就是一条捷径。古人把他自己的智慧通过书本流传下来,是为了文明的一个延续,我们去读书也是为了延续这种智慧。我们都试图在生活中,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时候,自己能高质量地生存,通过读书是最经济的捷径。我们获得知识,获得生存的本领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我们  相似文献   

2.
有智慧的人,生命常能闪光。学习,见解独特;工作,机敏过人。每个人都想自己有智慧,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智慧从何而来?读书能打开我们的智慧背囊。一个愚昧的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有智慧,我们要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清泉去滋润自己成长,读书是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读得精深,启迪  相似文献   

3.
有智慧的人,生命常能闪光。学习,见解独特;工作,机敏过人。每个人都想自己有智慧,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智慧从何而来?读书能打开我们的智慧行囊。一个愚昧的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有智慧,我们要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清泉去滋润自己成长,读书是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读得精深,启迪智慧;读得广泛,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4.
张俊 《青年教师》2005,(12):41-41
有智慧的人,生命常能闪光。学习见解独特,工作机敏过人。每个人都想自己有智慧,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智慧从何而来?读书能打开我们的智慧背囊。一个愚昧的、孤陋寡闻的人不可能有智慧,我们要用源源不断的知识清泉去滋润自己成长,读书是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读得精深,启迪智慧;读得广泛,开阔视野。  相似文献   

5.
《新作文》2006,(4)
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获取间接知识的捷径。书是知识和信息的集装箱。人一生中大量的间接知识都要从书本中获取。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辨别能力弱,读书是最好的汲取营养的方法,书就像阳光雨露陪伴着我们成长。读书好比爬山.登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比耕耘,汗水流得越多,收获越丰富。  相似文献   

6.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拿着书本缠着父母讲故事的时候,这其实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国外一项研究发现,使孩子获得应有知识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给孩子阅读。尽早对孩子进行阅读的指导,可以使孩子尽早地进入知识的海洋,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陶冶性情,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每天饭后或睡前花上几分钟和孩子一起阅读,将使孩子获益终生。适宜教育内容 1.培养读书习惯。一个人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都离不开读书学习,而学习的效率却与兴趣和习惯息息相关。因此,孩子养成喜欢读书的习惯远比让孩子从书中学会什么知识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4月23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今天你读书了吗?书是我们无声的朋友,它总是无私地敞开自己的胸怀,将承载的所有的人类智慧奉献给你!请相信,知识就是一种力量,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为何读书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常人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求学是为了自己,如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然而其言本意应为:古代学者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品德;而如今的学者读书却是为了使自己有一个知识渊博的外表炫耀给别人。仔细想想,我们究竟为何而读书呢?我想目的有三: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固然是为了求知,为了积累知识、增长见识。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多读好书,把读书当成一件受益终生的事对待。书中的知识岂止千千万,要想尽入囊中似乎有些不可能。但博学正需要多读书,即便有些书中之理一时无法顿悟,…  相似文献   

9.
于永正 《青年教师》2009,(11):19-20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题目叫《感谢书》。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简单地说,就是读书同时读自己。  相似文献   

10.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驾驭不了一大笔钱的。 有人说我把我的收藏都捐了,是因为我高尚,其实是我走投无路,因为我知道把钱留给子女只会留给他们祸害。人生获得生存能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传授获得的知识,另一种是靠自己积累的知识,就是经验。而把经验传授给别人就是知识,人只能靠自己的经验生存,没有人能靠知识生存。  相似文献   

11.
阅读的乐趣     
任何时代的智慧,任何长久为人类所喜爱的故事,我们都可以极小的代价从书页之中获得,但我们必须先知道如何去接触这些宝藏,如何能从中获得最大的好处。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该是那些不懂得阅读好书所能得到的心灵满足的乐趣的人,这可能是他们年轻时就给老师吓住而怕起书来,或许是低估了自己以为自己的智慧不配念那些书而羞怯地远离书本。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多少有点像运动一样:你的热心、知识和敏捷都有关系。阅读的快乐不在人家告诉了你什么,而在于借此你的心灵得以舒展开来,你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和作者的想象力一道飞翔,甚至超越他的。你的经…  相似文献   

12.
读书·旅行     
总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从来不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使书中的一个又一个结论得以验证;他们从来不盲目地听从书中的教导,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将世间美妙的一  相似文献   

13.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变革的年代,瞬息万变的世界、眼花缭乱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也让人躁动不安。只有读书能让人的心地稍稍平静下来。有人说,读书已成为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生存方式。读书对现代人生活和生存的意义,我很难参透。但我想,一个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底气,存在于工作之余的读书阅读,存在于读书之余的思考与学习,这是毫无疑义的。不读书,是不可能真正教好书的,用心读书,才能做一个有底气的老师。教师的工作是面向人进而培养人、发展人的,人不是机器,是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育人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许多问题和困惑,新课程、新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等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和技能扑面而来,更是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挑战。不愿意读书,不去从书本中充实自己,凭着一张“旧船票”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让教育成为一种守旧,把守旧当成个人的资本,可以想见,这样的教师难以发展,这样的学校亦难以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又何谈学生的发展。我们有理由说,只有喜欢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教好书、育好人。读书,让我们对所从事的事业进行反思,进而成长、进步。用心读书,能把每一位教师带到对教育的深层次思索之中,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因思考而更精彩,读书,思考,再读书,再思考,让教...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历来把读书当作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关系到前途、修养、人格等等,因为书籍是人类知识与智慧的最重要来源,读书是文明得以延续与发展的最重要手段。与此同时,读书也成了教育的代名词,读书即上学,上学即读书。书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变成近乎神圣的东西。市场与技术改变了“读书”的意义。当年老的或正在年老的人感叹: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爱读书了,越来越没文化了——他们指的实际上是这样的情形: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获得阅读的主动权,即他有权利不去读这一些,而去读那一些。这种权利的基础在于有一个丰富的图书市场…  相似文献   

15.
读书的时光是最美好的时光。因为读书可以加深对人类的爱,加深对人们心灵和智慧的信任,使人们从道德情操上得到充实。所以为了“四化”建设、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善于处世,我们应当好好读书。 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几千年的人类文明,通过书本一代一代的留传下来,每个社会、每个朝代的书都反映着每个社会、每个朝代的意识形态。因此,浩瀚书海,好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我们不能否认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马未都 《课外阅读》2009,(24):50-51
有人说我把我的收藏都捐了,是因为我高尚,其实是我走投无路。因为我知道把钱留给子女只会留给他们祸害。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驾驭不了大笔钱的。人生获得生存能力有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传授获得的知识,另一个是靠自己积累的知识,就是经验,而把经验传授给别人还是知识,人只能靠自己的经验生存,没有人能靠知识生存。  相似文献   

17.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喜欢读书,他在《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的文章中谈到了"创造性的阅读"。他告诉我们要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听别人的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周国平说他读书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不务正业",什么书都看,不受专业的限制;第二是"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一个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  相似文献   

18.
论求知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惟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求知时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相似文献   

19.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获得知识当然要读书。古人曰:“学者先要会疑。”“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说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书本。许多学生对书中的知识确信无疑,他们认为著书的人都是大学问家,怎会有错误呢?因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主要的努力就不应该仅用在记忆上,而应该用在思考上。所以真正的学校应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必须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在学校,我们对学生施与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而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1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智慧学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慧。“”人人都有长势智慧。”因此,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发现自己的智慧。而教师,正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智慧的那座桥梁、那条纽带。教师能否善于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