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淹没     
名人去世了,朋友们都来参加他的追悼会,昔日前呼后拥,香车宝马的名人躺在骨灰盒里,百万家财不再属于他,宽敞的跃层式楼房也不再属于他,他所拥有的只是一个骨灰盒大小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爱老——中国新闻人的一面旗帜他在波兰出生,从一个无国籍的犹太人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他在中国成长,从一个高中毕业生最终成为影响西方主流媒体的记者;他见证半个世纪的中国,新中国三代领导人都与他作过推心置腹的交谈;他在文革中蒙受冤屈,却从未动摇过对中国深沉的热爱和信赖;他永远示人以和善的微笑,周围的人们却敬畏他在工作中的完美主义。他就是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不同年龄的人都用中文昵称他“艾培”。5月26日,爱泼斯坦去世的消息一传出,很多朋友都到他的家中悼念。他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界人士送来的花圈;他的书桌上,还放着…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4世纪,在意大利,有一个名叫皮斯阿斯的年轻人触犯了国王.皮斯阿斯被判绞刑,将在某个法定的日子里被无辜处死.皮斯阿斯是个孝子,在临死之前,他希望能与远在百里之外的母亲见最后一面,以表达他对母亲的歉意,因为他不能为母亲养老送终了.  相似文献   

4.
芮敏 《对外大传播》2003,(10):29-31
李越然先生生前是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他非常关心中国的翻译事业和中国译协的工作。李老的俄语像中文一样娴熟,曾经做过毛主席的翻译。2003年7月11日,李老溘然辞世,翻译界、外交界的许多知名人士,几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及现任俄罗斯驻中国大使都送来了花圈。表示哀思的还有毛主席  相似文献   

5.
记忆姚平     
2011年,姚平去世五十周年。他是湖州方志人物,也是中国文化人。笔者从网上买到冯亦代写的《龙套集》,是三联书店1984年的旧版书,其中有《哭姚平》一文,丁聪配姚平肖像,文章后附姚女珠珠的《祭父文》。《哭姚平》是1979年11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期间,冯亦代参加姚平追悼会后写下的纪念老友的文章。文章写道:  相似文献   

6.
正认识多米尼克,是在杭州电视台经济频道一档节目《杨莅分享会》上。这位29岁的奥地利青年,用不太纯正的普通话与现场观众交流,分享的题目是他以前制作的短视频——《谢谢杭州》。"对于我来说,毕业之后选择杭州,是在正确的时间来到了正确的地方。"在多米尼克的眼里,他踏足过的中国大都市,大都千城一面,惟独山水杭州有繁华而闹腾的一面,也有温润而安逸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对立的两面     
以下记录的是一个人人生的两面。其中一面是:他天生哮喘,夜里总是辗转难眠,白天又异常疲惫,这个病症一直折磨着他。他对很多东西都有恐惧症,比如大海;他曾恳求父亲带他去钓鱼,父亲说:"你没有耐心,带你去你会把我弄疯的。"也由于没有耐心,他成了牛津大学的肄业生;他总觉得自己的智商只比天才低一点,结果一测试,只有96,类似于挖沟工人的正常智商。而他的另一面是:他一生都在冒险,大学没读完,跑到巴  相似文献   

8.
正英国I.B.Tauris公司2015年10月出版作者认为,中国是一个神秘、复杂、令西方无比神往的国度,但同时也是国际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矛盾体"。他以西方人的视角和作为记者的坦诚与直率表示,中国一面坚持自己社会主义的国家身份,一面又打造市场经济体制;一面承认普世价值对包括中国民众在内的全球公民具有广泛约束力,一面又以自身国情特殊为由实行中国式的"例外主义"。因此,中国崛起必将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国际政治现象,而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报道中国,也已成为各国特别是西方媒体博取世人眼球的杀手锏。作者  相似文献   

9.
古月、王仁、张克瑶、唐国强等都是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其中有一位出自浙江。他,就是长期活跃在银屏上中青年毛泽东的扮演者王霙。  相似文献   

10.
百岁赵超构     
钟瑶 《文化交流》2010,(7):11-14
他曾以"林放"的笔名发表新闻性杂文万余篇,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毛泽东曾经7次会见他。《人民日报》曾刊文赞扬他"一笔曾当百万师"。他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