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探讨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方法采用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工作绩效,量表对安徽、广东、江苏省内187名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①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总体较好,尤其是学生组织活动因子表现明显;②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龄和学历方面有一点差异,但经过检验没有达到显著化水平;③职业自我效能中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效能以及维持纪律效能与工作绩效呈正相关。最终结论是职业自我效能感对工作效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辅导员职业胜任力、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的关系,本研究通过辅导员职业胜任力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GSES)和工作投入问卷(UWES),调查了重庆市4所高校共276位辅导员职业胜任力、工作投入和自我效能感的情况,并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辅导员职业胜任力对工作投入有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辅导员职业胜任力和工作投入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基于国外学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英文文献,梳理了学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显著负相关,且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有效预测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研究还显示,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与高负荷工作量显著相关,高效的辅导技能不仅可以提升辅导员的个人成就感,还可以减少辅导员去人格化。此外,研究发现那些获得社会支持的辅导员具有更积极的职业态度,对较少学生提供服务的辅导员倾向于较低的倦怠感和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为辅导员提供广泛的社会支持,提升辅导员对工作的认知水平等方面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减少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4.
孙宁成 《文教资料》2007,29(36):213-216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所具有的信念,是影响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拟从这一角度探讨如何提高研究生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以促进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工作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危害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普遍,表现在缺乏信心,对待工作冷漠,自我效能感差,教育观念僵化。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危害个体身心健康,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社会的维稳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从个体的主观感受方面提出了应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方法: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影响力,增强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  相似文献   

6.
陈明娟 《文教资料》2011,(13):178-181
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对高校辅导员极其重要,它有助于高校辅导员适应高等教育改革、转变角色、提升工作能力、形成协调的职业关系及促进辅导员专业化的发展。针对影响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内外部因素,从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营造良好学校和社会环境、通过培训等形式提升辅导员对变革及信息的认知加工策略、学会统筹等角度提出培养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具体措施,以为其专业化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切入视角。  相似文献   

7.
对广东省部分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表明:性别、学历、工作年限、职务等对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有显著影响.其中,男性辅导员自我效能感高于女性辅导员,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自我效能感高于专科与本科辅导员,工作年限3~5年的辅导员自我效能感高于0~2年和6年以上的辅导员,担任学工办主任或分团委(团总支)书记的辅导员自我效能感高于普通辅导员,有过团学经历的辅导员自我效能感高于无团学经历的辅导员.  相似文献   

8.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合并本科院校中,辅导员队伍存在着工作倦怠现象,针对此现象结合辅导员工作特点,采取有力的措施,逐步消除职业倦怠,有效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效能感,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9.
一、职业自我效能感及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概述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个体对其行为能力的认知评估基础上,并影响个体目标的确立、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它既是一种认知因素,又带有动机性质,同时也是一种主体性因素。  相似文献   

10.
自我效能感研究及其在辅导员选拨培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者双重身份。借鉴国内外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和管理者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分析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探讨如何选拔、培养辅导员以及激发其自我效能感,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辅导员队伍。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广州地区的部分高职院校进行抽样调查,对高职生的职业自我效能进行问卷分析,结果显示职业自我效能维度中的职业准备、职业训练、职业性别、利用优势、职业抗挫、矛盾解决以及职业自我效能总体在是否学生干部、生源地、年级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且乡镇的学生差异大于城市学生,而农村学生显著性也大于城市学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迅速增加,高职学生就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和职业岗位要求的特殊性、规定性,导致高职学生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来制定符合高职学生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必须充分认识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和必要性,同时在职业生涯设计时应注意职业定位、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阶段目标、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职业能力、积极开展职业训练等方面问题.将有助于高职学生的就业、择业、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和职业成熟度的特点及其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总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不高;年级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女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在选择目标、问题解决两个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学生的总体职业成熟度水平不高;男女生职业成熟度得分在职业价值和职业参照两个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职业成熟度城乡差异不明显。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职业成熟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成就动机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生命愿景量表就大学生成就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愿景的关系进行问卷调查,并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成就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愿景在年级、任职情况人口学变量上差异显著;大学生成就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生命愿景显著相关;大学生成就动机、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有效地预测生命愿景,且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动机与生命愿景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广东理工学院三个年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现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量化统计,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一部分高职生存在职业心理素质不佳、自我认识模糊、职业规划缺乏、就业期望过高等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一些职业心理辅导建议,以期对提高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学生社会支持量表、职业决策效能感量表和专业承诺量表对1336名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专业承诺的关系以及职业决策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专业承诺、职业决策效能感均呈显著正相关;(2)在社会支持、职业决策效能感对专业承诺的影响模型中,社会支持直接影响专业承诺,并通过职业决策效能感这一中介变量作用于专业承诺.职业决策效能感直接影响专业承诺.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随着年级的提高而发生迅速的变化,年级越高,同一性形成者的比例越高,同一性混乱者的比例越低,早期达成的比例在大一中最高,积极延缓者的比例在大二中最高。在大一和大二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广西四所大学的2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时间管理倾向、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整体上均呈中上水平;②时间管理倾向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性别差异不显著;③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自我效能在年级上具有显著差异;④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⑤时间效能感、时间监控感、时间价值观对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解释作用。结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与其自我效能呈正相关,且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各雏度对自我效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a holistic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course on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s asked 209 students in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to complete measures of career develop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urse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vocational identity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decreases career indecision.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大学生羞怯心理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羞怯量表》和《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对32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略高于平均水平。(2)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年级、性别上差异显著,在科类上差异不显著。(3)大学生羞怯与择业效能感之间呈现显著负相关,羞怯对于择业效能感的预测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问题解决、收集信息、选择目标、自我评价、制定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