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化视角报道经济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洪 《记者摇篮》2005,(7):14-14,20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已经与“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汇在一起。经济中蕴含着文化,文化中蕴含着经济.这是我们记者在采写经济报道时所必须正视的一个新课题。也就是说,记者在搞经济报道的时候,既要从纯经济的视角人手.还可以从文化的视角人手,进而在“文化经济”与“经济文化”现象的交叉点上发现新闻,挖掘新闻,报道新闻。从文化的视角去认识经济规律,去报道经济现象,实现“经济现象”和“文化视角”在新闻上的联姻,就会使经济报道的贴近性进一步增强.影响力与感染力进一步加深。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怎样写出“经济味”一直是经济报道的一个难题。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经济报道还没有在写作思路上、手法上另辟蹊径,而一直沿用写时政报道、社会报道的办法,所以不能真正体现出经济报道自身的特点。那么,经济报道与时政报道、社会新闻的区别在哪里呢?经济报道所反映的是经济活动、经济现象、经济变化趋势等。它运用客观经济规律对经济现象做出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从而引导人们去了解、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具有经济学上的实用价值、研究价值.这是经济报道有别于时政报道和社会新闻的最显著特征。下面这两篇是就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  相似文献   

3.
西方新闻报道中客观形式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是十分重视“客观性”的。但他们的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决定了他们的新闻报道并不能真正地客观。而且在阶级社会中看待社会、政治、经济现象也不可能有超越阶级的客观。然而他们在新闻采写中尽量注意保持新闻的客观形式,却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西方新闻机构的采编规程和新闻院校的教科书都强调,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1980年出版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说:新闻报道应当“求得平衡、公正和客观”。1908年,学院院长威廉斯博士制订的《记者守则》强调,新闻必须“坚持超然地位”;“正确与公…  相似文献   

4.
所谓经济报道的“大”与“小”,就是立足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对一种经济现象进行新闻价值的判断和提炼.进而写出高质量的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5.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6.
所谓深度报道,顾名思义,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它在交代事实的同时,更侧重于提示、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后果,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及意义有全面、纵深的理解。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则应该是“求是”。与传统的动态新闻相比,  相似文献   

7.
报道新闻事实既不可主观臆造,也不可有闻必录。既然是事实的报道,就要尊重事实,就要以客观的态度用客观的手法忠实地再现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此,不但“真度”在再现中,“深度”也在再现中得到彰显。既然是报道要在大众媒介上刊播,就要尊重新闻规律,就要按刊播要求,对新闻事实在“再现”的基础上加以选择与提炼。如此,事实的面貌与意义都将在事实的提炼中得到呈现。为此,特分析两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形式,是相对于客观报道的平面性、片段性和孤立性而言的.是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新闻事实作纵横交错的综合、分析和透视。它在交代事实的同时,更侧重于提示、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后果,对事实进行解释、分析,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及意义有全面、纵深的理解。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则应该是“求是”。与传统的动态新闻相比,深度报道在内容上不再流于简单、肤浅,对事物的反映也更加全面深入。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王治平 《新闻界》2001,(1):51-52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式,一厂一店一村一品式的经济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群的新需求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的理解等有很大关系。因而改进…  相似文献   

10.
在贫困山区,宣传设施和手段还很落后,广播电视的作用更为重要。作为县级广播电视台(站).要着力解决广播电视宣传中的深度与广度问题.使其相辅相成.以便发挥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一、广播电视宣传要刻意求深。深.指的是宣传报道的深度。所谓深度报道,也叫解释性报道,是在解释性新闻基础上的深化。深度报道介于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间,它通过系统提供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起因、后果、趋向等.对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多角度或全方位的思考.揭示事件本身的意义,预测今后的演…  相似文献   

11.
刊林漫步     
一、多一些理论分析,写出经济新闻的思想深度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活动是有其内在客观规律性的,每一个经济现象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中,经济新闻重在分析。这个分析不是就事论事地分析,而是从具体的经济现象中概括出一般性的规律,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但在大量事实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理性观点同样具有说服力,这些观点往往成为整篇报道的“点睛”之笔。二、多一些全局观点,写出经济新闻的典型指导意义来。一条经济新闻若能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强烈  相似文献   

12.
在读对纸质媒体的批评中,最多的恐怕要数对一些新闻作品的“干巴”、“枯燥”和“没意思”的指责了。许多媒体虽年年都在进行着增强新闻作品可读性的努力.却至今未能有根本性的改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据我的调查分析。新闻作品中缺乏故事是减弱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读反映。在相当多的新闾作品中,抽象概括多.现象罗列多.空话套话多,而过硬的事例少,曲折的情节少,生动  相似文献   

13.
经济报道的理论思维黄信(一)任何经济报道都是对客观经济现象的叙述。这个过程包括三个要素:客观经济现象;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认识主体即新闻工作者;认识工具即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连接认识主体(新闻工作者)与客体(客观经济现象)的桥梁或中介。经济报道的理论思...  相似文献   

14.
雷跃捷  柴玉 《新闻前哨》2007,(10):104-104
雷跃捷、柴玉在2007年第8期《新闻与写作》发表文章,对预测性新闻和预告性新闻的主体进行了分析。预测性新闻是对“未来事件”的报道,或者说是依据现在或过去的事实,对事物或事态前景所作的报道,如通常有关某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多少的报道,就是典型的预测性新闻。而某国领导人将于何时出访某国与何时在何地将举办什么活动等消息,就是预告性新闻,是对已经决定且即将发生的事实的预先客观报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美国“有闻必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有闻必录”与客观报道密切相连,是客观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比较强调新闻来源的权威性,对于新闻事实的客观真实性往往不置可否,但美国的“有闻必录”对于新闻报道又具有一定的负责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关于深度报道的各国学者的著作中,即使是深度报道发源地的美国,对深度报道的认识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种状况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但无论是哪种说法,深刻性、整合性与递延性都是深度报道的言中之意。深度报道的这种本体性意义曾一度被认为是报纸等平面媒体的专属,因为文字偏重学理,能够驾驭严密的逻辑且不必担心受众由于传播方式的局限而看不懂。尽管它实际上是在广电媒体与之形成三足鼎立之后。报纸等平面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的选择。 1993和1994年中央电视台分别推出《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焦点访谈》定位“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追求“深、广、新”;后央视新闻评论部推出的大型调查深度报道栏目《新闻调查》更是将电视深度报道的深刻性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目前电视深度报道对经济领域的关注开始逐步“热身”。本文通过对《经济半小时》的分析,来透视电视如何关注深度经济报道。  相似文献   

17.
新闻必须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条新闻的基本原则,几乎是任何新闻教科书开宗明义首先必讲的一项内容,也是任何一个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起码知识。然而,这个似乎是很陈旧的题目,看来却是从未过时。因为弄虚作假的现象一直没有根绝,假新闻假报道,依然不时地出现在报刊上和电视屏幕上。一向标榜“客观公正”的某些西方新闻媒体,原来也正是在这个致命的问题上,丧失了读者对他们的信任。据美国普林斯顿调查与研究协会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一半以上的公众认为,美国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充满了错误和捏造。三分之二的人说,记者…  相似文献   

18.
王琦 《新闻传播》2006,(4):54-54,5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准确及时,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既然新闻是客观的真实,那么新闻播音是否也应是客观地播报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呢?新闻播音到底是不是纯客观的,又能不能是纯客观的?带着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研究,笔者明确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新闻播音应该有“情”,而且必须有“情”。没有“情”就无法表现出爱憎、表现是非,新闻播音也就失去了宣传的意义。(注:本文所说的“新闻”特指消息体裁,“新闻播音”特指新闻播报。)  相似文献   

19.
深度报道,也叫解释性报道,发源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报纸为了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在原有的解释性新闻基础上加以扩展,成为现代意义的深度报道。它的问世丰富了新闻体裁,对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是一个强烈的冲击。 用美国报人罗斯科·德拉蒙德的话来说,深度报道是“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出它对明天的意义。”可以说,深度报道是介于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它通过系统提供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起因、后果、趋向等,就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多角度或全方位的思考,揭示事件本身的意义,预测今后的演化趋势,给读者提供背景广阔有理有据的视点和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万晋 《青年记者》2007,(1):47-48
批评报道中的客观真实、新闻真实和法律真实并不完全相同,为最大限度降低新闻侵权的可能性,新闻媒体在批评报道中应尽可能以法律真实的标准度量新闻真实。实践中应特别注意几个f,q题,一是批评报道要以合法证据为基础;二是批评报道要掌握好评论的尺度;三是批评报道要杜绝“媒体审判”;四是特殊批评报道要征得当事人同意;五是批评报道要审慎运用“特许报道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