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教材《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是一篇读写例话。读写例话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怎样读或怎样写。本篇读写例话侧重在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读书的必要方法。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去读,自己去思索,理清文章的思路呢?我认为可以这样进行:复习本组教材中的重点课文《草地夜行》,将重点课文中重点训练项目的有关内容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将理解的知识,再通过运用转化为能力。下面是对教学本课的设想。时间:一教时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成功地解决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完成从实践向理性认识飞跃的这一重大理论问题.那末,从理性认识向实践活动的飞跃又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这是毛泽东给我们留下的一项空白.笔者运用马克思主义中介理论,在理性认识和实践活动之间的结合部上,终于找到了第二次飞跃所必经的中间联系、过渡环节--自由认识.自由认识是理性认识和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而融合成的一个崭新的、相对独立的认识论范畴.  相似文献   

3.
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产物,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体系。理论并不会停留在现象的彼岸,理论既要在实践中受到检验和证明,又能指导千百万人变革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无限深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与此相联系,理论从实践中产生,又回到实践中去的过程也是一个辩证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在现实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从实践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发表已经一周年了。一年来的事实证明了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理论。经过毛主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是认识依赖于社会实践,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第二是认识依赖于人民群众,认识是从群众中来再回到群众中去。这两个特点又可以统一成为认识是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来再回到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去。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保证了领导政党和领导者的思想符合于客观  相似文献   

5.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关于认识无限发展的一个基本观点。要准确理解这一基本知识,就必须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两次飞跃”的基本内涵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由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即由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二、了解“两次飞跃”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目的和使命不同。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使命是在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代,日本所制定出的义务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中,值得我们中国去借鉴和学习的内容有哪些呢?这将对中国的义务教育改革带来怎样的启示呢?本文就这一领域进行研究,希望对中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我们的教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处于战略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教育工作者,怎样才能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做出贡献呢?那就是既要努力完成培养四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光荣任务,又要认真总结、传播、推广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而努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并且经过实践检验证明  相似文献   

8.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革命的能动反映论.它的主要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但这一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在人类认识史上把实践引入认识论始于何时,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认识论有没有它的思想和理论渊源呢?这是近年来在实践观上一个新的争论问题.现试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要用哲学思想指导数学教学○段晓宁(吉安师范学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也就是说人们首先是由感觉器官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而产生关于事物的现...  相似文献   

10.
【看图提示】1.小猫去了什么地方?它看到了什么?又是怎样做的?2.回到家里,小猫又做了什么?结果怎样?3.看完了这4幅图画,你明白了什么?【写话秘籍】想前(写起因):小猫欢欢为什么想到了捞鱼吃呢?是自己馋了,还是家里来了客人?想细(写经过):小猫欢欢发现了鱼之后,是怎样做的呢?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当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接触到了一些有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问题,这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许多人接触到了葛兰西的实践哲学。葛兰西的哲学是怎样的呢?本文拟就对他的哲学思想作一大概介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哲学史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问题作了全面的科学的总结 首先,实践观是对一切旧的知行学说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张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人的感觉器官才能同外界事物相接触,客观对象才能反映到头脑中来。人“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知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 其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科学地总结了中国哲学史和全部认识史。 1.科学的实践观纠正了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各种片面的和错误的理论。孟轲一派主张“静思”是“通”即是达到真理的唯一途径。这就否认了人的认识是开始于感觉经验,理性认识必须从感性认识得来,这就是抛弃了认识论的唯物论,陷入了唯心主义,与孟轲相反,墨翟则只承认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而不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他的错误在于它们仅是片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在实践的基础上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知识来源于实践。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对个人来讲,知识又是怎么获得的呢?一方面在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等活动中,通过感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再经过思考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成为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这是个人知识的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经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它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它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代替。”  相似文献   

14.
当这学期从学校领导口中第一次听到"微课"这个词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就这样抖的冒了出来。"微课"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和我们平时上的可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老师怎样去实践这样的一种课堂呢?学生怎样去接受学习利用微课呢?它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又有什么不同呢?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不断摸索、研究、课上实践以及上网学习相关资料,我对微课有了初步只认识和了解。其实"微课"是  相似文献   

15.
许多学校都在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怎样认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这样的整合,对师生提出了哪些要求和条件呢?运用哪些整合模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本文对当前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学校教学实践,探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  相似文献   

16.
<正>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利用这一方式来践行这些理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在教学中经过摸索,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然后又回到实践的认识论是实现这一数学教学愿望的有效途径。一、实践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  相似文献   

17.
杨郁 《高中生》2009,(22):2-2
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可能会经常天马行空地想象未来的生活。其实,在古代人们也一样畅想过未来的生活。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古人是怎样想象未来生活的。其中,有哪些是我们已经实现了的呢?哪些还需要我们努力才能实现呢?  相似文献   

18.
经过几年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我逐渐地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印象:心理学教材(张世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选编的内容质量很高,章节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教材中有的内容缺乏例证或虽有例证因过于简略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有的内容过于琐碎,使学生难以形成在感知和理性认识方面的一个整体印象.一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和运用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感性认识缺乏或残缺不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们知道,人的认识的完整过程是:由源于实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理性认识还要发挥其指导实践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理性认识,并且还被要求能在实践中运用理性认识解决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的教学法很多,面对众多的教学方法,选择哪些方法对自己当前的教学情境来说是最恰当的呢?怎样使这些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用呢?这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更是艺术问题。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对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选用的一些教学法,提出自己浅薄的见  相似文献   

20.
浅谈实验教学与能力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单纯地将其当作传授知识的过程,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师擅长于讲授法,只要能用语言来叙述的,就不愿意动手去做;学生善于运算,而弱于动手,如果问学生: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一昼夜相遇几次?他们埋头就算,而很少想到去拨弄一下自己戴着的手表.这与实验教学任务“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相违背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