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十年代中期,古典文学领域展开过一场对近代“谴责小说”的批判.这场批判最初是从关于《孳海花》的评价开始的,后来则比较集中到“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的《官场现形记》上,指责它为“邪恶的教科书”“晚清小说的逆流”等.在林彪、“四人帮”淫威肆虐的日子里,它还和《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孳海花》等几部著名的“谴责小说”一起,被贴上“反动小说”的封条.《官场现形记》遭到全盘否定的厄运,除了对它本身的评价问题外,还牵涉到如何看待时代与作品的关系,如何评价作品的主要思想倾向,以及要不要批判近代文学研究中的极“左”思潮等问题.因此,正确地评价《官场现形记》和研究与它相联系的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一部小说的评价,也关系到古代文学的研究工作,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四川教育》2009,(11):23-25
曾读过一本名为《十作家批判书》的书,其中有某君对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的批判。对于其文的观点,我未必赞同,但我的思想老停留在那句中心论点上——“《围城》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这句话很有意味,小说里没有“小说”,却有其他的东西,那还是“小说”吗?  相似文献   

3.
<正>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我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特别是文革期间,“批判的武器”变成了“武器的批判”,全国上下大搞“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进行“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革命”,对人实行较之王明路线更甚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搞得人人自危,草木皆兵。思想政治工作也助纣为虐,充当了整治、防范人民群众的工具。在“左”的思想路线控制之下,加上林彪、“四人帮”的推波助澜,思想政治工作便形成了至今仍令人心悸的“文革模  相似文献   

4.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孔乙己的“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多乎哉?不多也”、“窃书不能算偷”的言行已清晰地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这篇小说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身心的摧残,也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中国的小说观念发生了从“史”到“文”的重大变迁,即由攀附于史转为以“文”为本位观照小说的价值。这是明中叶以来经学、史学、子学评点领域里“泛文论”倾向在小说评点领域的扩展。在这一变迁中金圣叹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的许多小说中都出现了“公共领域”。这些公共领域包括酒店、茶馆等。人们在里面消遣、谈论,从话语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愚昧和麻木。本文从“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切入,由表层主题进入深层主题,尝试用另一种视角论证鲁迅的国民性批判。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鲁迅对于人们愚昧、麻木等种种行为的绝望。  相似文献   

7.
张资平小说有一个独特的“性爱--宗教”生活表现领域。他对宗教虽有基本看法,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中也颇具代表性,但其为文与为人具有分裂性。在其小说所摄列的人情世界里,宗教是爱情痛苦的精神避难所和生活煎迫的下层人的寄生地,也成为道德败坏者逃避罪恶的自欺欺人的面纱,同时还是一种道德批判的尺度。表现宗教与爱情、灵与肉对立是其小说的情节特征,也形成一种讽刺戏剧性。  相似文献   

8.
“微型小说”在过去也曾叫过“三分钟小说”、“小小说”、“掌巴小说”,这种类型的文艺作品并非始于现在,早在五、六寸年前就已在我国流行过.譬如在《星期》、《半月》等鸳鸯蝴蝶派刊物中则有“三分钟小说”的专栏,诗人戴望舒的最早创作就是在这栏目中发表的小说.不少著名作家如郭沫若、巴人等也都写过仅几百字或千把字左右的微型小说.  相似文献   

9.
李国文的《改选》是“百花小说”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由崔道怡发现。发表于时由李清泉主持编政的《人民文学》1957年7月革新特大号的头条。这是一篇在编辑部里就刮起了旋风的短篇小说,被认为“内容尖新独特”,“最有分量”。“艺术上也相当出色”。小说发表后,在“反右”斗争中遭到了严厉批判,被认为是“恶毒攻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作品被打成“毒草”,  相似文献   

10.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项链》久负盛名,特别是那余味无穷的结尾,尤为人们所称誉。其实,这篇小说的隽永风格,蕴藉全篇,仅仅是小说开头第一句话中的一个“也”字,就已显露出其笔意。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细心的读者不由会想到:写她的美丽,为什么要加一“也”字?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美丽动人往往是姑娘们成为阔太太的资本。她“也”美丽动人,那么,她的资本将会给她带来了什么?她若不美又将如何?……可以说,小说正是从这个“也”字作开去的。 “也”字第一妙处:洞察幽微,活画出“这一个”的心理、性格。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归纳以前报刊杂志上的说法大体上有三种:一、华老栓、夏瑜都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二、夏瑜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三、华老栓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对上述三种观点,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主观臆断孰是孰非.我觉得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必须理解“主人公”这一概念的内涵.所谓“主人公”,是指“文艺作品中的主角.文学作品和戏剧、电影等所集中刻划的主要人物.他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一部作品某些情节的展开及其他人物的出现和活动都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部作品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主人公,人数多寡视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而定.”(《辞海》修订稿·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当年“批俞评红”的有关问题,不仅对正确认识党史、国史有重要意义,对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也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三十来年的实践证明,全面否定1954 年的“批俞评红”,其后果不好,影响恶劣.从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批判开始的对胡适思想的批判,如果从社会发展史的视角看,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确立马克思主义领导地位的斗争,是巩固新生无产阶级政权的必需,是完全必要的和正确的,是不能否定的.俞平伯学术思想的根本转变,证明当年人们对他的批评是正确的.不能说“批俞评红”是“左”的思想,它同“文革”根本是不同性质的两件事儿.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大致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建筑等.本文主要以传统小说为例,拟从历史视野的三个视角来解读这一要求。历史视野的第一个角度,即从社会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方面来分析和考察文艺作品。这一视角主要是将其当作史料对待,来研究某些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或问题等。对  相似文献   

14.
在众说纷纭说“底层”的历史语境和现实语境中,《出门寻死》使方方创作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原来的精英知识分子立场转变为市民立场或曰平民立场。而本文尝试着对这篇小说进行重新诠释,以期展现出这篇小说的意义缠绕之处。小说深蕴着方方对人生带有宿命意味的看法。从这篇小说中可以读出她对现实的批判与关注,也有个人的独特理念在其中,不是对现实的单纯的“亲吻”,也不是一句“美学脱身术”所能概括得了的,使得这篇小说成为了这样的意义缠绕之作。  相似文献   

15.
<正>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迅速调整了对中国革命的指导方针,决定独立自主地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工农;批判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基本上确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土地革命时期的斗争纲领.但是,从这时候起,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逐渐“左”转,并逐渐形成一套“左”的理论.这一理论以“三阶段论”和“苏维埃革命方针”为核心内容.这一理论被奉命来华贯彻国际新方针的罗米那兹在从“八七”会议到十一月扩大会议的二、三个月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装在套子里的人》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小说。通过“套子”这一生动形象而又充满寓意的比喻,作者契诃夫塑造了经典的“套中人”——别里科夫形象,并以此为基点对沙俄封建统治以及封建压抑下扭曲的人性进行了辛辣的批判。此篇小说作为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为全面纠正“左”的错误奠定了基础。但在批判“四人帮”,纠正“左”的错误过程中,党内出现了一股怀疑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这股思潮若任其发展下去,必然会给党和国家造成混乱。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及时提出:“我们必须一方面继续坚定地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另一方面用巨大的努力同怀疑上面所说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以后他又多次指出:“必须坚决肃清‘四人帮’带到党内来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及在党内新出现的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要加强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要多写这方面的文章,要批判‘左’的错误思想,也要批判右的错误思想。”但“对‘左’对右都要做具体分析。”……邓小平同志这些  相似文献   

18.
文学艺术的共鸣现象,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有争议的问题。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前,学术界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有益的讨论。这种讨论对于我们如何理解文学艺术的阶级性,如何评价古典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力,如何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帮”一伙制造了一系列混乱,公然否认文艺的共鸣现象。他们认为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文艺作品,不可能使当代无产阶级及广大读者产生共鸣,蛮横地给共鸣说戴上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帽子,胡说这是“对人民群众的腐蚀和欺骗”,是“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进攻的反革命武器”。谁要是提出古典文艺作品的共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批判胡适的反动思想时,对其治学方法也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领导地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冷静下来思考,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胡适的治学方法,不难发现其中有相当合理的“内核”。  相似文献   

20.
梅东伟 《天中学刊》2014,29(6):76-82
“以俗为戏”是李渔小说婚俗叙事的基本价值取向.李渔继承了晚明士人中流行的享乐之风和晚明思想中的怀疑精神,这种风气、精神和李渔个性的结合体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自娱娱人”与追求“新奇”小说观念的形成.“以俗为戏”是这种小说观念的鲜明体现.“以俗为戏”的价值取向在小说叙事中主要表现在形象设置、情节构织和叙述语言的戏谑化等方面.“以俗为戏”这一叙事价值取向表达了士子对僵化婚姻礼俗的某种置疑,瓦解了话本小说婚俗叙事的教化倾向,赋予婚俗一种崭新的叙事形象和价值;但也不免陷入媚俗的境地,稀释了这一题材应有的批判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