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语言的历史,有宏观和微观两种角度,对“家”语义演变的考察属于后者。“家”的语义演变大致分成三条线索,基本上各以一个共同义素为基础,向不同的事物延伸,并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虚化趋势。这种现象符合许嘉璐先生对于词义演变规律的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2.
“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的元范畴,它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从总体上来说,“象”经历了一个由哲学范畴到艺术范畴的演变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先秦、汉魏六朝以及唐代是三个相对独立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一严格地讲,“思想工作”、“政治工作”、“政治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思想宣传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党的工作中的习惯用语和提法,见诸于党的文件。这些概念是以不同时期的历史实践为依据而形成和提出的,既有历史演变的过程,也有在同一时期不同提法并用的情况。其共同的本质内涵都是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因不同时期实践的某些特点而在表述上有所演变。简而言之,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主要使用“政治工作”的概念。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51年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同志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论文旨在分析“右派作家”与“知青作家”(也涉及“六十年代作家”)不同的悲剧意识和美学范式,发掘他们创作中的意识形态内涵,并以此为基础,把握规约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动力和深层机制。论文认为,两代人的写作都是以各自共同的历史命运为根基,目的都是为了重建一种“想象关系”,以确认自己的历史主体身份。由此他们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当代多地对《韶乐》进行开发与传播,呈现出“寻根”与“复魅”的文化景观。《韶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呈逐渐式微之势,“唯有名字,其声不可得闻”。当代《韶乐》的开发与传播呈现出地理位置以历史传播为依据、创作素材以历史典籍为参考、生产传播以旅游产业为依托三大特点,其文化传播涵盖了文化融合、美学传承和政治隐喻等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汉语方言中,量词“头”用法十分复杂,它可以称量动物、人、植物等有生物,也可以称量无生物和抽象物,甚至在有些方言中发展成了通用量词。称量动物的“头”在跨方言分布中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类型,并呈现出具有蕴含关系的连续统模式。量词“头”用法的方言共时分布不仅是历史各个时期“头”用法在方言中的继承而且是方言自身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从宋元至明清,岳飞小说的流传与演变既显示出共同的价值取向,又呈现出历时性的变化。可以说岳飞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也是一个艺术典型。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依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取向,对其进行了不断的艺术加工和想象,而岳飞小说也以话本、传奇、演义的形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充实、不断创造的演变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不同时期“下”的历时演变,“V下”短语的语义经历了从单一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语义衍生过程与心理认知密不可分。本文在对“V下”短语语义结构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不同历史时期语义发展演变历程,构建“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网络模型。基于拓展概念隐喻理论,对“V下”短语历时语义演变过程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分析,以便全面了解“V下”的发展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9.
石门方言里,“儿”有两种基本的构词方式:“非重叠 儿”与“重叠 儿”。这两种构词方式处于不同的历史层面。它们在构词能力和演变趋势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目前,“非重叠 儿”已走向消亡,“重叠 儿”成为惟一的儿化构词方式。新旧两种构词方式的交替在石门方言里已经完成。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发展是乡村振兴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客家文化名村茶山古村为例,通过易康对茶山古村的影像进行分类,采用参与性农村调查评估(PRA)、转移矩阵、计算空间动态度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从“三生”的视角探索历史文化名村的人居环境发展演变过程与形成机理.结果显示:(1)茶山古村的三生空间之间在演变过程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转换,生产空间以“入”字型为基础不断扩张,生活空间呈现出“碎片化”趋势增长,而生态空间则表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宗族血缘关系变淡、大型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古村旅游业的发展是推动茶山古村三生空间演变发展的动因.(3)茶山古村在空间演变过程中存在土地资源空废化、产业结构单一化、历史文要素遗失、传统风貌受损和生态失协等问题.针对现状,提出基于“三生”视角的历史文化名村优化建议,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于历史文化名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语转折复句构式在其历史演变历程中共呈现出四种图式:无标记图式、单标记图式、框架匹配图式,以及后续从句标记图式。这四种图式的演变过程受到时间顺序原则、凸显原则、联系项居中原则、语篇衔接、外族语言同化等因素的制约,在以“轶出预期”为认知参照点的基础上,说话者经过不断地主观识解,利用句间标、从句标、框架匹配、后续从句标等有效配置外化心理认知过程,逐步形成新的形式语义对。在整个演变过程中,语义基础“轶出预期”作为一个常量贯穿于演变的始终,在不同变量的作用下形成不同的图式。对汉语转折复句构式演变模型的构拟有利于深化对转折复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十九世纪前的西方艺术音乐指挥经历了歌唱者边唱边击拍、乐器演奏者边奏边指挥、指挥者从。兼职”到“专职”、指挥方式由有声到无声的历史发展阶段;指挥功能和作用也经历了从单纯的速度和节拍提示逐步演变到对管弦乐队和音乐演出全面负责的过程:同时,由于国家和地区的区别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技术特点。本文主要探讨了15至18世纪这段历史时期西方艺术音乐指挥的发展和演变状况,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3.
多个小称词缀共存是赣语中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现象,而且它们的来源往往不同。赣语安义话来自小称词缀的名词后缀“哩”“嘚”“子”共存,从语法功能、语用差异、语音演变等角度来看具有不同的来源,历史层次亦有别。“哩”是最早的层次,可能来源于“儿”;“嘚”历史层次居中,来源于“崽”,语法化链条最为完整;“子”缀是受强势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影响导致的最晚起的层次,但有替代其他二者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神话与历史的杂糅,是神话演变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中国上古神话,由于中国式的“将神话本身化为历史传说”①的神话历史化的影响,分离为原始神话与古史传说两个部分。虽说原始神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者彼得.威德森所著《现代西方文学观念简史》(Literature)一书,在历史的具体语境中探讨“文学”观念演变的历史,由此呈现出这个概念由逐步累积、到大致形成、再到离散为“文学性”的过程。这种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概念演变史的方法,具有扎实的说服力,对于我国的“文学”概念发展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张目看”是指人睁大眼睛看,在上古汉语中,人们用11个词项来表达此义位,彼此之间的区别很明显。“张目看”语义场经过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了各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消长和更替的情况。此语义场各成员发生演变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主体世界和语言世界中。  相似文献   

17.
儒释道三家都有自己对“中”义的理解,并在各自的化背景下形成了一种对宇宙人生真理的把握,即皆把“中”视为其世界观的最高原理。尽管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表述语言和方法,但在历史化的演变中,却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高校课程发展有着自身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随着课程的发展变化和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而发展变化的。透过西方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轨迹,可见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因循社会的发展和课程的内在规定性在人和社会的两端寻求平衡点,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在追寻平衡的过程中,高校课程的本质、功能和课程主体的需要及文化的发展要求等各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了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高校课程发展有着自身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随着课程的发展变化和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而发展变化的。透过西方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轨迹,可见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因循社会的发展和课程的内在规定性在人和社会的两端寻求平衡点,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在追寻平衡的过程中,高校课程的本质、功能和课程主体的需要及文化的发展要求等各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了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世界担当观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使命自觉,是指党积极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人类的理念、价值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担当观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追求、价值目标、全球视野与人类情怀,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和远大目标。中国共产党世界担当观以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理论为基础,逐步呈现出“应当”“可能”“必将”“应有”“更大”贡献人类的精神风貌和主体面貌。在不同时期,经过提炼、升华形成了比较完备系统的中国共产党世界担当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