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的天命观是儒家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继承了殷周时期的天命观点,对其进行大胆的怀疑与发展,在丢掉了天的人格神外貌的同时,又保留着天的权威性。以"知天命"而"畏天命"为基础,主张"知天命而尽人事",在天人关系的框架下把天和人融会贯通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孔子之前的时代天命观盛行,他认识到天命观与弘道之间的相通之处,沿着"天命——天道——人道"的思想脉络与"畏天命——修德命、安禄命——成君子"的行为脉络,致力于弘道事业。孔子从时人的认识水平出发,以天命为精神支柱与依据,宣传儒家仁义礼智信之"道",从而将思想文化重心由"天命观"转向"弘道"。这个思想重心的转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他将文化视角由神转向人,由不可知的世界转向人类社会,促进了人类思想文化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天命观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原始宗教的天,来源于殷化带有迷信色彩的天命观,但孔子从主体性角度进行了改造,强调畏天命,更强调知天命。二是作为道德源泉和依据的天,与周初统治解释正权来源的民意论的天命观有关,但孔子对之作了由政治而伦理的转换,孔子而后,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从不同方向对天命思想作了发展,孟子的天是充满道德道德理性的道德情感的天,他把仁义礼智道德观念看成是天的属性,同时又看成是人的自然属性,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认为天命并不是某种种神秘的形式,而是内在于自然中的必然趋势,人一旦掌握了它,便可以用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董仲舒对孔子天命观从神学目的论的角度作了发展,在孔,孟,荀的基础上,系统的对儒家伦理政治学说进行了本体论的建构,从封建的道德关系中抽象出天,将自然的天神秘化和伦理化,主观地构架起由天到人的桥梁,赋予封建伦理纲常以神圣性和至上性,使儒家理想具备的制度安排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是最有影响的学派。儒家思想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在天道观上,儒家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时又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天命鬼神观思想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章主要从孔子对“天”、“命”、“天命”的理解和对“鬼神”的态度;“知命”、“顺命”、“乐天”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关系;天命鬼神观所体现出的注重人事和重视现实的精神;天命鬼神现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四个方面试图全面而又在最大程度上认清并分析孔子的天命鬼神观。  相似文献   

6.
天命观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过去普遍认为孔子的天命观是宿命的、唯心的。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研究 ,可以看出孔子天命观带有一定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倾向 ,而“知天命”和“畏天命”是孔子认识论的集中体现 ,二者是辩证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郭店儒简的天命、天道观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并有深入的发展。其一强调“天生百物 ,人为贵”的道理 ,其二以“天常—人伦”相结合 ,深化、发展了古老的天命观 ,其三“知命”作为简书天命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已有一些新的理解。最后简书把天道、人道贯通起来 ,且突出地论述了人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安"是孔子对于仁的一种重要态度,一指"安守仁道",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做到久处约、常处乐;二指儒家安其仁而无适不然、从心所欲的境界,这体现出儒家高度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境界。孔子"安于仁"的思想内含着仁与天命、仁与礼的关系的合理解决。新儒家学者从直觉主义出发,多以"不安"来指点仁,最终目的却是求得"安于仁"。  相似文献   

9.
论孔子之后儒家天命观的发展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顺承上古天命观的发展演变并对其作出了明确的人本主义方向的选择。孔子之后的儒家天命观在此基础上将其推向极至,从而彻底改变了上古天命观最原初的性质。此后,中国人对天命的思考也逐渐由无形的超越领域转向有形的现实领域,从彼岸世界到此岸世界,从外在的人事到内在的人心,思维领域和视界不断下移与缩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生态美学观作为论域,以先秦儒家生态美学思想为对象,阐述了先秦儒家以“和”为核心范畴的生态审美观,并试图通过对“天人合一”、“知命畏天”、“仁民爱物”、“乐山乐水”、“吾与点也”等理论点的析明以及对先秦儒家生态美学观特征的分析来探明其构成态势。  相似文献   

11.
孔子文质思想核心观点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在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当今重文轻质的社会现实,孔子文质思想更突显出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仁、礼"思想是中国儒学的主要思想,霍布斯在其自然法的理论成果中,多处透露出与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仁礼"观点的相似性。通过对中国儒家"仁、礼"思想与霍布斯自然观之比较,认为霍布斯在语言表述和思想内容中,所表现出的"仁礼"思想较之中国儒家思想而更具有理性成分和进步因子。  相似文献   

13.
泰州儒学对传统的"天命"思想进行了改造与创新,特别是对"天人合一"的思想作出新的解释。泰州儒学虽然看到了"天"的力量,但他们更看到了天地间关系的自然本质,因而突出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要求。同时,泰州儒学高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大人造命"的精神,这就否定了纯任自然的传统观念,也使传统的"天命"观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天和命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孔子天命观的二重性,指出了孔子天命观阶级局限性及其积极意义。孔子天命观虽然保留了旧的神秘的“天命”思想形式,但他的实质内容是强调“天命”的客观必然性意义,以及社会和人的行为规范的伦理意义,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对原发境域的探索方式上,孔予以构成式的理解去领会思想的终极状态,其天命观散发出敏锐的“终极识度”,这样的终极识度在东方哲学诸如老庄、佛道思想中都有相当的体现。纯势态的海德格尔思想在此处深合于孔子的天道观。自西周始,周人即以一种人的存在方式这样的识度来“以德配天”,而孔子对周人原发境域下的天与命深切体悟在心,以一种“仁”之根本思想方式和“礼”之行为方式来契入此纯构成境域,由知命,知天性再到知天,达至于天人之境。  相似文献   

16.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1分,共3小题,每小题7分)"敬"的当代价值对于孔子思想的认识,学界一般以"礼"和"仁"为核心,认为孔子继承了周礼,发展出"仁"的思想,因而着重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当代性意义。其实,在"礼"和"仁"之中还有更本质性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可以用"敬"来概括。深入认识"敬"的精神,不但可以更准确地领会"礼"和"仁"的内涵,而且还能为儒家思想的创造性转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仁学思想始创于孔子,并对后世儒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更是把"仁"抬高到了宇宙本体论的高度。朱熹在吸纳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构建了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他认为"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中间环节,并且在这过程中儒家之"礼"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仁、礼关系层面,朱熹指出"仁"包"仁义礼智"四德,且"仁"在其中处于统领地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仁、礼非是二物"、"仁礼合一"的结论。另外,朱熹秉持着早期儒家"克己复礼为仁"的观点,认为"己"即是"私欲",而"礼"为"公理",要"克己"才能"复礼",且二者是同一工夫,不能割裂,"克己复礼"之后便能"为仁"。  相似文献   

18.
传统儒学在其演变过程中一直延续着丰富的天命观思想。在佛、道思想的影响下,作为宋代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的天命观思想为传统儒学思想作出了历史性的总结和创造性的贡献。这主要表现为:他重新梳理了天命观的本体基础,理清了天、理、气与命的互相关系;在此基础上,他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理之命"与"气之命"的不同分类与它们不同的作用,从而使儒家天命观的本体思想更精细,内容体系更系统,解释力量更强大。对朱熹天命观思想的探究,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朱熹思想的超越力、生命力与创新力。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根本精神是仁,整个儒家体系都是仁的本末发用。在孔子前,仁只是一个道德原则,孔子把仁提升到了儒学的核心地位。孔子后,儒家诸子都以仁为其理论的核心。在宋明后,仁的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和"生生"联系在了一起,生生成为仁的代名词,从而使仁学更加完满。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儒家诸子们的不同处在于对这些核心观念来源的争论。  相似文献   

20.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