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向有掘墓辱尸的恶俗,多种古籍都记载了伍子胥掘墓鞭尸的事。宗法制度下为父兄复仇具有时代的正义性。伍子胥极其刚烈的个性和强烈扭曲的复仇心理,使他有可能做出掘墓鞭尸的出格行为,古代良好的防腐保尸技术,使鞭尸成为可能。屈原歌咏伍子胥,是从伍忠于君国,却无辜遭受腐恶势力打击,迭遭厄难,身死国灭的悲惨境遇中,慨叹自身命运并担忧楚国前途,并非歌咏他的暴虐行为。孔子等人的儒学观念,影响了他们对伍子胥复仇这一史实的记载、删削或篡改。  相似文献   

2.
伍子胥复仇是中国古代众多的复仇故事中情节最为波澜壮阔的复仇故事之一。就目前可见到的材料看,记录其事的典籍很多,而且基本上都对其矢志复仇之事进行了歌咏或演绎,使得这一故事历久弥新,长盛不衰。其中,司马迁的《史记·伍子胥列传》在该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第一次将伍子胥故事的整体脉络梳理清楚了,更在情节增删中体现了赞美复仇的情感倾向,并且在其实现复仇过程的描写中渗透了司马迁本人特有的观念和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3.
《伍子胥》是冯至的小说代表作.小说不再是伍子胥为了复仇而处心积虑的谋划和复仇路上经历的苦难,而着重于他的精神成长历程.主要从伍子胥自城父至吴市的出奔经历中提取几组二元对立的因素,并由此分析这篇小说的叙事策略以及作者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4.
伍子胥复仇故事,春秋末年即开始流传于民间,后经史学加工改造写入正史,遂有了两个系统,即民间口耳相传系统和史传记载.两系统在流传过程中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使故事不断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5.
伍子胥的故事是中国古代众多复仇故事中情节最为波澜壮阔者之一。记录描写此故事的作品很多,其中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和李寿卿的《伍员吹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演绎方式。司马迁的《伍子胥列传》第一次将伍子胥故事的整体脉络进行了梳理,并且渗透了司马迁本人特有的观念和情感取向,作品突出伍子胥的复仇精神以及忠言直谏的高尚品格。《伍员吹箫》以杂剧特有的舞台表演方式和戏曲语言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伍子胥复仇以及报恩的故事,突出伍子胥知恩图报的侠义精神。两部作品在伍子胥故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专诸刺王僚     
大秋 《课外阅读》2006,(3):50-51
《吴越春秋》是东汉人赵晔编纂的一部记叙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史事的重要古代典籍。有关吴越之事,史料之翔实、全面,描述之丰满细致,在史书中无出其右,内中有许多令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如卧薪尝胆、勾越灭吴.伍子胥掘墓鞭尸等,其中“专诸刺王僚”或叫“鱼肠剑”也是很名的一个。  相似文献   

7.
在《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对伍子胥忍辱复仇的经历做了生动的描写,并借此诠释对自身遭际的感叹,对伍子胥隐忍精神的称颂,也体现了自身发愤著书的卓越精神,并将自我对人生的感叹,及对复仇意识和生命意识的深刻见解全部倾注于其中.  相似文献   

8.
伍子胥的故事在《左传》《国语》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展现了伍子胥有识有谋、赤胆忠心、结局悲惨的特点,不同的是,《左传》偏足智多谋的形象,《国语》偏忠贞刚烈、爱国为民的形象,《史记》偏忍辱发奋的复仇形象,这主要是因为先秦时期侧重表现伍子胥尽忠为臣的形象,而汉代以孝治天下,血亲复仇思想盛行,轻生重气、崇尚名节的侠义精神深入人心,加上司马迁受个人遭遇的影响,《史记》中的伍子胥从忠臣形象演变成了"复仇者"的代表。  相似文献   

9.
《伍子胥变文》与唐代的血亲复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子胥变》在情节上对唐前史籍特别是《吴越春秋》多有因袭,但在复仇行为等细节上,它又大胆虚构,突破了伍子胥故事在以往流传中所形成的注重史实的模式。这些变化是与唐代血亲复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在唐代政府对私自复仇的严厉打击以及社会主流观念倡导理性复仇的压抑下,民间浓厚的复仇意识在学上的反映,其学史意义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0.
管仲、伍子胥、士燮是春秋时代的名臣。苏轼对管仲的评论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传统,在充分肯定其政治军事才能及成就外,还对他的为人做了批评;对伍子胥的评论主要从人情人性出发,充分肯定了他为父兄复仇的合理性;对士燮的评论则主要是赞扬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1.
在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的伍子胥是一个忠臣和孝子统一的形象,其事迹中既表现出具有孝亲与血亲复仇的观念,又表现出一个忠谏而颇具能力的臣子形象,体现出明君忠臣的政治理想,从而使伍子胥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而又独特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2.
伍子胥作为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曾引起战国时期史学家和思想家的广泛注意和深刻思考,其故事不仅见录于先秦史籍,而且也见载于诸子著作.与史家记载不同的是,<韩非子>、<吕氏春秋>给伍子胥故事增加了一些新的情节和人物,这不仅丰富了伍子胥故事,而且也使这一历史故事的小说意味愈加浓厚;<荀子>、<庄子>等对于伍子胥形象虽然大多只是简短的点评,并不讲述故事,但都对伍子胥的品格给予了道德评判,形成了伍子胥忠贤、强谏的人物形象.这些引迷和评价具有三方面的意义:在思想内容上促使伍子胥的忠臣形象成为后来故事发展的内在灵魂;在表现形式上,推动了伍子胥故事的小说化和文学传播,显示出子书向小说转变的趋向;在文体上,则体现了中国早期小说的某些重要特征,如譬喻故事加议论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诗歌【学生鉴赏例文】 (湖南浏阳龙伏中学 徐继发 )  我看过《说岳全传》,当时我最恨的人就是秦桧。如今一想,认为秦桧是第一号刽子手的原因,可能与他早就与金国人串通一气有关──这是实有其事,还是只是小说作者的虚构 ?我不知道。   我基本上倾向于认为宋高宗是头号刽子手的看法。只是有一个问题:宋高宗当时是皇帝,什么人拿他都没有办法。对他这样的罪魁祸首,我们难道只能像伍子胥对楚王那样,只能等他死后来掘墓鞭尸 ?  简评:这篇小评论涉及的两个问题都是很有意思的。一是小说的虚构问题,《说岳全传》自不必说,…  相似文献   

14.
因伍子胥曾攻破楚都,鞭楚王尸,而申包胥有复楚之功,所以历代不少学者认为:楚地不应祭祀伍子胥,楚地伍子胥庙为申包胥庙所传讹。吴地也不应祭祀申包胥,杭州申将军庙所祀者申包胥为伍子胥所讹误。经过考证得出:楚地不仅立有伍子胥庙,而且年代已相当久远;杭州临平申将军庙所祭祀者为春秋时期楚国人申鸣,并非申包胥,更非伍子胥。  相似文献   

15.
《涉江》一文中提到了伍子(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教材对伍子的注释是:“伍子,伍子胥,春秋时吴国的大臣。吴王夫差拘囚越王勾践,他劝夫差杀勾践以免后患。夫差不听,最后令子胥自杀。”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员(子胥)的曾祖父伍参、祖父伍举、父伍奢、...  相似文献   

16.
《史记》中涉及到很多宗族复仇故事,阐述并分类归纳出相似之处,为后文分析宗族复仇产生的原因和依据作一铺垫。针对司马迁对伍子胥复仇故事的加工改造,论证了司马迁是通过发表议论表明其复仇观,而且对复仇的抗争精神是予以歌颂肯定的。  相似文献   

17.
伍子胥在春秋末期史中无疑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左传》和《国语》都分别加以记载。在《史记》中的《吴太伯世家》,《楚世家》、《越王句践世家》等篇中不仅多次出现,而且所占篇幅也较大。特别是在《吴太伯世家》中,已基本叙述了伍子胥一生在吴的重要活动,诸如自楚奔吴、向公平光推荐专诸刺杀吴王僚、与孙武协助吴王阖庐伐楚、“鞭子王尸,以报父仇”、又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句践、屡谏夫差不要伐齐要先灭越,以及夫差听信伯嚭谗言迫令子胥自杀等。在《楚世家》中则记伍子胥先人伍举对楚王室建立的功绩,以及楚平王信费无忌谗言杀其父奢及其兄伍尚,子胥奔吴,也一笔带过伐楚简况。在《越王句践世家》中重点描述子胥看穿越王句践必报吴仇之心,提出“吴有腹心之疾”,夫差不听,反被赐死。通过以上三篇世家重点记述,使伍子胥的性格、形象以及在吴楚、吴越争霸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刻画,似乎已无必要再为他立专传了。  相似文献   

18.
依据文献记载,就春秋时期伍子胥奔吴后受命筑阖闾城这一历史事件,文章从吴、楚军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视角,分别论述了吴、楚防御性军事文化的积累状况,也从伍子胥的家世、经历及“尝为樊城守”的文献记载中,分析了其与筑阖闾城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伍子胥故里的具体修复意见。  相似文献   

19.
伍子胥这个名字和苏州密不可分,他对春秋时期吴国的强盛、苏州的建城,立下了不朽功绩,他的事迹至今仍在苏州城乡广为传颂。 伍子胥(?—前484年),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他出身在一个世代文臣武将的贵族家庭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史书称他“少好于文,长习于武,文治邦国,武定天下”。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国太子的师傅,受到奸臣的诬陷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的哥哥伍  相似文献   

20.
苏州的城墙,是文献记载、遗存至今并仍在原址的中国最古老的城墙。据《吴越春秋》等古籍记载,苏州的城墙建于春秋之时。阖闾接位成为吴王之时,吴国的国都尚在梅里(今无锡梅村)。在阖闾与伍子胥的一次"与谋国政"的谈话中,伍子胥向阖闾提出了修筑国都城墙的建议。在听取伍子胥的相关论证、叙述后,阖闾欣然拍板说":寡人委计于子。"于是,伍子胥受命东去",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两千五百多年前,由于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