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林秀元 《文教资料》2012,(11):135-136
我国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发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其德育功能,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深入了解贫困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内涵,掌握贫困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运行方式,熟悉贫困生资助体系德育功能的效果表征。  相似文献   

2.
情感作为三大心理因素之一,在德育中常常被忽视。从情感教育的两大误区入手,着力从理论上分析情感在德育中的作用。为实现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工作者应努力以诺丁斯的关怀理论为核心,使德育充满情感,使情感充满关怀。  相似文献   

3.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这不仅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工程.实践证明,情感在德育过程中往往起着关键和核心的作用,它不仅是行为的动力,而且也是接受德育理论的土壤.如果我们在德育中只讲道理,不培养孩子的情感,道德信念就不能在他们心里开花结果.因此,必须注重情感教育,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体验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幸福,体验德育理论的真正价值,并实现由德育认知向信念形成和行为实践的转化,从而达到德育工作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4.
刍议构建情感教育体系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情感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道德需要学说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情感教育体系中必须以自我教育为核心原则,以个体人格情感教育、群体人格情感教育和社会人格情感教育为内容。学校德育工作情感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实践探讨和理论研究。我们想念,它必将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5.
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的情感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道德需要学说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构建学校德育工作情感教育体系中必须以自我教育为核心原则,以个体人格情感教育、群体人格情感教育和社会人格情感教育为基本内容。学校德育工作情感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个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实践探讨和理论研究。我们相信,它必将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随着全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受资助的学生群体在高校中不断扩大,而受助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出现滞后现象,如贫困生资格认定困难、还款不良率攀升等,这使得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变得复杂、艰巨起来。德育是目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把德育注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创新贫困生资助工作思路,构建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效,对于解决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感教育也是实现研究生德育目标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本文从研究生德育过程的情感教育入手,提出了情感教育中实行“五感”,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形象德育的提出,是对既往德育效果欠佳的理性反思,是对现代脑科学结构功能理论的主动吸纳,更是对新时代人才要求的积极回应。形象德育具有教育目的含蓄内隐性、教育手段生动直观性、教育内容内在渗透性、教育过程情感体验性等显著特征。新时期,形象德育的常见方法有榜样形象法、艺术形象法和生活形象法等。  相似文献   

9.
激活德育课并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情感教育是关 键。德育本身是凝聚情感并作用于情感的活动,因此,情感教 育应当成为贯穿于德育过程的一根红线。首先’要打开学生自 我封闭的心理,情感教育是前提和基础。其次,要根据德育内 在规律和情感教育的特点开展和谐教学,切实提高德育实效;再次’情感教育本身也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着力培养学生 的爱科学之情、爱国之情和爱生活之情。  相似文献   

10.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主题思想。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目标中,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德育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密切相关,本文主要论述在历史教学中如何体现对德育的渗透。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时应主动引入情感教育,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德育工作效率。文章对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引入情感教育的阻碍因素、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情感教育的引入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国家助学政策在帮助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鞭策优秀学子努力挖掘潜质方面创造了骄人的成绩,但却鲜有笔墨记录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德育的方式分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两种,而隐性教育的暗示性、潜在性恰好满足助学政策德育功能的要求,本文探讨了发挥国家助学政策隐性教育功能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情境德育作为德育方式,属于情感德育范式的组成部分。按照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德育实践活动中,创设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情景,能够使学生获得真实感受,丰富情感体验,培育情感品质,奠基"意义建构"价值基础,进而调整和改善自身思想品德结构。因而,高校情境德育的价值理念重在以境育情,以情动人,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获得多途径真实感受、多形式活动体验、多层次的情感认知,进而提升情感品质,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推进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略论情感教育在高校德育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情感在德育课中的感染、激励作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情感教育的基础。要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和挖掘德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要善于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德育教学语言要尽量艺术化,要饱含感情,生动形象。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5.
以道德认知为视角,分析了我国大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和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最后指出应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加强和完善道德教育等途径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6.
公民道德教育是提高全民道德素养的一项基本工程,也是各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一种趋势。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势必成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本文将高校学生的公民道德教育现状进行探析,目的是为高校道德教育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使公民道德教育与高校德育切实的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德育是师生主体间在生活世界里为达到共同遵守道德规范和实施道德行为所展开的交互共在、协同互动的交往过程。道德教育源于生活,回归并融入生活世界的德育,它建构了主体间精神活动的过程,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基础;师生主体间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同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一种以"互交主体"为中心的师生主体间协同互助的融合,成为主体间性德育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8.
没有灌输的道德教育何以可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目的是要树立一种道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论--没有灌输的道德教育,为此,该书的作者在对道德、道德教育和灌输等基本概念进行语义分析的前提下,在批判并综合几种作者认为有借鉴意义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整合性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无论是对于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该书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道德教育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一些误区,急需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并寻求出路。从通识教育的视角可以反思出当前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分离、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分离、规范教化与德性培育相分离、灌输教育与学生主体性相分离,在此基础上,可以认清通识教育视阈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的方法、内容、形式等多重维度。  相似文献   

20.
刘峥 《船舶职业教育》2021,(2):68-70,74
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以劳动教育的育人模式为出发点,分析劳动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基础关联,阐述劳动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构筑劳动教育“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