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隐私”,这是近一两年来在社会上很“火”的一个词,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两年多前安顿出版了本《绝对隐私》,一时大为走红,之后,又冒出了许多本各种各样的《XX隐私》,同时,报刊、电台、电视合等媒体也乘势大肆炒作,于是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隐私”热,可以说,人们对“隐私”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敏感过。这是人们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如果谁要一提到中学生的“隐私”,便会有不少人哑然失笑:中学生,小小的年纪,何来的“隐私”?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交往的范围也就那么大,根本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中学生难道真的没有“隐私”可言吗?  相似文献   

2.
父母(尤其是妈妈)总想偷看我的日记,监听我和同学特别是异性同学的电话,还美其名曰“在行使监护权”。我已经是中学生了,应该有自己的隐私权了,难道隐私也要“监护”吗?———艾玲艾玲同学,你渴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独享一份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正常的、合理的要求。有人说,没有秘密的孩子是长不大的孩子,没有独立意识的孩子是缺乏主见的孩子。看到你逐渐长大成熟,有了较强的自主意识,我为你感到高兴。艾玲同学,隐私是与生命有关的个人私事,保护隐私就是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这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权利。…  相似文献   

3.
张昊 《家教指南》2009,(9):13-14
小孩子有什么秘密可言?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特征、他们每天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眼中,难道还有“隐私”吗?是的,孩子虽小,却也有不少不能说的“秘密”。家长不但不能随意揭穿孩子的“隐私”,而且应当保护好孩子的小秘密。  相似文献   

4.
陈广媚 《甘肃教育》2010,(17):27-27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掩饰,“严加防范”,甚至连父母也不容知晓的“隐私”却毫无顾忌地出现在作文中、日记里,由此便产生了所谓的“隐私”作文,而近几年“隐私”作文更是屡见不鲜。面对这一现象,教师有的叹息学生思想复杂,难以驾驭;有的痛恨学生不明事理,办事冲动;有的甚至大肆宣扬,谈虎色变。  相似文献   

5.
美国基础教育在力图传递给学生一个“理”——没有“正统”和“俗成”。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古希腊之所以出现人类历史上第一拨创新的人群是有其特别原因的,那就是古希腊的公民是人类历史第一拨具有思想自由而没有崇尚权威可言的人们。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隐私权是受法律保护的。对学生而言,隐私神圣不可侵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刻意掩饰、严加防范甚至连父母也不容知晓的隐私,却在作文中、日记里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首先是学生对教师高度信任,并期望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化解心中的痛苦。其次,中学生写作在向着抒写真我、张扬个性、吐露真情、  相似文献   

7.
保护我国公民隐私权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位著名的法学家曾经这样说过:基本的社会价值是那些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法律可以加以考虑的价值,没有这些,人类的生存就毫无意义。而隐私,正是这些价值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那么究竟什么是隐私呢?翻阅我国浩瀚如海的典籍,却查不到隐私二字。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理解为“隐私=阴私”,就连国内法学词典也注释为“隐私案件亦称阴私案件”。因而常发生隐私被混为阴私而被“曝光”,与此同时,个人的秘密可随意被他人泄露,尊严可随时被他人侵犯,可以  相似文献   

8.
动物的美德     
人们一般认为动物面貌丑陋,生性粗野,你争我夺,弱肉强食,根本没有一点“美德”可言。其实,这种看法既不全面,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9.
余平 《学习之友》2008,(4):26-26
刚到英国的时候,一位久居英国的华人朋友提醒我:出门要当心,在英国的公共场所、大街小巷,遍布着摄像头和小喇叭——摄像头拍摄的内容源源不断地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摄像头旁的小喇叭,直接向当事人喊话。人们出门在外,频频被摄像头“照顾”,几乎没什么隐私可言。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般认为:动物,它们面貌丑陋,生性粗暴,你争我夺,弱肉强食,根本没有一点“美德”可言。其实,这种看法既不全面,也不科学。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新奇的事物太多了,咱们中学生也越来越敢于接受新鲜玩意儿。据说校园里“早恋”已经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上网“结婚”。10多岁的人就“结婚”?真是匪夷所思!没有确切的数据显示,到底有多少中学生在玩“网婚”游戏。但是从报刊、网络上的报道可以看出,这个现象相当普遍,很多人对此非常担忧。“网婚”究竟是怎么回事?人们对中学生玩“网婚”的担心是否有道理呢?这就是本期要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提笔行文,总想使文面词藻华丽,富有文采,让人读来繁花满眼,为之生羡。这种心理是无可非议的。古人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文采,意思是文章没有文采,不讲语言艺术,就难以笔下生辉,传之久远。但是,如果不从实际出发,不问表达是否需要,一味地堆砌词藻,或者一知半解地滥用、错用,就会适得其反,不但无文采可言,还会弄出语病,以词害义,导致行文的失败。笔者从批改中学生作文中,搜  相似文献   

13.
一些中学生作文,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如写山高,不外乎“高得很”、“非常高”、“高极了”、“太高了”、“高得不得了”;如写某人好,免不了“好得很”、“非常好”、“好极了”、“太好了”、“好得不得了”。这山究竟有多高,这人到底怎样好?无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可言。形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描写,不善于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中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三点一线”,指的是学生活动的范围窄,每天在教室、宿舍、食堂里转,一条线连着三个点,这样的“三点一线”自然毫无魅力可言。但如果换个角度,把家庭、社会、学校看成是那三个点,让这三个点连成一线,它就会散发出迷人的魅力来。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三点连成一线,正是我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所在。实践证明,处理好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是能够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开创出德育、智育相结合的新局面的。根据我校这方面的工作实践,有以下四点经验:一、多渠道,让学校与家庭沟通强调家校联系。但就我们学校…  相似文献   

15.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个中学生应该怎样生活,才算没有虚度年华?”“考大学是为什么?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80年代的中学生,每个人都面临着这一系列的人生课题,要他们思考,要他们回答,要他们做出抉择。  相似文献   

16.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不愿示人的秘密,总有许多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这些“秘密”和“纯个人私事”在法律上被称为“隐私”。隐私作为人类心灵的“后花园”,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因为它是每一个人类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上看,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隐私受到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注意,隐私范围不断扩大,有关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民事基本法对个人隐私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范围并没有作出十分明确的规定。其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对隐私和隐私权产生了诸多认识误区。尽管存在着一些立法上的欠缺和空白,但在这里,  相似文献   

17.
饮茶杂说     
也许是因为都市匆忙的脚步搅乱了人们的闲情逸致,让人少有时间去停下手中的繁忙事务而静心品一壶茶;也许是人们喝惯了速溶咖啡的口味已不习惯茶的清纯;也许人们觉得红酒才有“情调”,卡布基诺才够“时尚”,而茶是什么?既没有情调也没有时尚可言,早被一些达官贵人列入“粗茶淡饭”了。别怪如今社会的人们对茶有这样的看法,古人对于茶也有偏见。清朝诗人张灿写道:“书画琴棋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之地位只能和日常的生活琐碎相提并论。苏东坡也认为“薄薄酒,胜茶汤”。古人大多喜欢饮酒作诗,借着酒兴挥洒满腔的慷慨激昂。李白是“花…  相似文献   

18.
伦敦:正当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在准备参加每年春天例行的毕业考试之际,决策者们发现了一个颇令人吃惊的新潮流:大多数16岁左右的中学生在考试和义务教育结束后,愿意继续学习。曾经只有少数优秀生所追求的中学后教育目前正迅速在英国普及。16岁青年在过去离开学校后即寻找工作,而现在他们为得到更高的文凭而留在课堂内。“几年前,只有少数人上大学,”伦敦南沃克区的杰弗雷·乔叟学校校长M·里德说,“绝大部分人毕业后即就业,他们没有什么前途可言。”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异性交往过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有杂志曾经就此做过调查,结果表明有78%的中学生有普通的异性朋友,45%的有“很知心、无话不说的异性朋友”。在中学生眼里,男女同学“拍拖”几乎成了“新时尚”,没有异性朋友被认为是“无能”。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早恋”,帮助他们理智地跨过这个情感的危险区?我以前像大多数老师一样:通报家长,找学生批评,写检讨,做保证……但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上个学期,我的班里又发现了一对,这回我改变了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一些中学生作文,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如写山高,不外乎“高得很”、“非常高”、“高极了”、“太高了”、“高得不得了”;如写某人好,免不了“好得很”、“非常好”、“好极了”、“太好了”、“好得不得了”。这山究竟有多高,这人到底怎样好?无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可言。形成这种情形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描写,不善于细节描写。若问天姥山有多高,李白则会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并没有说出天姥山的“高”,但它的高却在对比描绘中显而易见。若问包身工的生活待遇如何,夏衍则在叙述了轮着擦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