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是"教学做合一",他主张"向上长"教育,追求"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应将陶行知教育思想折射到教学中.课堂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活动体系,审视当今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一些现象,却发现语文教学背后潜在的一些"生态危机".化解危机需要教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创建生态化的教学环境,构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建构一个高效、开放、和谐、创新的小学语文生态课堂.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新兴的教学模式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蔓延之速、传播之广、发展之快是空前的。"翻转课堂"的流行有其独特的原因:首先是它有特色,比如说视频和网络技术;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教育教学最本真的内涵。"翻转课堂"的很多属性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高度相融。"翻转课堂"的理念和策略,启示我们从更新理念、定位角色、融入技术、落实有效、做细会学、突出重点、改造作业、重估评价、生成情感等方面改进传统教学。  相似文献   

3.
<正>一、"资源生长式课堂"教学主张的缘起1.边缘化的学科地位与变革中的课堂现状2013年《语文课改调查报告》中,主编温儒敏教授坦言:"语文教育如今已经被边缘化了。""花大力气学语文,成绩也很难提升"几乎成为不少人的共识。功利化无疑成为语文教育之殇。反观我们的语文课堂,虽然课堂形式力求革新,但课堂内容依旧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呈现出单向的、线性的、很难发散、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4.
文章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不相融现象,从语文教育的哲学思考出发,结合儿童的成长需求和语文学习特点,揭示相融课堂的特征,探寻构建相融语文课堂的实践方略。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情理课堂"是一种脱胎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教学主张,致力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和理思潜能的同步发展。文章从教学主张的母语根性特质,教学目标的儿童成长指向,教学特征的语文素养内涵以及教学策略的读说思悟和训练等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这种教学主张在母语教育传承与超越上所作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要建构自己的学科主张和课堂范式,必须要用扬弃的态度对待语文教育传统。首先是直接传承传统教育中符合人类语言学习规律的、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语言学科的主张和做法。其次是对传统加以改造,使传统中部分主张和做法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教学工艺整合融通。再次,对传统中的糟粕要加以批判和摒弃。如此,才能在曾经的"废墟"之上崛起语文教育的"现代大厦"。  相似文献   

7.
<正>陶行知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全国优秀教师李镇西也主张:"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而是思维的工具,做人的工具。唯有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人格,我们的语文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  相似文献   

8.
中学文言文教学已陷入僵化应试的误区,不见语言艺术的品析,远离学生的生命与心智,也远离了"教文立人"的教育理想。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让文言文教学做得深入一些、本真一些。返本归真,守本务实,走生活化教学之路,通过课堂文言文教与学跟多维"生活"的相融与化通、课文语文知识跟生活情理的相融与化通、学生课内体悟跟课外体悟的相融与化通、课内表达导练跟学生课外历练的相融与化通等路径,教好文也立好人,应该是中学文言文教学健康发展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提高课堂效率,让课堂有效、高效,应该是每一位老师的追求,我也不例外。喜欢语文的我时常思考:"语文"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去教语文?如何让自己的课堂紧紧吸引学生,让他们学有所获,让他们喜欢上语文?我想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字——"心"。如何用"心",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个人的看法。一、设计课堂教学要精心所谓精心就是特别用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深入地钻研教材,在创造性思考的基础上活用教材;了解每一个学  相似文献   

10.
封面人物     
<正>史玉君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学,我们有时给它穿了太多的花衣.以致忽视了儿童的真实成长。不断地摸索与尝试.促使我开始深入思考语文教学的本源。语文教学应该抽离繁华,回到它的本来意义上,与儿童同行。我努力寻求语文教育的真谛.定位自己的研究坐标——追寻回归儿童意义的本真语文,提出了"顺心方能致性"的教学主张。课堂观:顺学而导,回归需求。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既要满足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取决于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而教师的专业水平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目前校本研修活动开展得也比较普遍。有效的"教"与"学"包括四个方面:课程——改革——目标——教师教学能力,有效的"教与学"需要把握的环节有课堂观察与评价、有效的课堂导入、有效的课堂讲授、课堂讲授提问与对话、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课后作业的管理;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一节课成为思考的问题。从有效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有效教学中教学反思的作用、教学反思的途径以及教学反思实践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2.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所谓语文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语文课堂或高效性语文课堂拘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语文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语文课堂。语文高效课堂是语文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学生应在这样的课堂上实现当堂学,当堂会,当堂学会。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极端教育主张也相继被推翻。如今,我们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主张,这就对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笔者将基于互动式教学应用的必要性,就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语文老师如何利用课堂做到有效教学,如何在教学相长中提高师生的语文素养?就此问题,本文通过三个角度分析,提出构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从三个方面进行剖析: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从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构建生成性课堂;二是"把创造还给学生,使教育充满智慧"——从语文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把世界引进课堂,使课堂成为现实社会的组成部分"——从语文意识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借助语文课程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可以准确地定位学生当下的学习状态,更精准地落实教和学的目标,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教——学——评"的一致性,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永漷说:其是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生学习的即时评价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7.
从课堂上出现的各种异化现象和课堂低效现象,提出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本真的主张:回归"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回归自读、自悟的课堂,回归读写整合的教法,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地学语文"的自然教学状态。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主张是从问题出发,不断反思自我、研究学生,理论提炼的"现在完成时";也是周而复始、螺旋上升、永无止境的"将来进行时"。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诸多流派和"主张":简单语文、情智语文、诗意语文、主题教学……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什么是"我"的教学主张?"我"如何寻找到从此岸到彼岸的那只渡船,寻找到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那支长篙?我想,也许教学主张不一定是自己的独创,但它一定是自己所特有的,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为自己所适合、所占有。它从"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来,不断梳理实践经验、不断深化探索,逐渐从感性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语用交际,它是规范化的语用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规范化的语用活动"体现在几方面:语用学视野下教学目标的确定——由"解码"走向"编码";语用学视野下语境策略的运用——准确把握语体,达成理解目标;语用学视野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情境设置与教学活动设计的相依相融。  相似文献   

20.
<正>问:洪老师,听说您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用两个"变"字来概括,是吗?答:有人说,我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用两个"变"字来概括,我认为是这样的。八十年代初,我提出了变"讲堂"为"学堂"的主张,实行课堂教学结构改革,解决教与学的关系问题。九十年代初,我又提出了变"研究语文"为"学习语言"的主张,实行语文教学本体改革,解决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前者带有各学科的共性,后者体现本学科的个性,两者有机结合,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