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郭新涛 《学苑教育》2012,(16):25-25
听别人谈话也是一门艺术。俗诘说:会看戏看门道,不会看戏看热闹。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听话人身上。那么,听话的门道是什么呢?首先要听明白,即心领神会、理解语义;然后汲取其中的营养,丰官自己的语汇和思想。当代作家秦牧说:“语言的宝库在当代人的口头上。”  相似文献   

2.
看过《西游记》的同学一定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孙悟空变成小虫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迫使铁扇公主答应借芭蕉扇给他去扇熄火焰山的火。我们在刻画人物时,有时也需要孙悟空这样的本领,钻到人物心里,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看个究竟,并将其表现出来,这就是心理描写。心理描写与行  相似文献   

3.
鲁迅一九二二年所作的小说《社戏》,题目上明白写出一个“戏”字,又取材于看戏的生活经历,然而这题既不关乎所看的戏的本身,亦不在看戏上。写看戏而又不写看戏:这就是《社戏》的艺术构思特色。作品写了两种看戏经历。先写在北京看京戏时所见,然后倒叙上去,再写幼时在鲁镇,去平桥村转赴赵庄看地方戏时所遇。述“今”是为了忆昔,粗粗一读,似乎是在写“没有看出什么来就走了”与“看到……好戏”的对比,但是再读之后,就会发现这两句被置于小说  相似文献   

4.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蕴合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模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出的情感是不同的。犹如看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阅读作品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俗话说:“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具有了欣赏能力,也就是学会了看门道,才能获得更充分更深刻的艺术享受。那么,面对一篇好的作品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去欣赏呢? 一、从整体欣赏——结构美 文章的结构就如文章的骨架,它对文章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凡好的作品,它的结构都布局的非常巧妙,例如,《荷塘月色》由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猜想“在这满月的光里”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然后“悄悄地”“带上门出去”到荷塘边独自“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在获得片刻的安宁  相似文献   

6.
观察与证题是密切相关的,它是人们对客观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细致的感觉运动.如果我们掌握适当的方法,做到善于观察,那么就能赢得证题的时间,从而提高了证题的能力。俗话说,外行看戏看热闹,内行看戏看门道.观察中,我们应特别注意“门道”,而不被表象所迷惑。下面试举例说明. 经验证明欲证两个图形等积,往往用观察法就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卖报     
一看这个题目,你们也许会吓一跳,心里嘀咕:一名在校的中学生,怎么会去卖报呢?要想知道这里面的原因,待我细细讲来。这天秋风瑟瑟,细雨像牛毛似的在空中飞舞,然后钻到没打伞的人们的发隙里、衣领里藏起来。我们一行  相似文献   

8.
不少同学在写人时常喜欢用一种介绍的语气,如“他学习非常刻苦”,“她是一个关心集体的有心人”,“王老师教学认真负责,讲课生动”……这种介绍式的语言当然也是需要的,但如果通篇都是这样的就不行了。这种“贴标签”、“作鉴定”似的介绍只能给读者一个概括的、笼统的印象,这样写出来的人物是“平面的”,“立”不起来。这就好比大幕未开前,一个人在给观众介绍剧中人物,而观众盼望的是:别老介绍了,快点开幕吧,让我们自己看戏,看人物怎样演戏。我们可不要当这样的介绍者,介绍得再详细,也还是隔着一层,平面的人总是瘪瘪的,干干的,而人本应该是…  相似文献   

9.
人对外界的了解大部分是通过“看”来完成的。看,又有“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一说,这就说明“看”是有学问的。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要求学生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等等,那么我们自己是否擦亮了眼睛,是看“热闹”还是看“门道”呢? 作为班主任,每天都和几十个不同性格的同学打交道,每时都会遇上许多不同的问题,有正发生的,有  相似文献   

10.
“今天学习的‘膝跳反射实验’,对学生来说本来是个很抽象的内容,可是出乎意料,在自学之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到讲台上给大家演示。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几组学生演示完之后,很多学生又主动当起“解说员”,把我彻底地变成了一个‘看客’。整堂课气氛热烈而积极,在和谐的氛围中,我轻轻松松地引导,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适时适度地做个‘甩手掌柜’,感常不错!”  相似文献   

11.
眼里有什么     
张伟 《山东教育》2008,(1):30-30
有一位进山旅游的人,看到一位老者站在一块岩石上痴痴地观望什么。他有些纳闷,便走上去问道:“老人家,您在看什么?”“心里有什么,眼睛里就会看到什么:心里有云雾,艰睛里就会看到云雾;心里有日出.眼睛里就会看到日出;心里有森林,眼睛就会看到森林……”老者的话让旅游者更加不解了:一般来说,  相似文献   

12.
殷殷插柳     
<正>有一句过目难忘的诗,是24k的金子,光芒四射,你一搭眼,它就会钻到你的心里。它是一朵销魂的花,却不知出自哪一页历史的哪一枝头。回眸春天的枝头,有的挑着“闹”字,有的探头墙外,有的东君著意,有的晴风吹暖,  相似文献   

13.
看戏的意外收获诸葛大生的外婆最喜欢看戏,而且非得去戏院看,说那才叫够味。这下就有了麻烦,尽管外婆管票、管吃,可还是没人喜欢去戏院里“受罪”。于是一到周末,诸葛大生常常被妈妈点名去陪外婆看戏。  相似文献   

14.
孙自法 《宁夏教育》2009,(9):I0001-I0001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大典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今年的阅兵式看什么?怎么看?  相似文献   

15.
一、作图观察俗话说,不会看的看热闹,会看的看门道.在进行应用题思路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示意图,让学生能“看出门道”,从而拓宽学生解题思路,提高思维水平。例如: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8小时到达,一辆货车从乙地开往甲地要10小时到达。两车同时由两地相向开出,6小时后两车相距112千米。甲乙两地  相似文献   

16.
遇蛇趣事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实小有狗“访问”过,有猫“访问”过,甚至连老鼠也会来“访问”我们学校。如今,又来一条蛇“参观”学校,并住了下来,看我们学校名气多大呀!一堂体育课上自由活动时,我发现一群人围在墙边看热闹,还时不时地往后退。我也比较爱看热闹,二话没说,也忙探着脑袋,拼命往人群中挤。挤了半天,终于进去了。细一看,嗬,原来是一条蛇。三角形的脑袋后面拖着缀满斑点的身子,扭着细长的身躯,还不时“咝咝”地吐着舌头。一旁的同学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议论纷纷。一会儿,几个男生(包括我)正慢慢向蛇逼近,可谁也不敢上前碰碰它,因为这家伙的脾…  相似文献   

17.
纵观现在的作文题目,如《一件有意义的事》、《快乐的()》、《夸夸我的同学》等,规定了习作的范围或是学生的情感,大都是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命题的形式呈现,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或言不由衷。老师也视作文教学为“苦差使”。所以,如何出好作文题目成了语文老师的一项基本功,而叶老指出的“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无疑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钻到学生心里出题目,就要同学生共呼吸,同思考。老师是他们的玩伴,察言观色,了解他们平时爱玩什么,想些什么,测知他们胸中积蓄了些什么,这时出的作文题目就能贴近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想,点亮他…  相似文献   

18.
《看戏》一课,描写了首都群众观看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挂帅》的场面,赞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热情的观众和热情的艺术家。这篇课文的文题是“看戏”,重点自然落在看戏的观众身上。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有的教师对梅兰芳的表演分析不透,在公开课和观摩课上,则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被人指责为“对教材把握不准”。其实,这些教师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没有梅兰芳的“戏”,观众“看”  相似文献   

19.
天下没有足赤之金 ,也少有无疵之文。吹毛求疵固然不好 ,若是发现书中或文中确实有“疵” ,那就理所当然地要“求疵”。前人和今人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 ,“求疵”是很好的读书习惯 ,既可以练就眼光 ,又可以磨砺思维。人们常说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这句话对于读书同样适用。不会读书的人 ,只会“看热闹” ,跟着别人喝彩叫好 ,不可能发现书中的毛病和差错 ,即所谓“疵” ,也就不可能去“求疵”。而善于读书的人 ,却能“看门道”。不仅能看出书中精妙 ,还能发现书中瑕疵 ,犹如高明的玉石鉴赏家能发现玉石上的斑点一样。所以“吹毛求瑕…  相似文献   

20.
<正> 学校的画廊前挤满了看热闹的同学,大家边看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大伟指着其中一幅对丁凯说:“看不出咱们班的李菲菲还真有两下子——这大虾画得,没说的了!”丁凯撇撇嘴,不屑地嘀咕了一句:“哼,还不知道是不是她自己画的呢?”周围看热闹的同学听了丁凯这句话,纷纷凑了过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