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娟 《科教文汇》2010,(22):50-51
许渊冲教授在实践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三美"论,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翻译了大量的诗词作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提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本文旨在用"三美论"解读许老英译李商隐《无题》的上片,再现原诗中的"意美"、"音美",看译者如何"戴着镣铐跳舞",指出在诗歌翻译中以"三美"论为指导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徐萍 《科教文汇》2010,(2):36-37
隐喻的研究在西方始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与《修辞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孔子时期。隐喻与诗歌有着深刻渊源,中外诗歌中都充满了隐喻的精彩演绎。本论文通过对中英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对比分析,旨在挖掘重审中西诗歌深层的隐喻思想,并从中西隐喻研究的脉络中梳理说明隐喻从诗学观到哲学观发展的共同走向;还以西方认知隐喻和中国比兴本质辨析为契合点,从一个角度对"概念的隐喻性"和"心智的体验性"这一西方"体验哲学"认知观的普遍性进行跨文化考证。  相似文献   

3.
顾琳芳 《科教文汇》2011,(10):131-133
本文选取了爱德加.爱伦.坡的"Annabel Lee"的两个中文译本,从诗歌的题目、内容、形式以及诗歌的意境着手对其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翻译坡诗的要素所在。  相似文献   

4.
人文主义最主要的特征是提倡以"人"为中心,强调人有权追求和享受现世的幸福,反对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热情歌颂爱情。通过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诗进行分析,发现该时期的诗歌趋向于纵欲和浪漫,体现了歌颂爱情,反对禁欲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吴会旭 《科教文汇》2010,(31):141-142
人类最初的音乐艺术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型表演艺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变化,综合型的音乐艺术在形式上逐渐分化,走上了诗歌、音乐、舞蹈各自独立发展的道路。一方面,音乐完全脱离诗歌和舞蹈的辅助以纯器乐化的形式发展;另一方面,音乐和语言继续结合以声乐艺术的形式得以延续。有趣的现象是,声乐艺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呈现出由"根"到"根"的发展轨迹并不断优化最终成为更高级别的综合艺术。以演唱为中心的戏曲艺术是诠释这种发展现象的完美例证。介于此,本文立足于戏曲艺术的演唱进行探讨,分别从雅俗结合的戏曲唱词、兼收并蓄的戏曲声腔、以"和"为贵的戏曲伴奏、精益求精的戏曲演唱等层面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声乐文化工作人员的理论素养和提高人民大众音乐审美力。  相似文献   

6.
王体槐 《科教文汇》2010,(5):54-54,61
唐诗以情取胜,宋诗以理见长。宋人崇尚哲理,"好以议论为诗"。在宋代统治者对文化的控制逐渐加强,对文人思想行为的约束逐渐严密以及宋代理学兴盛的文化、学术环境中,宋代士人惯于用清淡、平和及理性的心态去看待宇宙万物,在推崇理学的同时,自然地将理学的观念融入诗中,更多地反映对人生和社会以及心灵世界的内省体验,诗歌从现实世界转入精神世界亦即由外在的反映到内在的表现的趋向日益明晰,日渐形成了理性的特点。宋诗既具有形象性,又富含哲理,诗趣和哲理一并表现得含蓄、自然而不露痕迹。  相似文献   

7.
王爱素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3):160-160,150
卡尔·桑德堡有"人民诗人"的美誉,他在战争诗歌的创作中利用反讽的言语相悖的艺术效果巧妙地揭示诗歌的深刻内涵,表达强烈的感情。本文从反讽的获得、反讽的特征、反讽的存在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分析,揭示诗歌的反讽在诗歌主题表现和内涵挖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晔 《科教文汇》2011,(23):88-89
"意象"作为创作主体以独特的情感活动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寄托着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思。因而,对"意象"的解读是整首诗歌解读的关键。所以,我们在古诗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抓住这些关键的"意象",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分析整首诗词,以达到体会全诗思想情感的目的。本文选取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有关"月亮"意象的诗词,以相关语句为切入点,分析了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意象,由象而境,由境而情是鉴赏诗歌的有效途径。扑捉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突破意象表层含义去体悟其内在意蕴,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感情的关键。领悟诗歌主旨,从中获取不为自己所亲历的人生感悟,体悟另类情感,以提升自己生活品味,感受阅读的愉悦,是我们读诗的目标之一。由象而境,由境而情方能"曲径通幽"。  相似文献   

10.
张雪娇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66+165-166,165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是辜正坤教授提出的关于汉语诗歌画味、韵味、意味、气味以及这四味的综合结果情味的鉴赏理论,诗歌的味象美是其中的一个理论分支。本文试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美国诗人桑德堡诗歌中的味象美。诗歌味象美论不仅在汉语诗歌鉴赏中适用,在英语诗歌鉴赏中也可以尝试使用。用味象美论分析桑德堡诗歌,使读者更真切的体会到诗人所呈现出来的时代和社会的本真状态,以及诗歌中所包含的独特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郝明群 《科教文汇》2011,(14):96-97
对于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最终实现,是语文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体会,谈谈对诗歌教学中几个基本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再现诗中的意境;理清感情的线索;掌握诗中的表现手法;重视诗歌的朗读。  相似文献   

12.
姚琳 《科教文汇》2012,(15):196-197
欧洲的中世纪被很多人认为是科学史上的"黑暗时期",是科技发展的"漫漫长夜"。虽然中世纪的基督教对科学造成了摧残,但是中世纪的科学还是有了缓慢的发展,似乎并没有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中世纪完全是被黑暗所包裹。那种启蒙历史观中的中世纪黑暗说,似乎由于更加深入的研究,这种说法正在完全地崩溃。正如丹皮尔所说"中世纪是近代的摇篮"。中世纪传承了古代文化,孕育了近代科学的萌芽。本文将从中世纪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科学文化的复苏—大学的兴起,这两个方面来说明中世纪的科技发展,以此来完全地否定黑暗时期的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3.
14.
欧正海 《科教文汇》2011,(14):98-99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歌,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教学它们时,配合讲解应要求学生诵读,以自然达到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深入理解。诗歌的诵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而古诗因讲究格律、字数整齐、音韵和谐等特点,朗读的技巧又和新诗有一定差别。本文试从重音、节奏两方面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吴文娟 《科教文汇》2011,(11):106-106,112
古诗教学往往会陷入老师教,学生学的单调模式,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呢?  相似文献   

16.
细读徐迟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诗歌,审视徐迟不同阶段诗歌存在着“三十年代,追慕现代派诗歌的意象技法”、“四十年代,被放逐了抒情的诗歌成为时代的号角”、“五十年代,唱着颂歌的诗歌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徐迟不同时期的诗作又葆有着“幻想”、“用诗意的心灵眷恋着故土”的共通性,原因在于徐迟始终将个人的创作和祖国的前途命运、时代的脉搏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7.
龙伟云 《科教文汇》2011,(8):80-80,104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但古典诗词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本文从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笔者的教学实际.总结了六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更有效地让学生理解古诗词所蕴含的深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胡英 《科教文汇》2014,(19):108-109
伊丽莎白·毕晓普纯净而细腻的诗风让她在当代诗坛中备受欢迎,作品历久弥新。毕晓普深受17世纪英国经典诗人乔治·赫伯特的影响,首先,她从赫伯特那儿学会使用朴实的语言和纯粹的意象,使其诗歌呈现出纯净而清晰的质感;其次,在诗歌形式方面,她和赫伯特一样不断创新,很少重复,追求完美的诗歌形式,让她的现代主义思想披上传统的外衣;最后,在宗教诗歌方面,她吸取赫伯特宗教诗歌中的精华意象,辅之以现代主义的独特视角,低调地展示现代人的困惑和现代文明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陈力士 《科教文汇》2014,(24):36-37
大学诗歌教学中,歌曲节奏的嵌入,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人诗意盎然的节律;歌词的运用,在诗词串解中作为比较文本使用,效果较好;歌曲的情意铺排,有利于学生把握古今人共通的情感;情感的串联,通过熟知的歌曲情感的介入,能够把握不谙熟的诗文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杨智慧 《科教文汇》2021,(12):154-155
吟诵作为我国独有的习书方式、创作方式、教育教学方式,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将初中古诗词教学与吟诵教学相结合,符合教学发展需求。该文分析了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的四个特征,即口耳相传的教学形式、贴合文本的吟诵内容、丰富多元的吟诵语调、随意自在的吟诵形态,提出了优化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的策略,即把握古诗词语感、利用媒体技术增强诗词吟诵体验、回归诗词本身以及加强吟诵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