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代管家长”制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留守孩子”的不断增多,而在我国部分地区农村自发形成,并逐步流行开来的一种旨在针对农村广大“留守弦子”教育的新制度,即指学校教师与农村“留守弦子”结成对子。教师代理其家长。从思想、学习到生活实行全程负责。“代管家长”制的出现,是对广大农村“留守裱予”教育的一种新尝试,是保证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一种新举措,是加强和改进弱势群体子士教宵的一种新思考。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我国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实行"代管"。在这种代管中,学校与被代管的学生之间应该是教育、管理、保护关系(寄宿制学校除外),代管教师与被代管的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委托监护关系。在发生与被代管学生有关的损害赔偿纠纷时,学校和代管教师在有过错的情况下,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我国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和实施代管制,从根本上解决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救助问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表明,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的现行做法是,从建设留守儿童活动之家以提供学习和娱乐场所、签署监护人委托责任书且实施一人一档制、设立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专职干部等三个方面实施政府的教育与关爱方案,从建立"代管家长"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活动、定期安排免费体检等三个方面落实学校的教育与关爱措施.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具有统筹协调和分层实施相结合、普遍关爱与特殊照顾相结合、完善人格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何亚萍 《考试周刊》2009,(19):162-16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存在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开办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既提高了家长教育孩子的素质和能力,又联络了教师与家长的情感,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已经超过2000万,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些儿童大多存在程度不同的学习问题。目前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实行教师"代理家长"制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帮助。也可以由地方政府牵头采取举办家长培训班、开办留守儿童学习帮助中心、建立社会人员"代理家长"制等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的学习,但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现行户籍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6.
进城就读初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下出现的一个新群体,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盲点。这个群体身上具有诸多积极因素,也存在着行为、心理和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积极肯定、家校联动、“代管家长”是针对进城就读初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7.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打工或经商,由祖辈、亲属或其他临时监护人抚养、教育、管理照顾的未成年学生.目前,这个群体在我国已普遍,尤其在农村特别突出.根据"五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共有流动人口1.2亿,农村留守儿童有2000多万,其中980万是学龄(6~14岁)儿童.这些孩子的家长走南闯北,却把未成年学乍的教育、管理、监护的义务,委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友,有的干脆让他们自己做饭、自己洗衣、生活自理.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5,(A3):172-17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推进,全国约有一亿四千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打工。在这些农民工中,相当一部分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孩子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信息体系。近几年,作者通过构建"金山小学阳光心情吧"、学校信息网络和利用"校讯通"工程,构建起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让学校与家长对子女进行协同教育,这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容小视,剖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及存在问题的表现,提出以下建议:家长要把子女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密切配合,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用爱心、耐心教育留守儿童;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育孩子。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一段时期内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家庭贫困,二是城乡二元制结构。学校实行寄宿制、建立留守儿童跟踪档案、提升教师和家长教育管理技能,以及开展学习"一帮一"活动等,可以明确社会、学校、家庭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的责任,为共同关注留守儿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孩"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及其学习状态对基础教育尤其是广大中学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培养和提高中学教师应对"留守孩"现象的能力和素质是当务之急,作为培养中学教师的高师教师教育改革应当先行,对高师教师教育进行全面思考和改革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去城里打工,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诞生了.他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留守在家,由他们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代管,这就是留守儿童.本文从留守儿童的家长、心理健康、法制教育以及温馨班级方面论述了怎样关爱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农民到城市打工,于是把孩子委托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亲戚照看,就形成了大批的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与教育,在学校违反纪律,学习成绩不好,成为学困生,因此,留守学困生也成为当前农村教学的一项棘手问题,这需要教师、家长给予这些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由于户籍制度、经济因素等诸多限制.多数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于是就产生了"留守儿童"这(?)特殊群体。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呈增长的趋势。他们缺少父母引导、关爱和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弱视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些成了"留守儿童"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已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入学受教育有《义务教育法》做保障。所以,在学龄前到小学阶段,由于孩子思维单纯,家长成了孩子的主宰者,这时的家长可以施展自己最大的魔力,努力满足孩子的需求,给成长中的孩子以呵护和帮助。但是,农村学生留守儿童增多后,家长的教育缺失,导致学生厌倦学习、最终辍学的现象却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认识新教育缘起于马琳老师一行的送教活动,时值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时期。灾难可以摧毁房屋,却无法毁灭梦想与激情。马琳老师的新教育课程是一粒火种,让大家见证了新教育儿童课程的专业力量。随着新教育在北川的大力推进,"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了所有北川教育人的共识。我校地处城乡接合地区,留守学生多,学生大部分住校,家长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和家长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学校、老师和家长缺乏必要的沟通,大家缺乏信任,孩子也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模式主要有"留守儿童之家""乡村学校少年宫""代管家长队伍""农村全日制寄宿学校""留守小队"等。现有关的爱模式存在着各主体责任不明且难以形成合力,经费投入不足,未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创新性有待提高等问题。要强化各主体责任,加大经费支持,加强执行力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关爱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钟文花是玉山县南山乡枫林村的一名普通教师,15年来,35名农村“留守孩子”在她的关爱下健康成长,其中有7名学生考上了大学,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农村“留守孩子”的“代理妈妈”。如今,赣东北大地人们正在争相传颂“代理妈妈”钟文花关爱“留守孩子”的感人事迹。倾情关爱,给“留守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流于形式,不良的社会风气、文化氛围等始终围绕着这些孩子,学校教育动机失当或者教师责任心的严重缺乏,外出打工父母的文化层次不高、教育方法简单,关心方式不当"留守学生"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课题组经过实践研究,认为应做以下教育转化工作:师生结对包干,明确工作职责,定期检查了解、实行长效管理,定期集中同学中正面的事迹进行引导,作好普查工作,将"留守学生"纳入特殊学生档案中,确立建档对象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管,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当教师把学生推到校长面前的时候,就一定是个难教育、有"分量"的人物了.面对这样"小霸王"式的学生,校长该如何面对呢? "四了解"是基础 "四了解"是指了解家庭背景,了解成长经历,了解个性特长,了解个人需求. 一个孩子成为让家长和学校都头疼的问题,是和以上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的.从家庭上来说,有离异家庭,单亲教育缺乏平衡;有多子家庭,放任自流,疏于管教;有贫困家庭,满足不了孩子的需求,走向两极;有留守家庭,缺乏父母亲情,存在代沟.不同的家庭,孩子有不同的成长经历,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对家庭、学校、社会也有不同的需求.了解这些,就会为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