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某砖混结构进行建筑隔震设计,建立该结构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并分析其在基本地震加速度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隔震层层间位移反应。计算结果表明:砖混隔震结构在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作用下,隔震结构层剪力与非隔震结构层剪力相比满足计算要求;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最大位移满足支座最大容许位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某一设有叠合柱的局部错层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框架结构在近断层和远场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概率,自定义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塑性铰参数,并与试验对比验证塑性铰参数的有效性。采用SAP2000建立非线性分析模型,选取近断层和远场地震波共22条,分别以地震峰值加速度(peak ground acceleration,PGA)和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和结构性能指标,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结果和点估计函数对错层框架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远场地震动,结构满足“三水准”抗震设防要求,在罕遇地震下超越防止倒塌极限状态的概率仅为0.24%;结构在近断层多遇地震下仍能满足“小震不坏”的设计要求,设防地震下结构超越修复后使用极限状态的概率为53.63%,发生中等破坏的概率较大,罕遇地震下结构达到倒塌极限状态的概率为5.37%,较远场地震作用破坏更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错层框架结构的设计和地震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推导了隔震系统的动力平衡方程,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SAP2000在7度罕遇EL-Centro地震波作用下对隔震层置于底层、三层及八层柱顶的层间隔震框架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包括楼层位移、剪力和加速度,并对计算结果与传统抗震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层间隔震具有良好的隔震效果,但隔震层位置的高低对层间隔震的减震效果有较大的影响,隔震层位置越低,减震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探讨分析了结构基础隔震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模型并编制了程序。借助该程序,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加速度和剪力等地震反应,并与相同结构未隔震的建筑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5.
探讨分析了结构基础隔震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模型并编制了程序。借助该程序,分析了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加速度和剪力等地震反应,并与相同结构未隔震的建筑的地震反应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防震减灾中心大楼采用基础隔震技术设计,文章对其进行地震反应分析.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的方法,比较了隔震模型和非隔震模型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隔震结构能较大地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从而避开场地的特征周期;同时,隔震结构的层间位移、层间剪力和加速度反应都明显低于非隔震结构,较好地达到预期的隔震效果.  相似文献   

7.
隔震技术采用一系列的措施,使隔震支座和消能装置吸收地震时地面输入建筑物的能量,减小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的振动,有效保护建筑结构及内部设施.依托福建省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大厦的隔震结构进行研究,利用PKPM系列软件及具有强大非线性分析功能的ETABS软件,采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法对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分析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消能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8.
应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和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到钢筋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特点,以及异形柱框架结构在8度抗震设防情况下顶层水平位移时程曲线、顶层加速度时程曲线、水平位移沿楼层高度分布曲线及层间位移角沿楼层高度变化曲线。研究了底层层高和结构高度等对异形柱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建筑物抗震设计时,一定要遵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提出的抗震设计原则和抗震设计构造要求进行设计,正确应用计算机软件,提高建筑结构设计质量,而且还要加强概念设计。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建筑以及抗震设防烈度为8、9度的建筑等可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采用隔震或消能减震设计的建筑,当遭遇到本地区的多遇地震影响、抗震设防烈度地震影响和罕遇地震影响时,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相应未采取隔震或减震的建筑。  相似文献   

10.
基于某地铁车站近接高层房屋工程,利用三维数值计算方法计算研究了地铁车站近接房屋的地震响应。计算得到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整个结构的水平位移规律保持一致,即结构各点的变形方向一致;高层建筑最大水平位移值为134mm,最大层间位移差约9mm,层高为3900mm;车站主体结构层间位移差约0.0761mm,层高约6250mm;经验算,结构满足规范对弹性层间位移与弹性层间位移角的要求;基于时程计算给出了四条结构构造的抗震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