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樊瑾瑜 《新闻知识》2013,(1):99-101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内容分析法,以《华商报》2011年7月-2012年6月的评论报道作为样本,试图通过对都市报新闻评论问责内容、问责方式以及问责对象的研究,进一步考察《华商报》新闻评论的舆论监督力度。  相似文献   

2.
2011年7月23日,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于温甬线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华商报》从事故发生之日起到7月30日,连续7天对该事件进行了多角度报道、多层面分析和深度延展,体现了该报对重大公共事件的高度关怀及社会责任感。本文试从公民社会这一角度分析,对《华商报》"7.23"动车事故的系列评论进行新解读,探讨其通过评论如何促进公民社会的建构,及在建构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3.
代金花 《今传媒》2012,(11):54-55
高考,在中国是一件大事。又是一年高考时,各大媒体都自觉地的眼光聚焦到高考。本文通过分析《华商报》和《南方都市报》2012年相关的"高考"评论报道,对二者的都市时评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4.
韩隽 《今传媒》2003,(3):49-50
2002年8月20日,陕西《华商报》独家报道了题为《家中看黄碟 民警上门查》的社会新闻稿件,稿件刊出后反响激烈,从8月下旬直至年底,有关此事件和后续事件报道,以及针对报道的各种质疑和评论在全国各类媒体上大量出现,主要报道这个事件的《华商报》记者江雪也因此获得了《南方周末》评选的  相似文献   

5.
王军  俞水 《新闻知识》2007,(8):33-34
2007年3月8日,《华商报》一篇题为《肯德基违规添加"滤油粉"煎炸油反复使用》的文章披露了肯德基添加"滤油粉",反复使用煎炸油,被当地卫生  相似文献   

6.
香港《华商报》创刊于1941年4月8日,1941年12月10日,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主动停刊。日本战败投降后,《华商报》于1946年1月4日复刊,至1949年10日15日终刊。前后一共办了四年五个半月。复办的《华商报》,是在1945年10月开始筹备的。日本投降后不久,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便打电报给中共广东区党委书  相似文献   

7.
晁铁军,《华商报》视觉副总监兼视觉设计部主任。准备采访文案时,我提交了五位候选人名单,编辑部确定了他。第一次来到古城西安。打车时提起华商报,女性出租车司机给我介绍了一路。在西安石油大学南口的一个报刊亭,我买了厚厚一沓《华商报》。我发现,别的报纸摆放很少,而且都堆放在里边,《华商报》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交谈前,我和铁军一起感受了他们的夜班。这家年广告营业额  相似文献   

8.
时评是当今媒体评论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文体,近年来活跃在各大媒体版面中,形成了第三次"时评热"现象。新时期的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明确要求保障公民的话语权,积极扩大公民参与,及时反映公民诉求。因此,关于时评特别是都市报时评、公民话语权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和探讨,但目前尚未有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以《华商报》为研究个案,选取《华商报》关于动车事故的系列评论,浅析都市报时评与公民话语权的关系,探讨都市报时评如何为公民言说搭建话语平台,并针对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刊启事     
《新闻记者》2007,(2):64-64
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2006年十大假新闻”之后,如前五年一样,在新闻界和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近日,收到华商报社来函,表示“十大假新闻”之一“法国导演起诉《吉祥三宝》抄袭”并非《华商报》原创首发,希望本刊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0.
  卢愚 《今传媒》2007,(6):9-11
今年7月1日是《华商报》改版十周年。十年问,《华商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整合,日趋成熟,逐渐成长为一张被公众广泛认可、社会影响大、市场竞争力强的都市类报纸。集中探析这张报纸成长的历程,对仍处在转型期的我国报业当不无益处。在《华商报》不断发展壮大的十年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物审读中心一直将其列为重点跟踪审读。近期他们又组织力量,分别从政务报道、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新闻策划等四个方面。初步总结了《华商报》的成功实践。本刊集中推出这些审读成果,作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的一份礼物,奉献给《华商报》和全国新闻界的同仁,让我们共同辨析,共同分享,从《华商报》十年历程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促进我国报业更好更快地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新型综合类日报,《新京报》的评论版一直是其吸引读者的特色版块。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京报》评论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借力用户黏性更强的微信公众平台,《新京报》相继开设了包括"新京报评论"、"沸腾"、"新京报社论"三个评论类公众号。本文试从对"雾霾"这一热点话题的评论文章来比较《新京报》评论部三个微信公众号的评论特点,从而探讨《新京报》评论部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2.
《当代传播》2011,(5):44
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保全研究员编著的《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获奖通讯赏析——兼论通讯的写作技巧》两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获奖评论赏析——兼谈评论的写作技巧》收入了1980-1987年"全国好新闻奖"评论作品及"赏析"文章共16篇;收入了1-19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翻阁了近一年半以来的“真理报"的国际评论文章.从这一段时期的"真理报"的国际报道来看,国际评论文章大体上有这样几类:(一)评论员评论;(二)观察家评论;(三)"国际评论";(四)"国际轻济原评论";(五).国际问题的短评和札记等.先说评论员评论.。署名"评论员"的评论,是代表报纸发言的一种评论,从内容来看往往是评论当前国际上的一个重大问题或某一国的政局(如评论日本大选等)等等.篇幅一般较长,短者三千字,长者可达五、六千字.署名"评论员"的文章,还有以"国际评论"为题的一种.这种评论是粽合评述当前国际上重大部问题的文章,而不是像前面那一  相似文献   

14.
报业第四城? 重庆报业生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山城重庆,《重庆时报》坐拥华商报系上亿资本呼啸而至,一时硝烟四起。2004年的《传媒》,曾对重庆冠之以"报业第四城",对《重庆时报》加盟战团的重庆报业进行了重点关注。五年里,重庆的经济得到重大发展,甚至有专家呼吁将重庆、成都、西安连成一线,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与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媒体的"旗舰",而新闻评论则是这艘"旗舰"上的"汽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时,自身也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地创新内容和形式。"观点"版是《人民日报》在2010年1月7日创办的评论版,版面设有"时事观察"、"每周一评"、"风凉画"、"传媒观澜"和"议言广场"五个栏目,每周四出版。2011年2月《人民日报》对"观点"版进行了改版。版面增设全新头条"本报评论部"文章和"谈治论理"栏目,删去原有的"每周一评"和"传媒观澜"栏目。笔者对改版后的"观点"版的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军民 《传媒》2002,(1):40-41
《华商报》由陕西省桥联主办。1995年1月创刊,1997年7月1日改版后,其发行量与日俱增。1998年7月30日,经陕西省公证处公证,《华商报》7月30日的发行量已达404304份,探究《华商报》发行的制胜之道,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形象促发行”。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焦点事件、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接连不断。《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专栏,从3月底到6月初,就"3·14拉萨事件"、"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CNN主播辱华事件"、"汶川地震"等议题,连续发表了40多篇署名"何振华"的评论文章,引人注目。这些评论文章,  相似文献   

18.
朝阳 《新闻三昧》2013,(6):20-21
三年多前,陕西《华商报》刊登出来的一张照片轰动了全国,照片名字叫《挟尸要价》,署名为"真真"。这个"真真",就是当时的《江汉商报》记者张轶,时年24岁,刚刚参加工作不到数月。  相似文献   

19.
《新闻知识》2007,(8):7-7
本刊讯由华商报业管委会策划的华商报业两本图书《能走多远由你决定》、《近些再近些》今年6月正式出版。这两本图书集纳整合了华商报业旗下《华商报》  相似文献   

20.
《今传媒》2002,(4)
《报刊之友》2002年第3期“读者点评”专栏发表的《这样的信息少公开见报为好》一文,对《华商报》6月13日的一篇文章大量摘引西方媒体散布中国经济“崩溃论”的谬论,而从正面批驳不够的做法提出了批评,读了这篇点评文章,笔者深表赞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