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文论中“言”、“象”、“意”指文学多重意义的存在。从作品本身来看,体现为语言、形象、意蕴三个层面;从创作主体来看,反映艺术、生活、心灵三个层面,其实它们三者之间是互通的,渗透且转化,作家在作品创作过程中这两方面又互相影响,交融而结合,形成文学三重世界。  相似文献   

2.
单永军 《现代语文》2006,(1):117-118
按照通常的理解,文学文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当然这也是对古代文论中“言、象、意”审美层次结构的补充与完善。就诗歌来说,可以具体化为言语层、意象层和意蕴层。同一黄鹤楼,有着不同的风采,究竟是时间变幻,还是人世沧桑?让我们对崔颢的《黄鹤楼》和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做一文本比较的解读。言语层:自然晓畅与精雕细刻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在诗歌中具体指文学言语的特点。从语言格调上来看,崔诗明白晓畅,自然顺口;而毛词则似乎有雕琢的…  相似文献   

3.
庆俊生 《现代语文》2014,(12):58-60
中国古代的诗论家往往借助《周易》在哲学思想探讨上的“言、象、意”的表达来解说诗歌文本的阅读层次,并进而类推到小说文本的阅读。黑格尔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角度区分出艺术作品的两个层面:一是“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即“外在形状”;二是“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即“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1]波兰现象学派哲学家英加登又提出了文本的四层次构成论:语音、意群、图式化外观和“在句子投射的意象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2]中国艺术学院的李荣启教授在其《文学语言学》一书中从文学语言的结构与特征的角度,认为可将文学文本“由表及里”分为三个层次:语言符号层、文学形象层和审美意蕴层。[3]笔者根据小说类文学文本的特点和汉语思维方式的特性,以及中学语文的教学实际,认为小说类文学文本的阅读教学可以由浅入深的从文学形象、语言符号、审美/人性层次和生命体验等四个层次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意"是诗人主观的思想和情感,而"象"则是具体的物象或形象。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或形象都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本文拟从古诗中"桃花"的意象为例,来解读中国古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5.
叶相国 《文教资料》2007,(11):162-164
古典诗歌鉴赏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古典诗歌美的形象构成,大致包含“言”、“象”、“事”、“意”、“旨”五个重要层次。高中阶段的审美鉴赏教学应大胆走进“深水”,精选部分佳作进行深度切入和示范性解读,把学生带入古典诗歌美学的纵深地带去获取美感和习得能力。  相似文献   

6.
文学读解熔解释活动与审美活动于一炉,是一种审美的读解活动;语文美育,就是通过对课文的审美赏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两者有相似相通之处。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文学读解中的横向综合(从字到词到句到段,最后到篇)和纵向深化(从“言”到“象”、到“意”,达到对文本的理解)的交叉理论,寻求适当方法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文言文教学出现的对实词虚词的过度僵化的教学方式,使文言教学走入了困境。本文从阅读心理学角度切入,分析阅读心理学的规律"言、象、道(意)"三个层次。并逐层分析三层次的规律性和对阅读的关照性,从而分析文言文教学重建的策略性,最终是为了达到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去阅读古文、理解古文、欣赏古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言”“象”“意”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三大元素。分析“言”“象”“意”之间的关系是古典诗歌赏析的常用手法。在诗歌中,“言”是“象”的载体,因“言”而成“象”;“象”是“意”的载体,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段论述中的“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可以对应阅读的过程,为阅读理解中言意矛盾的破解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即从“寻言观象”到“寻象观意”,经历看到象和看透象的过程,充分发挥象的中介作用,理清“言-象-意”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诠释的层级——第一层:“言”(语句的记忆);第二层:“构”(结构的把握) 关于解释的层级,这些年来我用了“道”、“意”、“象”、“构”、“言”这五个层级来说。“言”就是“句子”,就是英文的sentence。“言”这个字是什么?“解释”时,你光是记得那个语句还不够。由这个语句和那个语句间,构成了一个逻辑结构,有一个construction(结构、构造)或一个structure(结构),它有这样一个东西,有一个构造,所以我们去理解一个东西的时候,不能够只是去记得它讲了什么。对语句,你所采用的,往往是你的记忆的活动,但是你不能停留在记忆的活动,你必须往上提,必须是一个结构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言""象""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本形态研究最基本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文学范畴,自古就有"言意之辩""立象尽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说法。在今天的图像化时代,"言""和""象"都遭遇到图像的冲击,"言"的式微,"象"的变异,使"意"成了一种无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三言"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白话小说集,由于其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学术界历来对"三言"中的人物形象研究颇多,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形象、商人形象、士人形象、盗寇形象等,而对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官吏形象则鲜有涉及。本文试图以"三言"中的官吏形象为研究对象,在对作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释作品中官吏形象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阐释了潜在信息的内涵与潜在信息的审美意义的基础上,论析了“言外之意”中前者“言”是直接信息,后者“意”是潜在信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亦是如此。意境是由实境和虚境构成,潜在信息是构成虚境的要素,因而是构成意境的要素。潜在信息的发现与主体的理解、想象各存在三种相对应的情况,并以实例对其中的四种情况作了分析,还从想象的角度解说了“形象大于思想”。  相似文献   

14.
汉语言是表意文字,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形象性。形象是“言”与“意”的中介,“言生于象,故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寻象以观意”。阅读教学中,教师如果忽视对语言形象的还原、创设和激活。那么学生学的语言是缺乏形象支撑的、僵化的、干瘪的、枯燥的语言;那么学生的理解是抽去形象信息的、缺乏生命体验与心灵沟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是“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象与意境,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学习一首诗,不能离开对意念、意象和意境三个层面的研究。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志向、情感。意象是诗人表意时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意象是诗人的内在情思与生活的外在物象的完美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和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  相似文献   

16.
唐诗由语言层、形象层、意蕴层这三个层面构成,诗歌的语言层与形象层的不和谐美和形象层与意蕴层的不和谐美呈现了唐诗特殊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在文本解读上求新.在教学设计上求异,是许多老师的追求。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教学思考,才能博得听课老师的赞誉。固然,教学需要深入研究、不断创新,但是,与求新求异相比.求实更为可贵。求实的研究视角就是关注学生,即关注学生“学”的活动是否充分展开。以得意、得言、得法为特征的“三得”阅读教学,正是立足于学生“学”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张洪兴 《天中学刊》2007,22(3):51-54
《庄子》“三言”既是《庄子》文章三种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又是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自郭象以降,学者们便开始关注“三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研究“三言”。概言之,学者们对“三言”的论述集中体现在“三言”概念及比例(数量)问题、“三言”之间的关系、“三言”在庄子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作用及“三言”的文体功用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特别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可以从生活的历史本质层面和哲学意蕴层面去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文学形象也如此。哈姆莱特这个形象自诞生之日起一直到现在,之所以产生无穷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复杂而深刻,在于他行动上的延宕,在于这个形象所包蕴的历史本质和哲学意蕴的深度。这也是造成“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重要原因之一。关于哈姆莱特的延宕,前人已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做过深入分析。在这儿,我试着从文本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文学形象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表意功能,是解决文学活动中言意矛盾的重要媒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形象不是几个简单的概念就可以把握的,读者只有充分地调动感受力.才能发掘其丰富的内涵。一般认为,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着远远大于这种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因此,它既有不脱离感性的形态,又能蕴含着某种理性的东西。按照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文学形象既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