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当前儿童习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作文三步法"教学实验,在习作教学中先对儿童进行感知物的训练。感知物的训练,包括全面感知物训练,即充分调动儿童"看、听、嗅、触、尝"等多种感官感知物;还包括立体感知物训练,即进行"换时换位换情"的"三换"感知物。通过这两项训练,让儿童掌握感知物的习作技能,为以后的感知人、感知事以及习作思维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三年级,处于由低段过渡到中段伊始,语文教学的重心从偏重字、词的识记积累与句的学习,转向兼顾段、篇的有意识的感知与理解,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对段、篇运用能力的有目的的训练,即开始习作训练。由于学生年龄特点所限(才8岁),特别是生活在文化生活氛围相对欠缺的偏远农村的儿童,笔者认为巧用文本之"米",抓实"续写"训练,是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有效途径。现以续写《小摄影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为例,就"续写"在三年级习作起步阶段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调查发现,随着年级增高,小学生观察的需求不断增强,但观察的态度和方法却出现起伏,观察的兴趣更一路走低。许多教师对此很困惑,觉得自己的教学并未忽视培养观察能力,教材中习作要求也有不少观察能力的训练,究竟哪里出现了"梗阻"呢?对此进行思考和研究后,我们提出开展感知强化习作训练,即根据小学生认知和语言发展规律,对各类感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进行分项逐层强化。感知的分项强化,在降低难度的同时强化了某类感知,充分激活感知和语言之间的关联,逐步实  相似文献   

4.
三年级是儿童学习写作的过渡时期。而学生的思维多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面对习作教学,必须多从由"看"到"写"入手,多做小型练笔,进行微习作训练。基于此,统编版教材在课后作业中安排了不少新意迭出的"写"的练习。其意图十分明显,要求三年级强化"微习作",重视写作教学中关键期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目前,作文教学遭遇边缘化危机,考试作文、模式作文、网络作文等一直占据主流的位置.应试教育的影子始终没有隐退,表现在习作教学中,就是教师为了追求学生的习作成绩,强行剥离小学习作,一味按照成人的意愿、喜好、要求和方式进行训练,致使小学生习作时出现无话可写、"用我手写别人的话"、"儿童八股文"等现象.这使我们的习作教学陷入两难的境地:是坚持应试的习作教学,追求成绩,无视孩子的天性,还是观照儿童的生命成长,尊重孩子的天性?我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即用儿童本来的语言来观照习作教学,尊重与呼唤孩子天性的回归,让孩子乐于写作,写充满儿童心声的作文,切实还孩子一个本真的童年.  相似文献   

6.
儿童习作中的读者意识是作者站在读者的角度写文章,便于读者阅读理解。读者意识能激活儿童习作的真切表达,提升儿童习作的甄选能力,助推儿童习作的主动修改。儿童需要掌握为格式化写作的松绑策略,即鼓励创意写作、重视技能训练、精准对接范例、注重生活体味。  相似文献   

7.
统编教材高度重视学生的习作训练,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方式,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设置了专门的习作单元,由两篇精读文本、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两篇习作和一次习作训练组成。各个栏目之间相互联系、彼此依存。教学中,教师应聚焦表达,从内容感知转向言语洞察;聚焦阅读,从朗读体验转向默读思索;聚焦统整,从单篇感知转向群文阅读。通过积极转向,突破统编教材习作单元的壁垒,达成习作单元的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8.
拥有较强的观察力,是学生习作的根本和前提。田玉博士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感知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真是"感知前进一小步,作文前进一大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加强感知训练,调动孩子多种感官,教给感知方法,养成感知习惯。孩子们就能轻松开启习作的大门,体验习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儿童习作的应然状态是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在其中自由生长,诗意栖居,而实然状态是习作中"茫然无我、呆头呆我、虚情假我、似我非我"等问题普遍存在,儿童"自我"的缺失导致了习作与儿童生活和生命的隔离。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要唤醒儿童习作的"自我场",即:唤醒儿童"本能的缪斯"、情感的体验、自由的表达,归还儿童生活在场、阅读在场、习作在场的权利,让儿童的习作彰显教育原生态的活泼泼的"自我"。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学生习作存在"习得性无助"的消极心理现象。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实施积极教育,激发儿童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是习作教学研究的崭新命题。"风车模型"以习得性乐观为核心,以习作序列训练为支柱,以课堂互动、团队互动、网络互动为动力,通过积极母语场、心理场、互动场,关注儿童与生活、儿童与他人、儿童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从而建构儿童习作的生态场。  相似文献   

11.
"一唱三叹",指一个人歌唱,三个人跟着相和,源于远古民歌,后成为诗歌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小学语文习作中"一唱三叹"教学范式主张教师抓住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个单元里最关键的习作训练主线进行艺术地指导,学生围绕训练主线在习作前,习作中,习作后回环往复,循序渐进地展开练笔,现场成文和反复修改,这一教学方式,在作文教学中收到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12.
蔡亚 《教学与管理》2021,(11):29-31
"碎片化习作"是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及文本呈现方式综合影响下的一种写作样态.与传统在规定时间完成既定内容的习作方式不同,零碎性、片段化、非连续性是其主要特征.碎片化习作是在真实情境中儿童的个性化表达,教师须及时记录儿童的"碎片灵感",形成多样化资源,合理规划"碎片类型",展开梯度化训练,适时升级"碎片体系",使习作走向整体.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年级学段目标中对习作教学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在习作教学中,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这一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按小学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有计划地进行习作训练。在小学阶段,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打下良好的习作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习作单元是统编版教材新增的一个指向如何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功能单元。它以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为靶心,精心设计了"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等读写训练融合"点",环环相扣,精准发力,使习作训练可视化,为儿童习作搭建支架,提供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科学研究表明,通过积极游戏训练可以缓解甚至治愈自闭症。根据美国英格索尔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指南,使用Unity引擎开发了有针对性的社交训练游戏,用于自闭症儿童的辅助治疗。基于3dsMax三维建模以及Unity引擎进行程序开发,游戏模块包括语言训练、感知、交往等,提高了儿童社交、语言和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6.
<正>习作教材是小学习作课程的主要载体,是习作教学不可或缺的基本训练内容。但是这毕竟是教材编者为了教学而"制造"出来的"作文教学文体",在客观上与适合儿童的"具体而微、灵活多变"的"现实文体"存在着必然的差异。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作文教学文体"有着必然的存在价值,但是植根儿童文化场域、适合儿童言语和精神发展的"现实文体"也不可小觑,也应当成为习作课程中必不可少的有益补充,甚至还可以成为一种改善和变革  相似文献   

17.
长假习作是语文教师在课余用以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极大地挫伤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了让学生从"惧怕"习作中走出来,给长假习作"保鲜",在三、四年级的长假习作布置中,可以从课文知识"巧"迁移、习作训练"巧"观察、口语交际"巧"表达这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8.
对于小学生而言,习作难,就难在"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观察时的感受和想法、事物的特征、文字这三者进行连通、融合,从而实现意称物,文逮意。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儿童习作"真实性"的欠缺,是当下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设计着力从写作目标、读者意识、文章体裁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具体可感的情境创设,专项明确的任务驱动,全心全意服务读者的意识渗透,变化多样的文体呈现"四个渠道,让儿童感知"真实地去写,写真实的文字"的妙趣所在。同时,  相似文献   

20.
正陶行知曾说过:"对于儿童的‘五大解放’,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这对小学作文教学是十分有用的。"所以,要想让学生在习作中不断创新,可以在课文中抓住习作的训练点,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的作业以关注工具性为主,忽视作业的人文关怀,而作业的人文性恰恰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在我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