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2.
不要报道违法者的“不懂法”近年来,在法制报道中经常出现记者简单地以“不懂法”来报道违法者违法的原因,这是有违事实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如某电视台报道一制造假酱油案,记者问违法者:“你知道不知道违法?”那个人说,“不知道。”记者也不再作什么分析,给人的印...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新闻媒体应以正面报道为主,始终高扬时代的主旋律———对这一点,新闻界的同仁们早已有共识,并一直在努力实践着。近几年来,随着正面报道的日益被重视,许多编辑、记者在深感责任重大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切感受到了正面报道的“君家妇难为”;似乎总有人爱跟正面报道过不去,不管你报道什么,也不管你如何报道,他总能挑出“毛病”来。比如,你报道某个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有人便会说:“这应是最起码的要求,也值得报道?”你报道某个先进人物为顾“大家”而舍“小家”,又有人会说“舍小家也是失职,为何还要提倡?”你报道某地方领导为兑现拖欠教师…  相似文献   

4.
人们常说记者是“杂家”。记者之所以被称之为“杂家”,是因为记者这个职业交际面广、涉猎面广、报道面广,可以说是无所不到、无孔不入、无所不报。做为学者,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学识论著建树和突破,学者所研究掌握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高度。如何使记者具备学者的风度,也就是说,在报道中既体现报道内容的深度又体现出报道  相似文献   

5.
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充其量是一个“无冕之王”,要获得别人或社会的尊重,靠端架子是不行的,光靠牌子也不行。只有靠真本事,靠下苦功,写出让人看了说“行”的报道来,人家自然会给你正衣加冕,对你抱有应有的尊重。  相似文献   

6.
体验式报道是近几年来为媒介所看好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又被称为“参与式报道”或“介入式报道”。所谓体验式报道,就是指“记者在某一事件或某一行当中扮演或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或亲自参加事件的全过程,或亲身体验某一行业的酸甜苦辣,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出来,这种报道的叙述角度一般采用第一人称。”“体验式报道”早已有之。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众所周知,它是忠于事实的客观报道,但其中有好几处就是“体验式报道”。如写自己原来对中国农民、红军、中国革命是什么看法,后来经过实际接触是怎样改变了旧有的看法。这种写法…  相似文献   

7.
冲突:行业分割与报道分工 当记者的见面总少不了问一句:你是跑哪条线的?很多新闻单位都有一些记者,在某个行业泡了几年、十几年,对某一个行业情况了如指掌,从而成为资深“跑线”记者。 如今,新闻单位的部门设置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记者要用自已对事实的报道夫说服读者、征服读者,那么,记者在采访事实的过程中,就要首先去征服被采访者。记者“记”得好坏(这一点,我们在上期的《记者的“记”》中专题谈过),直接关系到后来报道文章写得如何,而在“记”之前,又首先有个“访”的问题。如何“访”,如何让被访问者能提供给你报道某一重要事实的可靠材料,这不能不说也是记者的又一项基本功。著名记者田流在谈采写经验时曾说过:写作当然要用力气,但应在采访上花更大力气,两者如果作个简单的比例划分,百分之六十以上,甚至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精力和时间要…  相似文献   

9.
新闻本来就是用事实说话的,何来“真话”、“假话”?确实,新闻讲究真实,但“真实”,不等于是“真话”,你用的事实说明一种什么观点,这里就存在一个真话、假话的问题。比如,同样一场足球比赛,你可以说他踢得好、精彩,也可以说是糟糕、糟透了,不同记者报道所得结果常大相径庭。这里的结果与观点,有不同记者不同看法之别,也有敢不敢讲真话之分。例如,前不久中国足协掌门人阎世铎说了一通话,提到中国足球的症结是“气不如人”,按一般的惯例或按长官意志,上方怎么说就怎么去顺从,即可。但4月13与14日,《新民晚报》体育新闻版先发了一则言论《说“气”》,又发了一  相似文献   

10.
记者的有效提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新闻工作者.提问将体现记者的采访技巧和采访功力。业内有这么一个反面典型例子,2002年带有传奇色彩的伟大科学家霍金到杭州出席学术会议时。有位记者提问。“你认为人类历史的下一个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将是什么”,霍金不无讽刺地说:“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无独有偶。记得两会期间,有记者提问经济学家吴敬琏,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已回答多次.要求记者多看看他写的书或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11.
就 像有位名人说过的那样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应该说 ,“发现”对每个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就是在经济生活某一领域 ,某一方面的记者 ,只要你用敏锐的目光 ,深邃的思考 ,就能去发现蕴藏在新闻背后具有及其重要价值的报道 ,定能把经济新闻的题材做得“出彩”、“传神”。作者不是跑经济部门的专业记者 ,但由于长期在新闻采访一线 ,对整个经济条线的大致情况有所了解 ,我觉得 ,只要你用心思考、观察体验 ,即使是很小的部门 ,不大的条线 ,其新闻线索也是层出不穷。去年以来 ,记者稍微留意一下盐业部门 ,做了两年的实践体验 ,…  相似文献   

12.
新“官”上任三把火策划:阿仲据《中国档案报》第66期报道:该报记者在湖北省档案局局长述职报告会上采访时,曾向在座的一位职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从本局干部中选一名局长,你推荐谁?”会后,局里一位女同志对记者说:你要问到我,我就推荐我自己,我觉得...  相似文献   

13.
“专家发育”是指在新闻报道中记者引用的相关专家对某一事实的见解、建议。在重大事件、重大专题的报道中,“专家发言”往往起着一言九鼎的作用。如果在网上搜索与“钱江十桥”的相关报道,你会发现,从  相似文献   

14.
1993年6月18日,东方电视台开播半年来普普通通的一天,姜澜、崔士新、虞世明、龚文祥采访小组正在对某公司的产品质量问题进行追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下午一点,姜澜一行采访回台时,某单位的副总经理已在台内等候多时。这位副总经理将姜澜拉到一边,悄悄地说:“咱们交个朋友,我给你一万元,你的报道到此为止算了。”姜当即义正词严说:“你太不了解东方电视台,也太不了解东视记者了。就是十  相似文献   

15.
某企业经济效益好,半年度时,一位记者说这是强化经营管理、落实生产责任制的结果;到“七一”节,一位记者说成是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结果;省报一位记者来,又说是该厂重视科技兴厂的结果。对此,该企业职工一笑置之,说这些报道尽是胡说八道的假话。但是,这些不同角度的报道,如果单独看其中的任何一篇,都很难发现有什么不真实,因为这些报道中提供的具体事实都是确有其事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真事”成“假话”的报道呢? 大家知道,新闻报道必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新闻界掀起了一股体验式采访热:《新民晚报》记者深入一些辛苦行业“下生活”,并根据亲身体验,写出“体验札记”;《扬子晚报》推出一组体验式报道──《与你同行》,记者在盛夏酷暑与采访对象同吃住,共劳动,并通过记者的眼睛和感受来反映采访对象的酸甜苦辣;《羊城晚报》记者乔装‘打工仔”进入某合资企业,“体验”打工仔遭受体罚、殴打的屈辱,并写出长篇体验式报道──《来自高墙内的哭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段时期以来,体验式采访报道风靡新闻界。体验式采访的运用,给新闻报道吹来了一股求真务实的清新风气,颇得…  相似文献   

17.
梁衡 《今传媒》2006,(12):1
每一个记者都想成为名记者,这倒不全是为了虚名,因为这“名”代表着你的成就。一个有成就的名记者大约要符合以下四条标准:1、有一篇或数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代表作;2、熟悉某一领域的报道并有权威性,是所谓的资深记者;3、有一定的新闻理论修养;4、有一本以上的专著。这  相似文献   

18.
体育报道不应提倡迷信河北某电视台2月25日体育节目中,报道国家乒乓球队在邯郸基地训练时,内容有明显的迷信色彩。记者问:老运动员都说这里是一块福地,为什么?运动员答:都说附近有一个大佛寺,能给人带来好运。问:你认为灵吗?答:还是挺灵的。北京某电视台3月...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一条16名记者遭公安局“封杀”的消息在新闻界引起很大震动:2002年7月26日,一封题为《关于个别记者涉警曝光失实情况的函》从兰州市公安局发出,函中称:“今年以来,个别记者因采访不深入,出现了一些严重失实的报道,这些失实报道既违背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性的原则,也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给公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鉴于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今后以上记者再不宜到公安机关采访,各分、县局和市局机关各部门将不予接待。”这次“封杀”记者行动共涉及兰州市6家都市类报纸共16名记者。(见2002年8月8日《南方周末》) 据笔者所悉,此事件只是记者遭“封杀”现象的又一个新的例证。某一政府部门或组织拒绝接受某一或某些记者采访的“封杀”记者现象发生已经有一段历  相似文献   

20.
某晚报记者去年曾通过模拟测试,写了一篇《你有同情心吗?——一次现场模拟测试实录》的报道,新闻界颇有异议。这几位年轻记者装扮成盲人、孕妇,去测试路人有没有爱心、同情心。电视上已见过类似的“策划”,初看挺新鲜,再一深思,这种名为采访,实为制造新闻的活动实不可取。因为那事实并没有发生,只不过是记者模拟、“制造”出来的,这怎能叫新闻?新闻应遵从事实是第一性、报道是第二性这一原则,采访不过是挖掘新闻、发现新闻的过程,绝对不能无中生有或去制造,其中的界线是可以把握住的,一种是制造、一种是挖掘。至于有人说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