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世纪社会形成一种特有的二元结构,即代表王权的国家和代表神权的教会同时并存,它们之间的权力争夺深深影响到整个中世纪的社会发展形态。始于16世纪的英国宗教改革,彻底变革了英国社会的统治权力格局:世俗政府首脑国王成为英国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的最高掌控者。宗教改革对英国大学与世俗政府关系状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英国的宗教改革见证了亨利八世君主形象的巨大变化。《至尊法案》颁布以后,亨利八世及其大臣聘请了一批绘画艺术家来创作作品,以宣传国王的王权至尊。这些画作除了强调国王的王权外,还体现了亨利八世对于国家的一些构想。与此同时,这些画作还反映了当时政治现实和文化潮流。对于这些材料的解读,能够帮助我们对宗教改革时期的英国政治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历史开始进入中世纪时代。在这一时期,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大小城邦割据自立,征伐不断,而基督教作为精神统治力量的地位不断巩固,宗教神学的意识形态逐渐侵入各国国家政治生活,控制人民思想,逐渐形成了神权(教皇权力)与王权的二元统治结构。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西方政治思想作为上层建筑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宗教神学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因而中世纪西方政治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神神权与王权的博弈。  相似文献   

4.
有限王权是中世纪英国一个重要的政治现象.古老的日耳曼传统是有限王权的历史根源,法律至上的制度与观念是有限王权形成的基础,教俗二元权力体系是有限王权的根本保证.从这三个方面剖析这一重要的政治现象及其原因,有利于加深对英国政治文化传统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王权至上”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总框架。“王权至上”之历史现象的形成与儒家“天人感应”理论和宗法观念对国人精神生活的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儒家教化的长期渗透影响下,“王权至上”成为人们不假思索而接受的“理所当然”的信条。人们毫不吝啬地把社会性的精神权威“道”与“圣”虔诚地奉献给了“天”的代表——至高无上的君王。人们的宗教情结寄托在世俗君王的身上。世俗的君王成了人们信奉的最大教主。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宗教神权始终是依附、屈从于世俗王权的,既不可能与王权分庭抗礼,更不可能凌驾于王权之上。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兴衰轨迹,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6.
16世纪英国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本文旨在于分析英国宗教改革的第一阶段(1529—1536年),英国议会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指出议会立法是怎样确立王权高于教权的,以及议会在宗教改革期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吴双喜  杜夏英 《考试》2014,(9):21-24
<正>先秦政治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民主制(禅让制)到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王族内部宗法制、地方分封制再到战国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萌芽的演变历程,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的特征。秦汉至明清,中  相似文献   

8.
中世纪西欧天主教神权统治成因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权与教权关系,是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认为,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神权统治成因主要有:天主教会发展为西欧封建社会最富有的封建领主,是实现神权统治的根本原因;王权衰微和封建割据有利于天主教会不断强固自身的社会威望和政治地位;垄断意识形态领域,有效限定了民众的信仰追求和行为规范,教会自身严密的组织系统,在中世纪前期,起到了世俗王权和国家政府难以起到的组织纪律和权力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9.
英国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由英王亨利八世领导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亨利八世的离婚案是促使这项改革爆发的导火线,但改革阿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深刻社会历史原因,正是这些社会历史条件的存在才使亨利的改革成为可能,使英国的改革得以成功完成;改革巩固了封建王权,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都铎王朝财政收入结构由普通收入和非常收入两部分组成。从都铎王权财政收入结构看,王权对议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突出体现在关税和议会税在财政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上。这种依赖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王权和议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王在议会”和“议会至上”原则萌芽以及王权有限性和议会权力增长等方面。这种独特的关系对英国政治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儒家思想的阶级基础小农,今天仍然存在;其民本主义和博爱等思想,今天也在提倡。社会主义和儒家思想的结合点是大同社会、和谐社会的追求。我们可以用现代观念重新解释儒家思想,还可以借鉴现代新儒学对其话语方式进行改造,使思想道德建设在传统和现代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艺复兴时期,但丁、马尔西略、马基雅维利、圭恰迪尼、博丹及之后时期的格劳秀斯等思想家对中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神权国家观念进行了批判,抛弃了奥古斯丁和阿奎那所主张的教权高于主权、世俗政权必须服从以教会为代表的神权的理论,提出了朴素的政教分离、民族统一和尊崇王权的思想,并进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主权国家观念,这对于后来的欧洲社会与现代国家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日新月异,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根据宁波家庭现状调查的统计数据,就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观念的变迁作初步探索,并探究家庭观念变革所带来的人口、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儒家文化强调的"和合"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儒家文化中的"和合"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这些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钧 《成人教育》2019,39(4):1-5
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然而,在理论上,社会大众对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客观存在教育对象"特殊论"、教育内容"职业论"、教育形式"时序论"、教育体系"对立论"和教育价值"功利论"等认识误区。在实践上,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着发展基础条件羸弱,政策法规建设进程缓慢,组织机构发展不足,人力资源配置比例失衡,现代化技术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技术平台创新和保障支撑优化等系统改革。  相似文献   

16.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价值共识达成、制度安排科学的社会;社会转型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分化明显,利益矛盾突出,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中西宗教思想比较研究中的一部分。文章分别介绍了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和基督教对人性的认识,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而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一个健全的公民社会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社会蓬勃发展,成绩明显,但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历史、地理、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滞后,社会发育不足等条件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了公民社会的发展。公民社会发展的缓慢和困境,使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步履维艰,困难重重。所以,认清当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公民社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找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引导该地区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如何培养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职英语专业人才是高职教育者探讨的热点,高职英语专业建设和改革也成为必然。笔者从专业设置、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价值共识达成、制度安排科学的社会。随着改革的深化,利益分化明显,利益矛盾突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合理调整社会结构,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