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关于"数感"的诠释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低年级是培养学生数感非常重要的时期,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总结以下几个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一、"数"出数感数数是低年级培养学生数感的最佳方法。通过有目的地让学生数数,带领学生将数数经验不断上升到对数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正数感是一种感觉,它留给每个人的印象各不相同,也许是难以把握的无奈、也许是无以名状的美妙,这种不确定性给它蒙上了更多一些神秘的味道。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验,在"做"中产生"数"的感知、"量"的感觉。一、"数"出数感数的认识和意义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数的概念的体验和理解与数感密切相关。为此创设学生熟悉的"数数"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直观地"数"出单位的个数,理解数的意义,通过分析、概括,认识、理解隐藏在事物之间抽象的本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诚然,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联系生活、引导观察、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数概念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观察,加强联系对比,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中,不论专家还是教师,经常会提到数感及数感的培养。但是,在具体教学中,数感是什么,数感如何培养,还是十分模糊。本文在小学数学的范围内来讨论:数感是什么;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数感是如何丰满起来的。学生在学前阶段,数概念就有了飞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会数数了,或会计数了。在小学里,数感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的数数。大致看来,学生在学习分数、小数之前,经历了三个阶段数感一:数字、位值、数级  相似文献   

5.
一、案例背景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但我们的智障孩子经常会闹这样的笑话:"你今年几岁了?""我六岁.""你妈妈呢?""我妈妈七岁.""爸爸呢?""爸爸八岁."我们常犯嘀咕:怎么智障孩子一点数感都没有呢? "数的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是数学教学的第一个阶段,也是学生建立数感的第一步.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虽然认识数字,但不会数;有的孩子在数数时,也只是一种无意识的"顺口溜"模仿行为.在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采用机械地让学生反复数数的手段,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对智障儿童而言,要培养数感,不仅要靠教师讲解,而且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下面以《10的认识》教学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设计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数感是人们对事物数量与空间关系的感知,精准、充分、深刻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基石。由于教学理念的偏颇,当前不少学生对事物存在虚假、片面或形式化的感知,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实践证明,创设丰富的情境,能深化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多维表达,可强化学生对“数”的本质的抽象;抓住知识的本质联系,能有效促进学生数感结构化的形成;解决实际问题,能促进学生获得数感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认识11~20各数》是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因为它是学生认数的一次飞跃,是建立十进制概念的开始。本课通过读数、数数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和"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大小和顺序,初步发展数感。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严金星 《教师》2013,(21):77-7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数感"作出了如下的定义:"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作为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凸显出在数学教育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现就结合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这课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在几个核心概念中排在第一位,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尤为重要。不久前听了特级教师吴汝萍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诚然,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联系生活、引导观察、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数概念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观察,加强联系对比,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11.
<正>在2022年版课标的视野下,拷问“倍”的学习,不由得要思考下列问题。一是“倍”的概念的根在哪里。倍表达的是数量间的关系。一方面,表示数量间关系离不开数(数是对数量及数量关系的抽象),如教学分数时,我们会强调分数既可以表示具体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间的关系,但在自然数的认识中,我们并没有有意识地去强化这种双重性。对于“倍”,可以回到数本身的再认识中去,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数数,上升到一份份去数数,  相似文献   

12.
<正>数概念的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发展数感[1]。从当前的数概念的教学来看,不管是整数还是分数和小数,都是基于计数单位建构起来的[2-3]。计数单位作为数概念认识过程中的统领性概念,如何从核心概念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体会数概念的本源性、一致性和整体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学生经历由数量到数的形成过程,理解和掌握数的概念;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初步体会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数感和符号意识;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数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整数、小数、分数都是对数量的抽象,二是整数、小数、分数都可以从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个数的视角来认识。“10的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数的认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标的10个核心概念中"数感"首当其冲,可见其重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具体情境,通过数数、估算、观察、操作、描述等等这些一系列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培养孩子良好的数感。"数感"一词的英文表述为"number sense",可译为多种意思,如感官、感觉、理念、意识、领悟等。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所得那样直接,它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积累经验,逐步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到底如何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每个人都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概念教学历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而“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属于数论初步知识,是规定性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学习难度.如何帮助学生在具体中理解概念本质?如何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夏永立老师设计执教的“素数和合数”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课例.是一节很有深度的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刘颍 《新教师》2021,(3):76-77
伴随着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以培养学生数感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已然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研究的热门。笔者认为,通过数数比较、直观模型、交流表达、数形结合等教学策略可以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数感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通过数数比较,“数”出数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对比数的大小,并认真地思考数数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数的过程中找到数的特点,最终理解并掌握计数单位。  相似文献   

17.
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要使学生正确迅速地形成清晰的数概念。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形成数概念应包括以下内容:会正确地数数、读数和写数;理解数的数值意义;懂得数的排列顺序;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等。掌握数的组成和分解是形成数概念的重要标志,也是教学的重点。一、学会正确地数数。计数就是数数,  相似文献   

18.
“数概念”是指分数、负数、平均数等与“数”有密切关系的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的运算、与数有关的数学问题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数感、符号感的重要载体。但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不能把握概念本质,以致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浅尝辄止、浮于表面。我们认为,教师要紧扣概念的本质,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概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数感"作为十大核心关键词之一,"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感"来源于外界的刺激,"悟"调动了大脑的思维,数感的培养重在学生自身的感悟。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建立数感至关重要,因为它将影响到学生以后的成长与发展。以培养数感为契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语言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来建立并丰  相似文献   

20.
学生对数本质的认识非常重要,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意识。让学生体会分数和整数、小数一样,由计数单位(也就是分数单位)累积而成,也就是分数跟整数和小数一样具备“可数性”,为认识运算一致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