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辉 《四川教育》2001,(6):32-32
一、质疑引入,练习铺垫。 1.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简单应用题,这一 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应用题的有关知识。(揭示课题: “复合应用题”复习) 师:根据课题,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和老师、同学 一起解决吗?(学生提出问题,这里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8页。学生阅读后, 教师抽学生回答:什么是复合应用题?解答应用题的 一般步骤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弄清题 意,分析数量,列式计算,检验写答。) 2.基本练习。 师:简单应用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些练习。 …  相似文献   

2.
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开始编人,如何在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我的体会是:收集有效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的要求。翻开苏教版教材,教师不难发现,教材图文并茂,学生只有通过认真观察、思考才能发现有效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  相似文献   

3.
李丽 《现代语文》2007,(2):69-70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及参考答案的拟定都由教师“霸”持,学生的阅读只是被老师预设的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发现、设计问题和提出观点的权利,因此很难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那么,课外阅读,走出校门后的阅读,会有老师帮助设计问题、启发引导他们理解问题吗?其次,对同一文章、同一问题,学生就不能有不同的看法?再者,从阅读的情感看,学生得不到思考快感的阅读能算是成功的阅读吗?从这三方面思考,我深刻认识到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高明,决心还学生阅读思考的权利,于是,我尝试了一下“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出题、拟答案,反过来考老师和同学,在意见相左时,说出理由,进行探讨。具体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4.
从开始识字算起,同学们已经读过语文、数学和一些课外书,成为一个小小的“读书人”了。不知你想过没有:为什么要读书?阅读是怎么回事?小学生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哪些书必须精读、哪些书可以略读、哪些书只需快读?怎样才能读快、理解快、记忆快?怎样运用电脑阅读……你也许会问:读书咋有这么多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好。阅读本来就是读者与作者在进行跨越时空的讨论、对话,阅读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本期起,我们开设“新概念阅读”这个栏目,就是为了帮助你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愿你喜欢这个栏目,和…  相似文献   

5.
总复习应系统□新疆昌吉州教研室曹慧雅一、研究教材,整理知识教师对每册教材进行总复习时,首先要认真地研究、分析教材,整理出每册教材知识的延伸线索。如在第七册教材中,阅读的重点是训练学生对段的理解。本册教材有一条知识线索,即:“理解词句(方法:查字典和联...  相似文献   

6.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训练技能的重要依据,而阅读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用脑的过程,同时也是自学能力逐步形成的过程。但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只是盲目阅读,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就要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读有目的、读有成效。一、发现法阅读发现法又称问题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亲自去探索,主动去发现,提出问题,根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对解答的内容,如有不同的观点,学生可以通过辩论,得出正确的结论。二…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见《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第55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见《语文课程标准》第17页)。这种理念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病而提出的。以往的阅读教学,学生不是主动获取意义,而是被动接受老师或者教材编撰者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学生进行的不是自己的阅读,是重复、模仿他人的阅读,学生失去了阅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种阅读现状不利于学生学会阅读方法,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李蔚 《湖南教育》2006,(1):25-25
新颁《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课的“阶段目标”中规定: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同时,在阅读课的“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而不是以教材或老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希望学生从众口一词的理解中读出不同,这就对习惯了接受现成答案的初中学生的质疑和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20 0 0年数学科高考试题给人们以诸多启示 ,它告诉我们今后教学中必须重视基础 ,重视课本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利用教材中例、习题的典型作用 ,特别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着眼于书本。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性、通法”的教学 ,克服那种脱离大纲和教材 ,眼高手低、轻视基础的不良倾向。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注意从题设提供的信息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切实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对应用题的教学 ,一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使他们真正能应用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多阅读感兴趣的读物当学生阅读感兴趣的书籍时,我们的老师总是加以训斥:“教材上的内容你都还没有学懂,怎么还有精力去看这些闲书?”这些话粗听起来似乎也有些道理,但仔细一想,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思想。其结果是:课外书籍没读成,教材内容他也没去看,对语文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教材只是个例子,为什么非得为那个并不能说明什么的分数而死扣教材,让学生愁眉苦脸,最终失去学习的兴趣呢?为什么就不能用学生感兴趣的别的文章作例子呢?二、改换教学方法,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1.
高考数学复习的智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考复习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里没有秘诀,也没有私人信息.任何私人信息,在经过29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29年)的关注、猜想、尝试和研究之后,都变成了公有。我们曾经企盼有谁能“金针度人”,现在已经没有意义。“谁有高考复习的真经吗?”无疑是一个伪问题。因此,我们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公有信息?如何从公有信息中获得高考复习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余莉 《江西教育》2002,(8):31-3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例9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师:同学们,当你看到这样的广告牌后(投影展示出下图),你首先知道的信息有哪些?又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约几秒钟后,学生纷纷举手)生1:我首先知道了这几种商品的价格。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买一台复读机和一只书包一共要花多少钱?生2:我想到的问题是买一台复读机比买一台计算器要多花多少钱?生3:我想到的问题是买这三种物品一共要花多少钱?生4:我的问题是买一只书包比买一台复读机要少花多少钱?生5:我很想知道买一台计算器…  相似文献   

13.
《广西教育》2006,(11B):8-8
樊俊在《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很多教师这样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你喜欢哪一段?”“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在这种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发表自已的感受和观点。但也有不少教师把这一类提问当成“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组和学生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那么,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刹一提笔,意识竟如封冻般凝于笔尖——叙些什么?又该从何叙起?忘记了有多久没有好好地提笔……我麻木地看着别人奋笔疾书。终于有一天,我发现我丧失了叙述自我的能力。我想写,但我已没有这个能力。我的脑子一片空白,我对写作,已经退到了零。我失去了原本跳跃的思维和流畅的字,我没兴趣,也没了信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熊泽辉 《湖南教育》2003,(24):51-51
兴趣。像昆虫趋光一样,学生情绪的兴奋点是趋“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生有兴趣就容易抗拒外界干扰,接受新鲜事物,提高求知的欲望。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与灵感,就没有创新的意识。因此,教师要科学地处理教材,善于发现突破口,找准聚焦点,捕捉契机,变换角度,把学生引入创新情境。如教《扔掉可惜》一文时,可从课外选取一些健康的、有趣的、有思考价值的、有时代感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以充分驾驭和整合教材资源,适应课改要求。教学上,要让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进入一个创新情境。情境。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那么,“用教材教”与“教教材”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超出教材”?怎样才算是“超出教材”?对于这些问题,许多已经进行了几年课程改革的教师也感到困惑,觉得在实践中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真正的探究阅读呢?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今高中生文言文学习兴趣普遍缺失的现状,分析了问题症结所在,从三个角度进行反思:①学生原本就对文言文没有兴趣吗?②谁夺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③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唤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反思中,较客观地剖析了考试、教材、教学存在的弊端,最后结合文言文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及措施,对唤醒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得方法于课内,然后得发展于课外。正如叶圣陶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离开阅读去搞作文教学,必然使学生失去依傍而造成作文难的结果。如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发挥课文的示范作用,进而让学生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我的做法是: 一、重视对应规律,抓好读写训练 读写教学要体现“读写对应”规律,抓好这一规律,学生才能取法于课文,运用于写作。读写对应,一般从十个方面入手:(1)阅读中学解题,结合作文练审题、拟题;…  相似文献   

20.
作对于耳聋学生来说,是检验和体现他们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当耳聋学生升入职业高中以后,他们的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长期失去语言刺激,阅读能力有限,使他们词汇贫乏;观察、分析事物没有选择性、没有侧重点;句法混乱;不善于用精确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这些问题表现在作中又出现了哪些现象呢?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笔常常思考聋校作教学的出路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