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是一种讽刺。古人,今人,写文章都要迴避它的,谁愿意自己的文章让人家读起来厌烦呢! 有人以为,写散文倒也适用。因为散文嘛,就要散,可以散出千言,散到万里。事实上,我们也常常读到这类散文,读罢几千字,还弄不清作者意在何方,散则散,一盘散沙,收它不拢,怎不让读者摇头叹息! 其实,散文之散,并非要作者的思想象洪水一样无边际泛滥开去,而是要形散神不散,鲜明的立意,仿佛是一条线,大球小珠落玉盘,这条线的作用就是把它们串起来。一篇散文,也许写的是天南  相似文献   

2.
顾名思义,散文的特点在于散。它常常谈天说地,议古论今,时而写景叙事,时而抒情议论,随意点染,信笔勾勒,但高明的散文家却放得开收得拢。放开时如行云流水任奔腾;收拢时似百川归海势所趋。朱自清在他的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和“随便”。的确,他的散文思路开阔,联想丰富,挥洒自如,初看起来,象是想到那里写到那里,“自由”“随便”得很。可他善放善收。他的文章形散而神不散,头多而序不乱,结构安排巧妙,  相似文献   

3.
对于散文要写人,有人以为不然。不是说“散文要散”吗?它上通天文,下通地理,远接千古,近摄眼前,大至山海,小至虫鱼,不论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敷衍成文,何必硬要去写人物呢? 是的,散文是种很自由,很灵活的文体;散文不一定非写人物不可,象巴金的《海上日出》、秦牧的《花城》、刘白羽的《日出》,都不曾写出什么人物,但没有人会说它们不是散文中的珍品。既如此,那么笔者为什么要强调散文去描写人呢?这是因为纵观当前的散文创作,写人的并给读者留下思索回味余地的散文不多,未免使人感到美中不足了事。其实,散文写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深厚的传统。《左传》就是以善于写人见长,往往着墨不多,就勾出鲜明的形象。司马迁笔  相似文献   

4.
杨玉辰 《军事记者》2008,(10):71-72
初学新闻采写,失败在所难免,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依旧懵懵懂懂,找不到其原因何在,同样的错误下次仍然照出不误,这就不能不想点办法了。我们寻思:初学写作者从教材上学习新闻采写时,往往只从理论上知道“应该怎样写”,却很难从实践上懂得“不应该怎样写”。于是,对自己稿件中的问题也就容易陷人“灯下黑”,更拿不准稿件不被采用的关键在哪里了。  相似文献   

5.
新闻记者中,有所谓“快笔头”者。一提及“快笔头”,是褒是贬,说法不一,而我是从心底里喜欢“快笔头”的。三十多年前,我刚踏进新闻工作者队伍的行列,一位老同志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记者的笔,似行云流水,脚踏到哪里,手要写到哪里,采访结束,稿子就要写出来;即使在火车  相似文献   

6.
在研究中国当代作家时,曾有一个发现:对于一个作家,他想写什么并不是他写出什么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他能写什么。就如散文大家杨朔,他走的“把散文当诗写”的路子,不但是因为他爱那样写,而且还因为他早年是研究古典诗词的;而另一位散文大家秦牧,他从小爱研究接近大自然、动植物,爱看各种博物知识,所以他能把散文写成“谈天说地式”的。杨、秦的风格不能互换,不仅是他们不愿意,其实更是他们不能。作家的风格缘于他的美学追求,其实更缘于他的知识结构的局限。现在评论新生代或“后先锋文学”的论者,称赞他们饱读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著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怎样说,我们就怎样办》的专栏,是我们宣传财贸部门职工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一个尝试。这个专栏受到了财贸职工的欢迎。为什么受到欢迎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这个专栏集中反映了群众在“用”字上的成果。专栏的文章,都是财贸职工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写的。写他们如何碰到问题就想起毛主席的教导,毛主席怎样说就怎样办。避免了空泛的讲道理,着重联系思想实际谈认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反映出工农群众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特点:空道理不多,但解决问题,没有那种“读书千万遍,思想不沾边”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同时,文章又不同于一般的表扬好人好事,它所谈的是在“用”字上下功夫的成果,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威力,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用到哪里哪里灵。这样,便把“学”和“用”紧密结合起来,给群众提供了活教材。  相似文献   

8.
怎样把评论写得寓意深刻而又有趣?怎样使它不枯燥,避免说教气,避免居高临下的训导?加“故事”不妨是一种尝试,就如同往葡萄酒里兑雪碧一样,但怎样加,加多少才能“可口可乐”,这就涉及到了诸多技巧问题需要斟酌、探索。精心遴选有的放“事”在评论里加故事,早在中国古代论文中就已有之。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纯粹说理的很少见,都是以故事说理,如西汉刘向《新序·杂事》里说的“叶公好龙”,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清代著名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都是托物议政,针随时弊的经典之作。虽然社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  相似文献   

9.
美国总统要给巴勒斯坦“换班子”、“搞掉”阿拉法特,这事儿霸道得都没边儿了。作为回应,阿拉法特没有发表“严正声明”表示“强烈抗议”,而是平平常常地给布什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太妙了!妙就妙在,布什对巴勒斯坦的指责,阿拉法特统统不否认,一点儿也不“护短”,但又统统拿来美国比,从“选总统”,到“公司腐败”,  相似文献   

10.
新闻人每天都在说新闻要创新,可在实际的写作当中写得鲜活的新闻却不多。本文着力探讨如何写活新闻,怎样让新闻“别有洞天成妙文”。  相似文献   

11.
许多小说作者,很不愿意听到人说“你写的那个主人公,好象在什么作品中见过。”许多作画的人,也很厌恶别人说他的作品是“比着葫芦画的瓢”。记者采写的稿件呢,同样怕别人说和某篇报道雷同,提的问题、写作手法,好象是从哪里“套”来的。当然,模仿也是一种学习。但太热中于这种学习,就妨害创新。现在,各种报纸,大家都在摸索新闻改革,  相似文献   

12.
正如写其它文学作品需要润色一样,写散文也需要润色。谈到润色,我总是联想到两句唐诗。润,我想到“渭城朝雨浥清晨”(王维《渭城曲》),说早晨下雨了,路上的尘土飞不起来,客舍也青,柳色也新。色,我想到“忽见陌头杨柳色”(王昌龄《闺怨》),说一个思念远征不归的丈夫的少妇,忽见大地又是一片春色了。一则使人有湿润的感觉,一则却是添色的意思。散文也需要“湿润”和“添色””即进行文字修饰,增加文彩。  相似文献   

13.
乔木同志说,写评论“老是连篇累牍地泛论,说了半天,缺点在哪里,还是含含糊糊,弄不清楚,那就不解决问题。”“不着边际的泛论难写,但是也有些人就是写不着边际的泛论。对于这些人,写八股文章是容易的,甚至已经做到摇笔即来,似乎成了  相似文献   

14.
党报如何才能尽到传播好新闻的职责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一个“新”字,即要集中力量突破“新”,用“新”来带动时效,精练和报道质量,以“新”来带动“短”,带动“快”,带动“活”,当然,写快,写短,写活也是写新的要求,你能够写出好新闻,可如果不讲快,结果新闻就会变成旧闻,人们就不愿意看,如果不写短,动辄洋洋数千写,大量实实践证明,写新闻稿,只要抓住“新”,就可以快,就可以短,稿子就能写好写活。  相似文献   

15.
新闻写作是头脑发热时写好,还是冷静下来写好呢?我认为从写作的一般常识来说,写作当然是趁热打铁为好。但是,也有例外,各人写作风格、习惯不一样,所取方法也会不一样。比如鲁迅就主张过,感情浓烈时不宜写诗,而郭沫若专门在灵感汹涌而来时写下积愤之作,所谓“愤怒出诗人”是也!即使鲁迅不也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吗?如果待情感、记忆淡漠时再写,显然不会写得如此深沉、隽永。新闻写作与写诗、写散文不一样,但从写作的一般规律来说,为了保持对事件的新鲜感与激情,当然是宜热、宜早动笔为好。比如1983  相似文献   

16.
文贵于识     
才、学、识,古人视为写作者必具的素质,其中识尤为重要。说法多种多样,有的说:“文章首贵识”,“识为最先”,也有人说:“文以识为主”,“识为尤重”。何谓“识”,即表示作者对事物价值和是非的认识。胸中无识,“则理事情错陈于前,而浑然茫然,是非可否,妍媸黑白,悉眩惑而不能辨”,“惟有识则能知所从,知所奋,知所决”。见识到哪里,笔尖就写到哪里,笔力的高低决定于见识的优劣,如果练习写作仅在字句上雕琢,本身就是缺乏见识的一种表现。“写新闻要什么见识,只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就行了。”此言大谬不然,任何一条新闻之中,都或明或暗窝藏着作者  相似文献   

17.
写诗歌、散文、小说需要真本事,写新闻同样需要真本事。有人说,“新闻有啥难写的,把事情说清就行了”,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人常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我就有亲身经历:以前我听广播、看报纸,也曾觉得写新闻容易,也想用自已手中的笔讴歌身边的新人新事,心里还想自己读了十几年书,写那么三  相似文献   

18.
一切客观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作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各种客观事物的新闻,也必然是富于变化的。因而作为它的浓缩品的标题,是不应该有雷同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新闻标题,才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生动局面。 实际情况,常常不尽如人意。比如:1980年一家报纸针对有的人讲求门当户对,粗暴干涉儿女婚姻造成的恶果,写了一篇《劝君莫学祝员外》的文章。接着,“劝君莫……”之类的标题就在报上接睡而来。 自散文式通讯《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发表以后,“你在哪里”式的标题也接二连三地出现。做好事不留名,身受其惠的人借诸报端千方百计打听隐名者,于是常常就冠以“你在哪里”这样的标题。甚至有些相同的标题,还一再重复见报。  相似文献   

19.
中外作家都在“短”字上做过文章。普希金说:准确和简短是散文最重要的要求。鲁迅说: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材料拉成小说。对文学作品尚且如此要求,何况被称为“轻骑兵”的新闻报道! 但是,我们从报纸上见到的长新闻,仍旧很多,短小的,一两百字的新闻,几乎是鲜见的。这样,篇幅拥挤、版面呆板、报道面狭窄等等问题,就都相继出现了。可见,“长风”实不可长! 新闻怎样才写得短呢? 找出长的原因,改掉它,就短了。长的原因是复杂的,有认识问题,有观点问题,也有表现方法问题。最近读了报上的一些新闻,觉得从表现方法上看,造成冗长的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20.
写情信怎样可以写到名列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英国一对夫妇,因为一共写了6000封情信,就名列纪录大全,成为写情信最多的人,若然有兴趣加入这个纪录中,你起码要写够6001封,才能打破他们的纪录。这对大情人,是库克夫妇,他们这一对,“拍拖”时正值二次大战期间,坎农·库克要上战场当兵,两人一分手,就是四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