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文学流派中,鸳鸯蝴蝶派是历时最久也是颇受非议的一个流派.它在与新文学的对峙中,几度式微又几度中兴,其顽强生命力的根基在于它拥有新文学所不及的广大读者群.从作者、文本、读者三个方面来分析它的大众接受优势的原因,以此作为发展新时期文学的前鉴.  相似文献   

2.
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已呈现为一个明显的文学系列.该系列包含的体派在其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和主要创作倾向中,体现出如下几个共性价值特征:一是贵族作家群落构成其创作主体,他们以重建新王朝文学为己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创作和理论领起、规范出一代文学并使其更为艺术化,从而推动文学的自觉;二是这些体派作家所表现出的片面讲求诗文艺术形式的倾向,往往激发起文学革新思潮,有时此种思潮甚至就由其内部发生,从而使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大多具有启发文学革新思潮的价值;三是反映出其时贵族生活的风貌、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并一定程度地烘托、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气象;四是体现出对女性超功利的审美倾向,并在美学史上创造出特定的贵族式女性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3.
王维被唐代宗誉为"天下文宗"。代宗对王维的评价不是一个普通读者对一位普通诗人的看法,其评价折射了当时最高统治者对文学创作的政治态度和审美情趣。从朝廷政治的角度看,典雅平和的王维诗歌是代宗眼里的新经典。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王维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贵族阶层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趣味。在盛唐诗人中,只有王维才最符合封建帝王及其政权对文学的政治要求和审美期待。  相似文献   

4.
当下"美女"的大量出现及"美女"现象的风靡一时,已是不争的事实.文章通过对这种现象的非正常发展态势及其走向的审视和思考,揭示出在全球化及经济发展影响的大背景下大众审美趣味审美态度的变化,对"美女"的心态和行为作出了合乎伦理和社会规范的理性调适和定位.  相似文献   

5.
鸳鸯蝴蝶派是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旧中国的一个都市文学流派。它起源于清末民初,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近十年间,是它的“全盛”时期。“五四”以后,随着新文化的发展壮大,鸳鸯蝴蝶派逐渐走向衰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流派便完全从文坛上消失了。鸳蝴派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也较其他体裁作品为大。小说的内容极为驳杂,大致可分为言情、社会、武侠、神怪、侦探、军事、历史、黑幕、宫闱、娼门、滑稽、民间等类别。其中,言情小说居于首位。20年代以后,言情小说仍占据主要位置。本文试图探讨早期鸳蝴派(偶尔也兼及非鸳蝴派)言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因为这一问题至今还少有人讨论。而要研究鸳蝴派的兴起,似乎又不能回避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无论是给中学生“带来最大审美愉悦”的书,还是中学生最欣赏的作家,都是高度多样与多元的;对于作家作品,中学生们的“最欣赏”远多于“最反感”;虽然学生的文学审美趣味随年级的提升而有所提高,但其提高的程度远不够理想。必须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变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文学审美趣味培育的非理想状况。  相似文献   

7.
在飞速发展的科技逐步取代传统阅读方式的今天,畅销书的大量发行无疑为图书市场撑起了一片新的天空。就是在这样一个人们被大众传媒所包围的消费时代里,笔者认为比起先天的素质养成,大众的审美趣味更可以看成是后天的社会大环境变迁的产物,畅销书的发行情况与大众阅读审美趣味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赏析课是文学课最重要的环节,是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的重头戏,也是其公共基础课之一,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有直接的作用.但赏析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笔者试从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尝试中找出作品赏析的基本规律,进而激发学生对文学美的好奇心、惊奇感,培养他们文学兴趣和感悟能力,塑造良好的审美心态和较为纯正的艺术趣味,以优化其学习状态.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篇典型的鸳鸯蝴蝶派小说,<红鸳语>完全符合作者们娱乐消遣的小说创作价值取向,但是在这种价值取向的背后却也隐约透露出这些鸳鸯蝴蝶派作家们某些初具现代性特征的人物价值观和小说创作观.本文试图从人物性格、集锦小说形式和尴尬的小说结局形式三个方面来论证这篇小说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体育审美浅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体育的影响,揭示了现代体育审美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指出现代体育更加接近其游戏本质并正在成为大众审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平台,对社会生活必将产生更加重要的影响,其进一步发展必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