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年以来,李佩甫以其对豫中大地的执着关注和书写成为最具地域色彩的河南作家。而2012年"平原三部曲"的收官之作《生命册》,是李佩甫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对中原大地人生、历史、现实的回望和思考,凝聚着李佩甫对人生命运的体悟、对中原民性的反省和对现实发展的忧虑,凸显了作家"铁肩担道义"的知识分子情怀。  相似文献   

2.
李佩甫的最新小说《生命册》以走出无梁村的"我"为线索人物,描摹了中原乡村半个世纪的广阔社会生活图景和各色人物。本文从小说的人物命运和生活状态入手,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小说中各色人物进行评论,揭示了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相辅相成的道理,构建了中原乡民独特的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当代最优秀的乡土小说作家之一,李佩甫在其整个小说创作中,始终保持着对中原农村的关注和对豫中平原地理经验的极大依赖。与地理经验有关的文本重复是李佩甫小说的重要特点之一。重写和改写给他的创作既带来了超越的可能,也造成了某种局囿。李佩甫丰富和更新自身地理经验的过程,也是他不断调整个人生命经验与写作方式之间关系的过程。在"文学豫军"普遍艰难寻求"中原突破"的大背景下,李佩甫的这种努力无疑是值得肯定和期待的。  相似文献   

4.
李佩甫是当代河南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植物书写"在《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平原客》等"平原系列"小说中都有鲜明呈现,它是李佩甫思考中原文化意蕴的重要切入点。在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语境中,少数人历经磨难如愿逃离乡村,最后却沦为城市生存法则的奴隶。"平原叙事"构成了李佩甫小说的主要叙事方式。平原乡村的民间文化形态不仅具有自由自在性,而且还存在着藏污纳垢的典型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原文化传统的矛盾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5.
李佩甫是乡土书写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作品最具本土特色。他用中原大地草木与花香编织着温馨的摇篮,里面盛满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与绵延的情感。在这种弥漫着泥土气息的氛围里,一方面讲述"小处活人"、"败处求生"的中原方式生存,一方面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从城市与乡村的对峙中抽身而去,价值立场上表现出犹疑之后努力突破乡土的书写姿态。  相似文献   

6.
《生命册》获得2015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使得更多人将视线聚焦于李佩甫的"平原三部曲"。在这个被构建出的"中原大地"上,李佩甫立足于当代农民特有的生存环境与社会背景,刻画着在这个现代化时代的乡村特有的焦虑、挣扎与归途,一如既往地从日常生活入手,创作与丰富着属于他自己的"平原植物"形象。李佩甫在他的"平原三部曲"中的植物叙述,对他的创作实践和文化意义的分析,与植物叙述背后的文化精神和深层内涵的探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墨白 《快乐阅读》2023,(12):15-19
<正>一1990年3月中旬,还在老家小学任教的我和大哥孙方友一起赴郑州参加河南省小说创作座谈会。出席这次座谈会的作家、评论家有六十多人,可谓队伍庞大,他们大多是21世纪前后中原文学的中坚:于黑丁、南丁、张一弓、孙荪、乔典运、鲁枢元、段荃法、刘思谦、阎连科、张宇、李佩甫等。我就是在这次会议上结识了田中禾先生,现在细致算来已有32年。田先生在会上“抨击陈腐的乡土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雅致、创新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8.
出土隋唐中原陶俑艺术风格流变呈现出民族性、时代性特征,既反映了古代匠人的造物观念、社会风尚、高位文化的审美取向,又体现外来艺术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汉胡更迭背景下中原陶俑形制的变迁,是隋唐时期民族文化高度融合的反映,同时诠释了作为高位文化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恒持能力。本文也反向复刻了隋唐“高位文化”在文化交融场域中对“胡”文化的整合路径。隋唐中原陶俑艺术风格变迁背后的文化演变,为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成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国文化的守正创新带来了启示,也对中原陶俑形制在当代的创新再造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9.
青年作家李佩甫最近推出的长篇小说《金屋》,读后如嚼橄榄,余味无穷,是一部蕴含丰富的作品。无疑,《金屋》标志着这位具有创作追求的作家的小说艺术日臻成熟。总体而言,《金屋》描写了当前变革中的中原大地上,蓦然耸起一幢颇具现代意识的、金碧辉煌的“金屋”;与此同时,金屋又诱惑了乡村中无数的男人和女人。继之,金屋也成了村民们眼中的洪水猛兽,罪恶的象征,并带来了扁担杨村的一片“喧哗与骚动”:艳羡、嫉妒、仇恨、诅咒……,使扁担杨这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地域文化和作家的主体意识两个层次对李佩甫小说创作中所流露的男权意识进行分析。指出其小说多以男性为主人公,多是男人的世界有女人来陪衬;同时也指出了作者的男权意识干涉了本文的艺术构成,使人物形象多为理念而存在,减损了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的重复,是作家建构文学世界、表达意义的基本方式。借助重复,李佩甫建构了他开满了"恶"之花的"豫中平原"文学世界;通过不同类型的重复及其变异,李佩甫在他的小说中表达出复杂多样、变幻莫测甚至互相矛盾的多重主题意义。对李佩甫小说中的重复的解读,可以让我们更科学、更深刻地认识文学中的重复现象,更有效、更具创造性地运用重复来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龟兹石窟绘画的艺术特点、壁画艺术的残损和对它进行保护的措施等一系列现状问题,介绍了龟兹石窟绘画艺术诞生与鼎盛时期对中原石窟艺术产生的影响和后来中原石窟艺术又丰富了龟兹石窟艺术的历史过程,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龟兹佛教绘画艺术中心对古代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古印度、中亚、中国和西方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互相影响,龟兹石窟是西域文化最重要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又十分注意中原文化的影响,论述了龟兹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集宁师专学报》2020,(2):40-45
历史与文化悠久的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厚重的历史文脉和悠久的传统绘画造就了今天中原绘画雄浑粗犷、敦厚朴实的画风。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原地区的艺术家们在比较成熟的"中原画风"基础上积极打造"中原画派",以此弘扬璀璨夺目的中原绘画艺术。为此,笔者探究了中原绘画的历史渊源、中原画风的缘起、中原画风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原画派"的打造等问题,为推动中原绘画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李佩甫的长篇小说《生命册》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该作品通过聚焦城乡命运与人性嬗变,将城市与乡村一并纳入自己的创作视野,它在对乡土文化进行客观反思与价值发掘的同时,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的困境与异化。总体上看,小说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土情结,作者对乡村有着更多的肯定,并将之视为挽救城市文明的最后力量。  相似文献   

15.
师陀乡土小说中大量死亡意象的呈现,是作者对中原乡土世界底层生命个体的生存苦难的写照与深情关怀,寄寓的更是作者对中原乡土沉滞落后的文化反省与人类命运中生与死的深刻拷问。  相似文献   

16.
河南乡土文学作家李佩甫,在属于自己的中原领地书写个体的生命轨迹,以超于常人的敏锐眼光和先见意识,来洞悉每个乡村放逐者、漂泊者的灵魂。他立足人、植物、土地三者之间的关系,揭露、批判人治社会下宗法文化主导的统治者的变态权力欲,分析"草性精神"对平原人生存状态的异化,反思知识分子逃离乡村后道德理想的坍塌。在拉开与土地的距离之后,李佩甫以回归者的姿态对土地进行了再回望。  相似文献   

17.
王琳 《华章》2007,(11):231
中原物产丰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得中原着得天下"这句话,中国七大古都,中原居三,其文化艺术沉淀可想而知.中原的文化艺术之所以如此沉厚,一是由于其社会历史原因,中原从东往西有开封、郑州、洛阳三大古城,形成了中原地域文化艺术的一条主线.中的一些传统特产包装能经过千百年来时间的筛选而流传至今,其艺术与文化的积淀更是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18.
隋唐时代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艺术繁荣时期,也是胡汉文化交流、融合及其影响最广泛的时期,更是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交流最充分的时期。将从西域乐舞对中原宫廷乐舞、民间乐舞的传播和发展,及对社会风尚的影响展开论述;详尽分析了西域乐舞在中原盛行的原因。因而民族文化艺术既要保护、开发和传承,也要交流、创新和发展,还须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开创中华民族文化振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代表着中原传统建筑独特的建筑魅力和艺术文化内涵。从庄园的建筑空间布局、建筑装饰陈设、建筑文化内涵这三方面研究入手,旨在探究康百万庄园建筑特色内涵,彰显中原传统建筑的独特艺术魅力,使中原传统建筑艺术得以认知、传承和发展,让中原传统建筑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藏传佛教密宗艺术兼具宗教教化和审美愉悦双重功能,是中国美术研究的重要内容。藏密艺术的创作过程具有藏地宗教美术独特的思维逻辑和心理机制。藏密艺术在向中原"传播"、"转译"和"互动"的过程中,与中原文化和汉地艺术双向交流,经过长期的融合与重构,最终形成一种全新的具有"汉地藏式"审美特征的艺术风格,新风格的形成对中国宗教美术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